以減賦為第一緊要之事——清馮智懋妻謝氏的囑托
馮智懋是長洲人,他的妻子謝氏是嘉興人。馮智懋出身于名門望族,但到他這一代卻家道中落,又遭遇了一次火災,陡然間變成了窮人,從此一蹶不振。面對意想不到的變故,謝氏不驚恐,不退縮,不怨恨,細心照料家庭,勉勵家人努力上進。
馮智懋和謝氏生了一個有出息的兒子,他就是晚清時期的名士馮桂芬。不過,由于家境貧寒,謝氏并沒有教育兒子一定要成名成家,而是不斷教育他要學會知足。
馮桂芬自幼聰慧特異,讀書一目數(shù)行。20歲時補為縣學的生員。在兒子馮桂芬入學前夕,母親謝氏高興地對他說道:“咱家很久沒有出過秀才了,你現(xiàn)在入學讀書,是一件大好事。但愿生生世世為秀才,千萬別去覬覦什么科第啊!”
道光十二年(1832年),馮桂芬參加鄉(xiāng)試,考取了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馮桂芬參加庚子科禮部試、殿試,高中一甲二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這時,母親謝氏教導他說:“人必有職,女紅中饋,婦職也,易盡耳;汝當思盡其職?!?/p>
“千里做官,為了吃穿?!薄叭昵逯f雪花銀?!睘榱朔乐箖鹤又氐竸e人的覆轍,做官以后掉進錢眼里,忘記了做人。謝氏又訓導馮桂芬說:“好官不過多得錢,然則商賈耳,何名官也?汝謹,當不至是,勉旃!”
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清朝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實行重賦政策,對江南地區(qū)征收的稅賦更為沉重。當時江南許多地方如蘇州、嘉興等地,皆為朝廷的重賦所困,謝氏的娘家便是因為官府的苛捐雜稅而被逼得傾家蕩產(chǎn)。如今見兒子做了官員,便一再對兒子說:“如果日后你做了言官,一定要將建議朝廷減輕百姓的稅賦作為第一緊要之事(汝他日為言官,此第一事也)!”(《清史稿·列傳第二百九十五》)
咸豐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如火如荼地出現(xiàn)在中國南方,從根本上動搖了清朝政府的統(tǒng)治,中國也由此進入了長期的內亂當中。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老百姓只得承受更加繁重的賦稅,生活也因此而更加艱難。
同治初年,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清朝軍隊開始奪回主動權,江浙一帶大致安定下來。這時,馮桂芬來到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手下,做了李鴻章的幕僚。面對飽受重賦之苦的江浙百姓,馮桂芬想起了母親的叮嚀,于是,盡自己所能,促成了減賦之議?!疤K州、松江、太倉三府、州,減三之一;常州、鎮(zhèn)江減十之一。”后經(jīng)浙江巡撫左宗棠繼續(xù)上折請求,嘉興的賦稅“亦得量減”。這時,馮桂芬的母親謝氏已經(jīng)去世。
從史書中可以看到,謝氏留給人們的,至少有兩大精神遺產(chǎn)。一是教育兒子要學會滿足,學會遏制自己不斷增長的個人欲望。所謂“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關鍵就在于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心態(tài)。古往今來,許多有本事的人之所以活得太苦太累,就是因為欲求太多?!白隽嘶实巯氤上伞保衷趺纯赡苡圃沼圃盏叵硎苋松??古代有個寓言故事,說是有兩個人做客龍宮,受到龍王盛情款待,臨走前龍王讓他們隨意挑選寶物帶回家中。一個人順手拿了一件便說夠了,另一個人則拿了一件又一件,結果被寶物給壓死了。不斷增長的欲望就是置人于死命的惡魔。謝氏從一開始就以平常心教育兒子,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
二是教育兒子要以百姓為重,以減輕百姓的稅賦為第一要務?!爱敼俨粸槊褡髦鳎蝗缁丶屹u紅薯?!弊龉僦说穆氊熅褪且浞掷米约核紦?jù)的平臺,為百姓做事做好事做實事。而謝氏念念在茲的,就是江南百姓的稅賦過重問題。因為自己的娘家就是在重賦的高壓下破敗的,有著切膚之痛的謝氏對之感受最深,故而在自己的兒子有望成為朝廷的官員時,便想讓兒子屆時利用自己的平臺,向朝廷反映百姓的這一訴求,并且要把它作為自己的第一緊要之事來做。馮桂芬沒有辜負母親的重托,在他做了權臣李鴻章的幕僚以后,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于使江南一帶百姓的稅賦有所減輕。其時謝氏雖已作古,但其在天之靈一定會因之而無限欣慰。
做母親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有出息,但教育兒子的方法卻大相徑庭,千差萬別。謝氏的確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兒子尚是一個生員時,便教育他一定要學會滿足,力戒其避免“人心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的通病;在兒子有望成為朝廷官員時,又教育他一定要以百姓為重,時刻關心百姓的疾苦,把為百姓呼吁,減輕百姓的稅賦作為為官的第一要務。這樣的眼光,這樣的見識,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氣度,樣樣都是這個社會所不可或缺而又極為罕見的。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而且是最能對子女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老師。但是,要做好子女的第一位老師,把子女引到正道上,不僅需要品行、才能,而且需要見識、學問,哪一樣都不是輕松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