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之道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yuǎn)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種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jīng)遠(yuǎn)離了產(chǎn)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父子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存在跟君臣關(guān)系的對應(yīng),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jīng)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里,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溫暖的,那么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yuǎn)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yǎng)身心的道理,并且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dá)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么抱怨。這就是我的志向?!?/p>
顏回說:“我的志向呢,就是一個人不經(jīng)??湟约?,也不經(jīng)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就可以了?!?/p>
這個時候,學(xué)生們發(fā)現(xiàn)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了自己對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墩撜Z·公冶長》)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guān)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shè)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好,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托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了。
在這里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以安其身,內(nèi)在得以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作“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作“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zhì)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很樸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biāo)準(zhǔn),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么樣的車,帶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讓他穿什么樣的衣裳,有什么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xué)生曾經(jīng)問過孔子,什么叫作“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么叫作孝???”老師說:“現(xiàn)在所謂的孝,就是說能養(yǎng)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但你對他們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那么這跟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rèn)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么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xiàn)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所謂的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zhì)條件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子游問“孝”,子夏問“孝”,老師都鋪陳了一些大家普遍認(rèn)為是“孝”的行跡:去好好地做事,養(yǎng)著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的讓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勞頓自己先擔(dān)當(dāng),這些行為大家都認(rèn)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問一句:這些跟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這些真是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guān)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yīng)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么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術(shù)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里面有九個都愿意。
但是,我們?nèi)フ艺覂号疄楦改缸鲞^什么的故事,可能遠(yuǎn)遠(yuǎn)少于父母對兒女付出的故事。
怎么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yǎng)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lián)屩觯尭改赣幸掠惺?,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很茂盛,還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畫。這棵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xiàn)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交學(xué)費呢?!?/p>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xué)上了?!边@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地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都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后,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jīng)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么長時間不來,你愿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xiàn)在要成家立業(yè)了,我哪兒有心思玩?。课疫B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jīng)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xiàn)在長大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么浩瀚,我要去遠(yuǎn)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啊?”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边@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干,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棵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jì)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xiàn)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干給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這兒跟我玩了吧?”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xiàn)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干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xiàn)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仿佛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么人到最后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經(jīng)常說的“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dāng)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里就會有太多的遺憾,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jīng)錯過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么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么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么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勉強(qiáng)呢?
我很喜歡《論語》里面孔子用的那兩個反問句。做到這些真的就叫孝嗎?這樣一問,讓我們警醒。
孔子是個寬和的人,他不是特別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怎么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禮儀。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習(xí)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剛好是一年的時間;鉆燧取火的木頭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輪過一遍。那為什么我們的服喪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問他:“如果你服喪才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面,你就穿綾羅錦緞,你自己覺得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啊,沒什么不安?!笨鬃泳透嬖V他:“女(汝)安,則為之!”(《論語·陽貨》)如果你自己覺得心安的話,你就可以這么做,沒有什么,不必特別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后老師就很感慨??鬃诱f:“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hù)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們都手里懷里抱著,呵護(hù)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后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抱孩子到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么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后,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jīng)歷可能不完美。我們看到,在孔子那里,三年之喪與三年之愛是相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父母對子女是愛護(hù),子女對父母是孝敬。