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飄香
田野風光
前丁村,是個典型的江南小山村,位于天臺盆地西部,山清水秀。我常稱之為小溪邊,主要是因為村東有條小溪環(huán)繞,村南有條大溪奔流。這兩條溪,幾乎承載著我整個童年的快樂時光。
這個村,當年只有七八十戶人家,三十多年后的今日,也才發(fā)展到一百三十多戶。村四周都是田野,一年四季,莊稼的色彩就成了隨季節(jié)更換的風景。村東邊,隔溪為鄰村葉宅的大片水田,早、晚兩季水稻,冬季為草籽。無論是稻浪起伏的綠海,抑或是開滿花花草的草籽田,一丘挨著一丘,錯落有致,散發(fā)著原始的、泥土芬芳的田野,向來都是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光。每次返回家鄉(xiāng)時,我都喜歡背著相機到田間地頭拍幾張?zhí)镆帮L光,也拍下偶遇的村民們勞作時的場景。
村子的西邊與北邊,也是遼闊的田野。以縣城通往磐安的馬路為界,北邊的田,一直延伸至下遼山的山腳下,其中大半屬于興嘉山村,靠西北方向的,部分屬方山村,西邊的田,與湖酋村的相接。曾經的夏季,每天下午放學后,我都要去牽牛,年深月久,每條田坎上長什么草長勢如何,我心里都一清二楚。田坎寬草長得繁茂的,過上十天半月,我和同村的伙伴兒就會牽著牛再去走走。村與村之間稻田的界線,對我來說,可謂如數家珍。印象最深的是湖酋村的那條機械路,從公路往南走上一千米左右,就有一口兩畝田大的池塘,那半口塘里長滿嫩嫩的水草,我就會讓牛一步步走進池塘,吃那些水草。那牛十分乖巧,嘴巴一掃過去,就像鐮刀割過一樣整齊。吃完這些水草,牛肚子也解決大半了,再到機械路邊上的水溝里啃上一會兒,就不必費心再去其他地方找草了。
金秋時節(jié),前丁村周邊的田野風光,翠綠的腰蘆與金黃的水稻相間而長,色彩絢爛,美不勝收。
在大片水稻田中,為灌溉方便,四處點綴著一口口大大小小的池塘。在這些池塘里,農民們會養(yǎng)魚。春節(jié)前,用水車抽干水捕魚過年。而湖酋人,除了在池塘里養(yǎng)魚外,還種菱角。每年秋季菱角成熟時,隨著水流被沖到缺口處,我們牽牛路過,若能用竹鉤子勾到幾個菱角,大家就心花怒放。
村子的南面是一片溪灘地,從東到西,大約八十畝。為行走勞作方便,有兩條小路從村腳蜿蜒通向那條大溪。這兩條小路將整個溪灘地分成三大塊:上溪、中央溪和下溪。每一小塊的地以橫七豎八、長短不一的堤壩相隔。這些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但每塊地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名字,以前是按人口比例分給三個小隊,單干后,就全分到每戶人家。村民們聊天或生產隊隊長派活時,一說名字,大家就知道指的是哪塊地。整個村的村民,一年到頭,可以耕種的土地為大量的田、大片的溪灘地和山地。那山地,主要是下遼山的南北山坡,栽種小麥、大豆、玉米和番薯等,與溪灘地可種的莊稼基本相同。
從地形上來說,整個村位于兩山之間,南北都是高高的、綿延不絕的大山,而東西是比較平緩的丘陵。站在村邊,可以清晰地看見山上的巖石與樹林。陽光明媚時,山尖上藍天下朵朵白云相聚,形態(tài)各異,舒展而飄逸;雨過初晴時,那如絮的層層白云會沿著山坡徐徐上升到山頂,靈動而輕緩!清晨,百鳥歡歌,野花爭艷;夜晚里,繁星閃爍,青蛙合奏。即便是連續(xù)幾天細雨綿綿,只要不必為稻谷發(fā)霉、莊稼爛根而發(fā)愁,就可以閑坐在家里采棉花、納鞋底、織毛衣……日子就會舒心而愜意!
當然,田野風光的美麗,農民們也許并不在意,他們更關心的無疑是莊稼收成的好差。他們每天起早摸黑勞作不停,將各種各樣的蔬菜打理得綠油油、嫩蔥蔥,水稻種得齊腰高,稻穗沉甸甸地彎下腰,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培育與體驗!
隨記于201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