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稀見清初社群詩選三種敘錄

明清文學與文獻(第五輯) 作者:杜桂萍 著


稀見清初社群詩選三種敘錄

王兵

摘要:明末清初,編選同代詩歌選集頗為風行,尤以地域和群體性詩選為最。然遭禁之后,眾多詩歌選集散落不全,難睹全貌,誠為憾事。近年來,盡管四庫禁毀、未刊等系列叢書以及學者之著述已多有輯佚,仍有部分詩歌選集因存本極少而束之高閣,甚或淪為孤本,學者難識。茲將經(jīng)眼之三種清初社群詩選,按照刊刻時間順序,依次輯錄其選者、著錄、版本、館藏和序跋等信息,并略作按語簡評,以饗學界同仁。

關鍵詞:清初 社群詩選 西陵十子詩選 云間棠溪詩選 依園七子詩選

一 《西陵十子詩選》十六卷,毛先舒、柴紹炳輯

【選者】毛先舒(1620—1688),字馳黃,后改字稚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末諸生,入清不仕。著述宏富,有《東苑文鈔》二卷、《東苑詩鈔》一卷、《思古堂集》四卷等傳世。柴紹炳(1616—1670),字虎臣,號省軒,浙江仁和人。崇禎時生員,明亡不仕,隱居南屏山,著有《省軒文鈔》、《省軒詩鈔》等。

【著錄】《販書偶記》《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等

【版本】順治七年(1650)刻本

【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序跋】

柴紹炳《序》

詩者,古六經(jīng)之一也。采風觀俗,立言明志,是以君子重之,學者不廢。自三百篇而降,厥體屢變,大氐根極情性,緣于文藻,軌因代殊,要歸雅則。是故騷詞、樂府、長句胚胎十九,河梁五言堂構陳隋,李唐則律絕之禘祫也。然祖構相沿,折衷論定,古風極于元嘉,近制斷自大歷,人代更始,鄶下亡譏,抑何哉?

考鏡五言,氣質(zhì)為體,俳儷存古,仰逮猶近,瀏亮為工,失之逾遠。近體務竭情瀾,求諧音節(jié),托興漢魏,選材六朝,意語融貫,氣格宏達,變調(diào)無取,旁門益乖,故武德而降難為古,元和而還難為近也。又況宋習鄙鈍,元音俚下,藝林厄運,榛莽當涂。明初四家,掃除未盡,廓清于何、李,再振于嘉、隆,斯道嗣興,斌乎大雅。然七子頹流,馴趨浮濫;竟陵矯之枯率,儇淺殊恧。斐然自余,紛紛妄作,殆無關商較者矣。

近世士大夫,風流丕扇,戶被弦管,人懷珠玉。雌黃相軋,私衷酷薄,第屈指聞見。時論共推,即青土、皖城、云間及我郡耳。三邦之秀,各有成書。我郡英彥如林,競飏菁藻。曩仆與景宣將舉《西陵文選》之役,擬網(wǎng)羅群制,勒成一編,遭亂忽忽,茲事不果。年齒增長,舊游凋謝,鯤庭玉折,驤武蘭摧。因念歲月逡巡,事會難必,相知定文,宜屬何等。于是毛子馳黃,憫焉嘆興,要仆暨諸子,先以次第唱酬有韻之言,斟酌論次,錄而布諸。期于割棄少作,力追淵雅,義在研精,法無虛借,故人具長短,體有裒益,就其合構,集為要刪。仆不揣暗劣,與觀成事,請因得而論之。