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孤立的現(xiàn)象,也沒有一種孤立的標(biāo)準(zhǔn)。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他人。作為子女,如果我們能夠換位去想,那么與其等到父母身后我們?nèi)ケM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還不如趁父母在的時候我們多做一分一毫。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里。但是,孩子經(jīng)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么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了,實在是太忙了?!?/p>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yè)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別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倍⒆觽兡?,往往就把這句話當(dāng)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的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后,有時跟父母會發(fā)生沖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還有,并不是天下的父母做事都正確。那么,當(dāng)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沖突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對于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ā墩撜Z·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么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作“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皫住本褪禽p微、婉轉(zhuǎn)的意思。
我們?nèi)フf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dá)方式很重要。我們怎么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dá)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jīng)常會學(xué)習(xí)一些人際交往準(zhǔn)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么說話,你跟朋友要怎么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會教你跟父母怎么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么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fā)發(fā)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么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么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xù)擔(dān)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這些就是在兒女輩跟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種建議。
孔子從來不要求人們必須怎么做。宰我不愿意守三年喪,孔子說一年你心安則為之,也沒什么。他更不會要求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以后的人,你必須怎么做。他只是提這么一個建議,但是這個建議對很多兒女來講,意味深長。
什么叫作“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于不違背。當(dāng)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沖突屬于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xiàn)在做個統(tǒng)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chǎn)生的沖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guān)乎道德、關(guān)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絕大多數(shù)的沖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里不高興,兒女心里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jī)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沖突就是發(fā)生在生活習(xí)慣上。我們愿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jīng)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舍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于這樣呀!現(xiàn)在日子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xí)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老習(xí)慣嗎?”這種話我們幾乎都會說。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xiàn)在我?guī)闳コ晕鞑?,我?guī)闳ネ膺呄吗^子,你老舍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墻角吃你那碗面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nóng)村的生活習(xí)慣,你就不能改掉,好好適應(yīng)現(xiàn)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shù)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fā)自我們的內(nèi)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xí)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墻角吃面條的那種節(jié)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xí)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dǎo)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xí)慣于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jīng)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xiàn)在就走不動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zhì)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于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rèn)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里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跡。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于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愿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么這個時候,兒女就應(yīng)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曾經(jīng)看到有一本雜志上說:當(dāng)天神把每一個小孩子派到人間的時候,總是給他們很多祝福,總是跟孩子們說,你們?nèi)グ?,到這個世界上去創(chuàng)造吧!你們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長,一生中可以有著無數(shù)的奇跡。多好的人間,你們?nèi)グ伞?/p>
這些小生命很忐忑,說:“天神跟我們說人間這么好,可我們也聽說人間有很多的丑陋,有很多的競爭,有很多的掙扎。我們真到了人間,遭遇這一切的時候,沒有天神保護(hù)了,怎么辦呢?”
天神說:“放心吧,我們已經(jīng)早早派去了天使,每個小生命都有一個特定的天使在等著他。這個天使會終其一生,忠誠地對待這個孩子,在最黑暗的時候給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時候給他溫暖,在所有風(fēng)險來臨的時候,會拼著性命保護(hù)孩子?!?/p>
孩子們一聽,就很放心了,問:“我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個天使呢?”
天神說:“很簡單,你只要叫一聲‘媽媽’,她就出現(xiàn)了?!?/p>
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終生相守,那么,孩子對父母呢?恐怕就不是這樣了。有時候,我們的孝敬之心埋在心底,但我們會有很多借口,使得我們對父母的孝敬心思或濃或淡,自己閑的時候就濃一點,自己忙的時候就淡一點。
其實,我們今天想想,《論語》里面關(guān)于孝的很多描述,不見得都符合今天的標(biāo)準(zhǔn),因為它所誕生的那個時代離我們太遠(yuǎn),那時的生活環(huán)境與我們不同,更重要的是社會基礎(chǔ)不同。比如,那時盛行宗法制度,而現(xiàn)在的社會不太講究這個了。
大家知道,在《論語》里面曾提倡一種行為,叫作“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論語·子路》),就是家里面有人做了錯事,如父親偷了只羊,甚至比這更大的錯事,兒子要瞞著,不能告發(fā),父親對做了錯事的兒子也是這樣。孔子說,父子相隱就是一種很正直的行為。
這種態(tài)度在今天,就不值得提倡。為什么孔子要這么提倡呢?我們可以先看看更深層的背景。在春秋時期,周天子乃至各諸侯國的君位繼承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是當(dāng)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套禮儀體系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君、臣、父、子,這個關(guān)系是一體化的,也就是說,兒女的孝敬跟臣子的忠誠連在一起。提倡孝道,跟以禮立國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孔子把“父慈子孝”這種倫理范疇之中的父子相隱行為納入“禮”的秩序之中,認(rèn)為這種行為是值得提倡的。
我們明白了那個時代跟現(xiàn)代社會存在這種社會基礎(chǔ)上的差異,就不見得要把那個時候提倡的很多行為延續(xù)到今天。但是,如果從當(dāng)時的情況推斷這些行為背后的道理,那么有些道理對我們今天仍然是適用的。
比如,孔子說:“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保ā墩撜Z·里仁》)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壯志,漂洋過海出去留學(xué),父母在的時候怎么能不遠(yuǎn)游呢?
當(dāng)然,孔子還說了后一句話,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說,如果你一定要出遠(yuǎn)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好讓父母知道,少點擔(dān)心。換句話說,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對父母有一個交代。
大家都知道,太史公司馬遷一生用了很長的時間游歷天下,又曾接受朝廷的命令出使西南。在父親司馬談病重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多年終于回來。在父親身邊,他接受了一個偉大的使命。
司馬談這時快不行了,但他還有心事未了。他對司馬遷說:“我家先人是周朝的太史,從前名聲顯赫,后來家道衰落?,F(xiàn)在我作為太史,處在當(dāng)今天下一統(tǒng)、人才輩出的時代,可是我對這個時代卻沒怎么記載,心里真是不安?。∥宜懒艘院?,你一定要接替我做太史,繼承我們祖上的職業(yè)。你一定不要忘記我要撰寫的著作??!”
