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者常至

千古詩心一趣通 作者:王充閭 著


行者常至

破陣樂

李世民[1]

秋風四面足塵沙,塞外征人暫別家。

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

如果掩蓋住作者名字,人們大概不會想到,它竟出自一位大有作為的帝王之手。因為一般的印象,這類帝王為詩,往往都是雄渾奇崛,雷霆萬鈞,大氣磅礴,俯視古今;而此詩卻簡易清通,平實自然,寫的是普通的軍旅生活,說的是平常道理,完全看不到所謂“帝王氣象”。應(yīng)該說,這恰恰是這首詩的絕妙之處。

本詩以理蘊見長,貫穿一種昂揚奮發(fā)的主調(diào)。可是,卻又不是開板就唱出大道理;而是從常見景物上領(lǐng)起。本來,塞外秋老風寒,塵沙撲面,征人離鄉(xiāng)背井,艱苦跋涉,極容易產(chǎn)生感傷的意緒和畏難的心理;而詩人卻生面別開,翻出新意,以一個“暫”字,緩解行人的離愁別緒。接下來,便從實際生活出發(fā),闡釋一番鼓振人心且易于理解、人們盡皆信服的道理——即便是前路迢遙,千里萬里,遠在海角天涯,只要目標明確,肯于邁開大步,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時光或早或晚,總會到達目的地的。

與此詩有相似的理蘊,清代詩人袁枚寫過一首七絕:“重理殘書喜不支,一言擬告世人知:莫嫌海角天涯遠,但肯搖鞭有到時。”詩人說他遠行歸來,心情愉快得有點支持不住了,一邊整理殘書,一邊想到有些親身感悟,要對人們說一說。他想說什么呢?無非是:海角天涯再遠,只要肯搖鞭上路,總有到達之時。

春秋時齊國的著名政治家晏嬰,當聽到大臣梁丘據(jù)說:“吾至死不及夫子矣!”當即鄭重其事地答道:“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于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事見《晏子春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是顛撲不破、百試百驗的真理。

清人黃叔燦《唐詩箋注》,對于此詩有“征戍之苦,深宮遠念”之評語。說太宗關(guān)心士卒是對的,但止于“深宮遠念”則不確。因為貞觀年間,太宗曾率師親征遼東,身歷塞外塵沙風寒。此詩所記,自是他的實際感受與切身體驗。宋人洪邁編選《唐人萬首絕句》時,收入了這首七絕,并標明為李世民所作。到了明代,趙宦光對此書進行整理、考訂,刪除其中“訛舛總雜”者近一百二十首,此詩仍然保留,作者也沒有變化??墒?,到了清人編輯《全唐詩》時,卻不知何故,將其列到張祜名下,想來當是誤植。后來編輯《全唐詩續(xù)補遺》,便根據(jù)《樂府詩選》,改作李世民詩。


[1] 李世民(598—649),即唐太宗。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文學藝術(shù)修養(yǎng)較深,現(xiàn)存詩近百首。破陣樂,唐法部大曲名,太宗貞觀七年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