景宣經(jīng)史論敘,淹通藻密,翰墨之勛,先驅(qū)首路。詩則綺麗為宗,符采昭爛,云津龍躍,不厭才多;錦雯才情斐娓,兼有氣勢,故鳴筆不羈,境非絕詣,致異小家,樂府歌行,沨沨大國風也;際叔文筆雅健,詣稱冠絕;宇臺清駛,略足相當,于詩詞諷寄,營殊慘淡,實已睹奧升堂。若宇臺《琴操迪躬》〉、際叔《贈季懷陸》皆古近名構,其他篇未能稱是;祖望骨格蒼勁,雖入乎杜陵,詞能獨運,時有利鈍,無妨老境;去矜少多艷情,瑕瑜不掩,近乃一變,已體制騫卓;飛濤天性愉夷,不耐搜剔,染翰伸紙,宛爾妍好,譬則合德入宮,芳馨竟體,以自然標勝。三子體詎相兼,才能各騁,《張山村雜詠》、《沈己庚新律》、《丁婺游》諸什,雖古詞流,曷以過之耶?馳黃素工韻語,復精裁鑒,沉婉名秀,罕出其右?;蛘跷⒐?,神韻恰合,小詞雜著,都屬可傳,擅場所乏,未辦作賦耳;景明妙齡嗣響,一洗蕪累,藉婉弱有之,而雅裁秀色,蔚然名家。五言古體,尤為獨步,比于馳黃七絕,蓋妙得天縱,匪由鉆仰?

嗟乎!爰自風騷以迄近代,數(shù)千百年所作者眾矣。諸子身在其間,與為揚榷,互有甲乙,未須過讓,乃碌碌如仆,謬廁壇坫,前猶糠粃,后鈞瓦礫,然才分雖局,志竊向往。遲之歲時,磨厲朽鈍,俾諸子日進高明,而仆亦勉努困學,所稱黼黻以為國華,吐納而成身文者,庶幾得當萬一哉!其在于今,則四方君子覽觀斯集者,務明作者之指,于不腆之詞,陶汰而簸揚之。仆固日夜望焉已。

柴紹炳虎臣撰

《刻西陵十子詩選啟》

西陵文雅,南國宗盟,家騰白雪之聲,人擅青云之目,故乃客比龍門,書傳鴻寶。登樓雅集,不唯風月之觀;攬云綴思,具有神仙之氣。白榆嘯唱,入名部以弦歌;威風斐文,貴通都之紙價。久已!沾溉詞林,鼓吹藝苑者矣。是編僅出十先生有韻之言,輯而布之,興寄一時,風流百代。人不讓于曩賢,語必登于作者。同年高會,斷推擅場;即事命題,無煩足曲。蘭亭金谷,發(fā)艷采于勝游;蓮社竹林,屬幽情于高韻。方建安而彌富,較大歷以爭奇。實則譽施博物,豈有悔類凋蟲也歟?意者正平、文舉,齒不掛于鄴園;士衡、彥先,名寧掩乎褚季。又史公非作賦之材,董子在譚經(jīng)之列,此地英絕,不盡網(wǎng)羅,《文選》續(xù)成,快睹全美,當與海內(nèi)共賞之也。不揣儹列,識者鑒焉。

順治庚寅仲春輝山堂主人識

《略例》六則

一、我黨相期立言居末,詩賦小道抑益其次。徒以世更衰薄,心存憂患,慷慨謳吟,頗積篇帙,聊當風謠,稍存諷諭,且也斯道屢變,正聲浸衰。今茲所錄,義歸百一,旨趣敦厚,匪徒感物攸關,庶亦頹流之障矣。

二、同社諸子,頃值兵燹之余,寄跡不一?;蛴惺律;?,或托業(yè)漁釣,或鉤味經(jīng)傳,擬勒成書。唱和之席,間多希闊。至若景宣提囊,研翻《肘后》;際叔廬次,全廢歌詠。以故是錄,書不必備人,人不必備體,綜次偶然,無關甄汰。

三、臨川為三謝之首,篇什遜于宣城;修撰為四杰之雄,詞翰儉于盧、駱。是知群歸英絕,不在連篇;品覆上中,匪關枚數(shù)。今諸子才華等埓,托致攸殊。或揮翰漂逸,而務于盈累;或含毫矜慎,而勇于斷割。故選中篇數(shù),盈縮小殊,益善既不在多,覽者毋存見少。