司馬談又說:“所謂孝,始于事親,接著是事君,最后必能使自己揚名后世。揚名后世,以顯父母,這是孝之大者。你記著我的話吧!”
司馬遷哭著說:“小子不敏,一定好好整理父親已經(jīng)記錄的歷史資料,不敢有所缺失?!?/p>
司馬遷就這樣接受了父親的囑托,最后寫成一部大書—《太史公書》,也就是名傳后世的《史記》。
我們看到,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去完成這樣一部大書,一方面可以說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遺志,另一方面是他周游天下的經(jīng)歷使他開闊了視野,為這部大書奠定了基礎(chǔ)。
所謂“游必有方”,不是毫無目的地漫游。只有類似于司馬遷這樣的游歷才有助于人生見識的增長。所以,司馬談才放心地讓司馬遷壯游天下,也在臨終前鄭重囑托司馬遷繼承自己的志愿?!妒酚洝愤@部大書的問世,最終成就了司馬遷在中國史學(xué)界的崇高地位,也彰顯了其父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巨大影響。
兒女不簡單,要供養(yǎng)父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弘揚父母之志,能夠為社會擔(dān)當(dāng)責(zé)任,做一些有用的事。在《論語》里面,其實也說到了這些。
《論語》中曾經(jīng)這樣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xué)而》)為什么說父在要觀其志而不能觀其行呢?這又跟當(dāng)時的制度有關(guān)。在那個時代,當(dāng)他的父親還活著的時候,這個孩子是不能獨立行動的,他都得聽父親的,所以,無法觀察他的行為。但是,他可以有自己的見解和志向,所以,可以通過觀察他的志向來了解他。
如果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個孩子就可以獨立行動了。這時候,他是否孝順尊敬他的父親就可以通過他的行為看出來。如果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就可以說他盡孝了。
孩子有什么志向姑且不論,而父親有什么樣的理想,能不能夠世代相承下去,這個孩子能否做到多年不改,也很重要。司馬遷就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志向,撰寫出偉大的《史記》,可以說,司馬遷對其父是很好地盡孝了。
真正的孝敬,是一個人把對自己長輩的心推及社會。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不僅是孝,而是仁愛了。每一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能夠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用這樣的心去做事,那就好了。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一個人要從眼下做起,一直到走向社會。孔子曾經(jīng)描述過一個人人格的成長中要做哪些事??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保ā墩撜Z·學(xué)而》)
這里面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都是倫理親情之愛。要先與自己的父母、兄弟這些親人把關(guān)系處好了。
第二個層次,是“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如果一個人言語謹(jǐn)慎,篤誠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博愛眾人,還去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他就走出了一己之愛,能夠有天下大愛,他就能為社會做更多事,走得更遠(yuǎn)。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到了,孔子才說到第三個層次,“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你要是還有余力的話,就可以去學(xué)習(xí)文獻(xiàn)知識??鬃雍茏⒅貙嵺`,實踐之余你才可以去學(xué)點書本知識。只能學(xué)而不能行,這在孔子看來,也許很不恰當(dāng)。
我們不一定要說,那個時候的道理都適用于今天,但我們可將這些道理簡單地做個坐標(biāo)來參考。在今天這樣一個進(jìn)步的文明時代,回頭看這三個層次,就會看到有時候恰恰是做反了:今天的孩子從一成長就知道要念書,在上幼兒園之前有親子班,然后是幼兒園,然后是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去“學(xué)文”,因為“學(xué)文”就能進(jìn)入社會,進(jìn)了社會以后就能有尊崇的社會地位。
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社會有一些核心價值都需要人們?nèi)プ鹬?,如信譽,還有忠義,可是這些一步一步做完之后,到最后忘了什么呢?
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被忽視了,也就是忘了“入則孝,出則悌”。對自己親人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最容易忽略的。
我們的古圣先賢,他們所講的這番道理,不正是讓一個人從腳下出發(fā),從自己的親人出發(fā),能走多遠(yuǎn)就走多遠(yuǎn),用這樣一種本能之愛走到社會上,再做理性提升嗎?人們先把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做好了,再去學(xué)學(xué)知識、文化,讓人走到更高的層次。
可今天呢?我們的心都從很遠(yuǎn)的地方緩緩歸來。我們一開始都去學(xué)文化,都在努力去認(rèn)同社會的公共標(biāo)準(zhǔn)。今天的小學(xué)生也知道世界地理,中學(xué)生也知道北歐歷史,但是還有幾個人內(nèi)心能記住“入則孝,出則悌”?
古圣先賢的很多教誨,可以使我們讓自己的靈魂從遠(yuǎn)方漂泊而歸,回到一個溫暖樸素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忘記這些基本的道理。
這些道理為什么重要?比如說,為什么“孝”就這么重要呢?
孔子的學(xué)生有若就曾經(jīng)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愛自己的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一個人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有若說,“君子務(wù)本”。什么是“本”呢?大家看,木頭的“木”字底下加一短橫,就是“本”吧。這個短橫在什么位置?就在樹根。什么叫“本”?就是大樹的根。
人生可以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一切源自于這個根系。本要是牢固,樹就可以長得好,所以很多東西要務(wù)本?!靶ⅰ痹凇墩撜Z》里就是作為這樣一種根本的道德而存在。
我們今天已經(jīng)遠(yuǎn)離了產(chǎn)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今天的社會中,父子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存在跟君臣關(guān)系的對應(yīng)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其實,如果我們靜心而思,考慮什么是我們的核心道德,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處理自己跟親人的關(guān)系上能真正做好,也許不經(jīng)意間可以對整個社會都輻射出一種強(qiáng)大的力量。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央電視臺有一個特別節(jié)目叫《感動中國》。就在2006年,《感動中國》中有一個人物叫林秀貞。她是河北省衡水市一個非常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她入選《感動中國》的理由非常簡單。
她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英雄,沒有驚人的事跡,她無非就是從嫁到這個村子開始,就義務(wù)贍養(yǎng)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自己去一家一戶認(rèn)門,看到劉爺爺、劉奶奶癱在床上,她跟他們說:“我以后天天來給你們做飯,反正我們家喝稀飯你們就跟我喝稀飯,我們家吃窩頭你們就跟我吃窩頭,但是我一定不會讓你們斷頓?!?/p>
兩位老人聽到一個新嫁來的媳婦說了這樣的話,都沒有太在意。但是,就從這天開始,她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去做,一直到了第八年,劉奶奶從破炕席底下掏出一個爛紙包,說:“妮兒啊,這包里是安眠藥,這是我原來留著跟你劉爺爺哪一天實在是動不了了時才吃的,這就是我們老兩口的歸宿。我們聽你說要照顧我們,還真這么做了,一年兩年我們不踏實,三年四年不放心,現(xiàn)在都八年了,我們覺得確實是用不上這個了。八年了,我們看你的心還沒有變,現(xiàn)在這包藥我可以交出來了?!?/p>
林秀貞不光是養(yǎng)這一戶,她在村里是見一個養(yǎng)一個,見一家養(yǎng)一家。她前后贍養(yǎng)了六位這樣的孤寡老人,而且一定是養(yǎng)老送終。短則七八年,長則十幾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這樣被她養(yǎng)過來。
在這三十多年間,她自己的四個兒女陸續(xù)出生,孩子們就把村里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家的爺爺奶奶,幫著媽媽去這家剪剪指甲,幫那家拾拾柴火,大家就這樣過來了。
這就是林秀貞全部的事跡,那你說她夠“感動中國”嗎?《感動中國》的推委會在寫到林秀貞這個人物的推薦詞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作慈善;而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圣賢。
孔子曾經(jīng)說過:“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意思是說,仁愛真的離我們很遠(yuǎn)嗎?我心中想到這樣做的時候,仁愛就到我身邊了。我們想想,做慈善容易嗎?做慈善也需要條件,沒有錢你就做不了。但是,做圣賢有時候比做慈善容易,因為你有心就夠了。
林秀貞最后當(dāng)選為2006年“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之一。當(dāng)時節(jié)目舞臺上有一座一座的豐碑,每個人物都有一個評語鐫刻在各自的碑上。林秀貞的那個碑被掀開后,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溫暖世道”。頒獎詞說,三十年來,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心溫暖了世道。
其實,林秀貞最后所做到的境界已經(jīng)是仁愛了,但是她最初的起點,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農(nóng)村婦女的孝敬之心,無非就是把別人家的老人當(dāng)成自己家的老人,如此而已。
我們?nèi)祟愖叩浇裉?,也許社會制度在變,但“孝”就不是為人之本了嗎?也許這個理念可以不變?!墩撜Z》里說,“君子務(wù)本”。一個人去偽存真,能夠在最樸素的地方見出做人的核心價值,那么在一片紛亂迷茫之中,或許他就不會走得太亂,或許他不至于走得太遠(yuǎn)。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他說,一個人出外則面對公卿,為社會做事,回到家里,面對父兄去盡心,有喪事不敢不盡心竭力,而對自己的生活有節(jié)制,可以飲酒,但不會被酒困擾,對我來講,做到這些事有什么難處呢?