四、丹陽《河岳》,題目時賢;太倉《卮言》,品藻交契。要存揚扢,不耑標稚。是編余與虎臣同事較榷,筆墨所涉,頗有發(fā)明,遂附見本詩,不復刊去。然折衷群彥,柴子有焉;掎摭乖方,仆滋懼矣。

五、諸子巨篇雅什,亦既斌斌;宮體閨襜,時或染指。若錦雯《湘煙》之作,虎臣《霽雪》之唱,去矜《秋懷》之篇,景明《白羅》之詠,美人芳草,托寓固多,轉(zhuǎn)蕙汜蘭,流連不少。間存少作,罔諱憂思?;蚴窃涟阻抵?,無假才伯理還之喻。

六、諸子經(jīng)注史輯,各有專家;賦頌古文,尤盈縹帙。今以部帙繁多,未能悉舉,故先以韻文行世。然力求簡凈,仍多闕如。其諸家合集及經(jīng)史完書,稍需歲時,統(tǒng)圖嗣出。

錢塘毛先舒識

【按語】

此選為清初西陵(又曰西泠)派十位代表詩人的作品結集。十位詩家分別為陸圻(字麗京,一字景宣,1613—?)、丁澎(字飛濤,1622—1685)、柴紹炳(字虎臣)、毛先舒、孫治(宇臺,1618—1682)、張丹(字祖望,1619—?)、吳百朋(字錦雯,1616—1670)、沉謙(字去矜,1620—1670)、虞黃昊(字景明)、陳廷會(字際叔,1618—1679),文學史稱“西泠十子”。該派詩學思想守唐人門戶、揚七子而抑竟陵,對明末清初的詩壇影響甚大。沈德潛評是選刊刻動機為:“憫詩教陵夷,而斟酌論次,以期力追淵雅也。”

《西陵十子詩選》按詩體分卷排列,共錄十子詩作955首。詩家小傳多援引眾家之評論,具體詩作則多為十子互評。除風雅體、四言古詩和五七言排律之外,其他諸體皆以陸圻為首,旨在標舉陸圻在詩社中的創(chuàng)作領袖地位。但就詩歌理論言之,“西泠十子”中實以柴紹炳、毛先舒論詩最精。不過,我們細讀柴紹炳與毛先舒的論詩文字,可以發(fā)現(xiàn)二人的詩學思想實有鮮明的分野。這種分野不僅體現(xiàn)于此選之評點,亦見于二人文集中之專文。如柴紹炳《柴省軒先生文鈔》卷十有《與毛馳黃論詩書》三通,毛先舒《毛馳黃集》卷五亦有《答柴虎臣論詩書》三通,二人的書信以云間三子的詩風為主要議題,反復進行論辯,進而深化了西泠派詩歌理論的內(nèi)涵。

《刻西陵十子詩選啟》落款時間為“順治庚寅仲春”,另毛先舒亦在其文集中言:“庚、辛間,余輩有西陵十子之選。”故此選當刊刻于順治七年(1650)。此選足本現(xiàn)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前者系還讀齋梓行,后者為輝山堂刊刻。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還讀齋刻本殘卷。

二 《云間棠溪詩選》八卷,陶陹、董黃等輯

【選者】陶陹,字冰修,一字玉寒,江南華亭(今屬上海)人。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一說順治八年),官天臺教諭。董黃(1616~?),董俞之從兄。字律始,號得仲,自稱白谷山人,江南華亭人。初學詩于陳繼儒,后轉(zhuǎn)師陳子龍。入清不仕,筑東山草堂,與陳維崧等人唱酬往還,有《白谷山人稿》存世,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松江府志》卷五十六《古今人物八》有傳。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等

【版本】清初刻本

【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序跋】

陶陹《序》

《詩》雅之作也,樹四國之風聲,移百年之運會,開一代之人才。然原其始,四國之風,必始一鄉(xiāng);百年之會,必由一時;一代之才,必始一二人。圣人微其旨,而首之曰風。風也者,觸物而興,善能感物。蓋自三百篇以后,歷漢迄唐,時盛時衰,而風之降莫宋元。若宋元降之,而有明起之,此一時也;有明三百年來,始于開國,成于弘治,盛于嘉靖,而風之降莫萬歷以后。若萬歷降之,而崇禎中造,吾郡實起之,此又一時也;我猶及見二十年前,豈無高世之才,美名之士,顧其篇什,又何陋也?