我們看到,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事公卿”和“事父兄”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想一想,在今天是不是也一樣?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創(chuàng)造很多輝煌,但是永遠(yuǎn)也不能忘了腳下的起點,那就是父母對兒女的心。
對于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么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么多心嗎?
孟武伯曾經(jīng)問孔子什么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么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yīng)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dān)憂。如果說兒女病了,還能讓父母不擔(dān)憂,這在人之常情上說不過去。兒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管兒女是四十歲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dān)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除了得病這件事我們無法擔(dān)保,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dān)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也就是說,你的學(xué)習(xí)就應(yīng)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念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干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yīng)該讓父母擔(dān)心。
《論語》里面講的道理非常樸素,記住這一句,就是兒女能讓父母牽掛的只是得病這件事而已。這是你躲不開的,但別的事情能不讓父母操心,你就已經(jīng)是孝敬了。
《論語》往往就是這樣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告訴我們至深的道理。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父母從來不會說嫌兒女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
有一個美國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小男孩,從小得了脊髓灰質(zhì)炎,腿瘸了,這個病還導(dǎo)致他長了一口參差不齊的牙齒,很不好看,所以這孩子從小就備受冷落。小伙伴們都覺得他又瘸又不好看,都不跟他在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親拿了一把小樹苗回來,跟他的多個兒女說:“你們一個人拿一棵樹苗去種,看誰的樹種得最好,我就給他買禮物?!?/p>
這個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樹苗種下去。這個孩子呢,由于老受冷落,就有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tài)。他給那棵樹苗澆了一兩回水以后,心里就有一種很消極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還不如讓我那棵樹早早死了呢,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歡的孩子,我再想要禮物也不會得到的?!庇谑撬驮僖膊唤o那棵樹澆水了。
可是,后來他卻發(fā)現(xiàn),他那棵樹卻長得比別人的好。那棵樹長得特別快,樹葉長得特別鮮亮。這是一棵特別茁壯的小樹。
父親不斷地對他說:“天哪,兒子,你長大會成為一個植物學(xué)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樹怎么長得這么好呢?”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說:“大家都看見了,在這些樹苗中,只有這個孩子種得最好,我的禮物得買給他?!庇谑歉赣H給這個小男孩買了一個他特別喜歡的禮物。
后來,這孩子不斷受到鼓勵,他就想,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著覺,心想:“書上說植物都是在半夜生長,我去給我的樹再澆點水吧?!?/p>
他跑出來的時候,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在那棵樹邊正一勺一勺地澆水。他突然明白,他的父親每天夜里都在悄悄地為他澆著這棵小樹。這棵小樹就是他的父親在他心里種下的一個意識,讓這個孩子自信起來。
看見這一幕以后,這個孩子的生命態(tài)度就改變了。后來,他沒有成為植物學(xué)家,而是成了美國總統(tǒng)。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這則小故事自然是虛構(gòu)的,因為歷史上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在三十九歲時才因病致殘。就跟眾所周知的“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一樣,故事本身不一定真實,但是反映了某些令人深思的哲理。那么,“羅斯福與樹苗”的故事說明了什么呢?
我們想一想,這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啊,這種愛永遠(yuǎn)不需要走到陽光底下,永遠(yuǎn)不需要讓兒女知道。你可以撞破這樣一個秘密,你也可能終生都不了解。但是,有幾個兒女愿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我還看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后,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俊彼f沒有。朋友問:“那為什么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jì)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jī)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jīng)常被桌子腿絆到。后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jīng)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后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jī)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p>
這個故事,說實在話,是比較少見的兒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們在一起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其實,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fā)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里,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翻翻《論語》,有那么多關(guān)于“孝”的說法,說到最后,我覺得有一句話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記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保ā墩撜Z·里仁》)
我們?yōu)槿藘号撸梢栽谛睦飭栆痪洌何腋改傅纳帐悄奶?,他們今年多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說得很準(zhǔn)確。但是,做父母的要是想我孩子哪天生日、多大了,恐怕沒有幾個人不清楚。
我們有時候覺得,老人不像孩子愛過生日,孩子過生日都是成長,他高興,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時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覺得自己長一歲也沒有什么好。
對我們兒女來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知道以后,那就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xiàn)在還有機(jī)會孝敬他們;但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里可能永遠(yuǎn)是懼大于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話,我們就是捶胸頓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時候少頂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來得及啊,但是一切都過去了,來不及了。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刻,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碧煜聝号?,我們都記住這句話吧。也許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父母就快樂了,我們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