自大樽先生出,崇尚漢魏盛唐,一時作者頓還大雅。今則家自以為濟南,人自以為北地,作樂象功而厘不祧之祀,非先生其誰歸?夫先生者,吾見其憂時憫俗,俯仰長懷,其觸物者深,故其感物也順。天下之大,人才之眾,莫不祖大樽而宗云間。非歸云間也,歸風雅之正也。然昔之云間系之大樽,今之云間系之吾黨數(shù)人,此同學諸子因有棠溪之役也。棠溪,以地名諸子風雅之集,必于棠溪之草堂,倡予和汝,繼美元康故事。雖所造不一家,要其微言相感、稱詩喻志,無不含玉吐金、爛然成章。是詩學之又一振也。

往自壬申迄癸未,人才方盛,又席承平之余烈,作者斐然,有承明著作之思。今則鋒鏑之余,或仕或隱,或散走四方,感物多自傷之情,而離群有索居之嘆。以今視昔,為時又何等也?然諸子著述益多,而格亦彌進。夫諸子雖顯晦歡戚,或有不齊,其所感觸大略可睹矣。故其源雖出于大樽,而各有奇才勝概以自振拔,或氣若江漢之潢;或彩若縟繡之炳;或優(yōu)游按衍,綽有余度;或運思云回,逸致縹淼;或文彩巨麗,斐以敷其艷;或淵懿溫雅,灼以揚其藻。吾觀其會意遣詞,比物連類,莫不有古風人遺意焉。亦曰繼大樽先生而起,其所宗者正而指歸固自得也。夫荊多良璧,攻其缺者為玉人;豫章多名材,審其曲者乃稱匠。吾黨之為是集,豈以自侈?顧當世有真知風雅者,指其得失而進教之,吾黨實拜其賜,是則予之志也,夫亦諸子之志也夫。

同學陶陹玉寒甫撰

王宗蔚、董俞《凡例》

一、云間詩學自袁侍御而后,作者代興。濫觴之余,蕪音間出。至陳黃門倡明風雅,維持墜緒,一時作者如繁星之向辰極,百川之赴滄海。今棠溪諸子英華相鼓,莫不源流曩哲,聿歸正始,藝苑載振,厥勛懋焉。

二、古詩遠宗漢魏,近體上法初盛,此諸子論詩之概也。但格調(diào)既高,意象須合。昌谷自立,無慚獨秀;崆峒摹杜,間隔形神。若僅存升降之觀,猶未析異同之見。茲集所錄,各極才會,聲情允洽,篇律無乖,洵八音之金石,六義之鼓吹也。

三、詩以志感,因感生辭,因辭成體。山林宴游,興寄清遠;朝饗侍從,制存莊麗;邊塞征役,悽惋悲壯;流離患難,沉痛愾悼?!熬墮C觸變,各適其宜?!蔽糍t之言,誠為篤論。吾黨詩必規(guī)體,體必符感,故集中所采大率旨深而氣達,響切而慮長云。

四、辭以緯理,情以經(jīng)文。晚近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濫。諸子攄情導性,要約寫真,博不溺心,文不滅質(zhì)。庶免男子樹蘭之譏,亦謝群綸失魚之誚。

五、雅頌之章,升歌郊廟;風謠之什,寄情草野。時地既殊,吟詠自別。諸子生同里闬,少賤無事,偶有唱和,聊當萱蘇,匯為一編,以備采問。其諸作者,家珠人玉,或先入金閨之籍,或久懸咸陽之市。嗣有專選,茲不概登。

六、延年學博,常誦澄江;靈運嗜奇,祗惟春草。有美斯傳,片言臻妙。諸子之詩多者或至盈尺,然分鉛互摘,寧簡毋濫。蓋志在可傳,不矜道廣。至于一字之瑕,必加礱琢,他山攻玉,務在全瑜。

七、云間,志里也,十五國風,厥從近始;今海內(nèi)古道聿興,雅風相扇,不乏作者。行將博為搜采,共昭同風之盛。其有調(diào)高白雪,集成等身,伏祈惠而遺我,以垂琬琰。

八、棠溪,志時也。越自丙申之春,倡興詩會,一時群彥,徵商刻羽,導揚古業(yè)。予二三人實推首庸,茲集原訂止擬一十六人,嗣承瑤華之投,遂進云璈之響。鄧林之木,聊采一枝丹穴之輝;僅存片羽,總期續(xù)集,用廣表章云爾。

同學王宗蔚崍文、董俞蒼水同識

【按語】

順治十三年(1656)春,陶陹、王光承(字玠石)、金是瀛(字天石)、吳騏(字日千)、吳懋謙(字六益)等30余人組建棠溪詩會,又名恒社。與會者皆當時名士,聚會吟詠,以遣情懷,并規(guī)定仕清者不得與會。《云間棠溪詩選》即為該社吟唱賦詩之結集,選輯者除陶陹、董黃以外,尚有田茂遇(字髴淵)、盧元昌(字文子)、張彥之(字洮侯)、王宗蔚(字崍文)、董俞(字蒼水)等人。該集按照詩體排序,共集同人詩作759首,編刻時間當在順治十三年之后不久。

早在崇禎十五年(1642)冬,陶陹即與周茂源(字宿來)、吳騏、蔣平階(字馭閎)等名士在鄉(xiāng)里結雅似堂社,成員亦系明末幾社成員,合刻過《雅似堂社稿》。與恒社一樣,他們皆視陳子龍為詩學領袖,主張復古,尤其崇尚漢魏盛唐??梢?,此選顯為探究后期云間派詩學理論之重要參照。

三 依園七子詩選,七卷,徐行、曾燦輯

【選者】徐行(生卒年不詳),字蘗菴,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廣游歷,擅交友,清順康間名士。曾燦(1625—1688),字青藜,一字止山,自號六松老人。寧都(今屬江西)人,明歲貢生,少負詩名,與同學魏禧、魏際瑞、魏禮、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等稱“易堂九子”。著《六松堂詩文集》十四卷,輯《過日集》二十卷。

【著錄】《中國叢書綜錄》、《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等

【版本】康熙十九年(1680)顧氏依園刻本

【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序跋】

徐行《序》

依園者何?顧子逸圃讀書之所也。園介阛阓間,而瀟閑淡遠,無塵囂湫隘之累;高柳蔭門,疏籥繞徑,有長林豐草之思焉。顧子既雅,抱微尚,不慕榮利,枕經(jīng)籍史,日焚香嘯歌其中,一時名流勝侶及四方之士,假道吳門者,無不愿交顧子。戶履恒滿,顧子必為之設茗布席,上下千古,酬對終日,了無倦意。暇則拉二三知己,以詩文相淬礪,其最契者則金子亦陶、潘子雙南、曹子德培、黃子憲尹、金子筮文、蔡子右宣,相與唱和之時居多。

今秋余旅寓金閶,偕曾子止山共訪依園主人,因得遍讀七子之詩,或慷慨用壯,或溫厚和平,并駕齊鑣,工力悉敵,為擊節(jié)嘆賞者久之。遂語止山:“《過日》一集,羅百氏而藏名山,子洵有力矣;若依園諸子,自當彷玉山草堂故事,另成一選,不妨孤行?!敝股叫廊慌c余先訂若干首授梓,題曰:“依園七子詩選”。志所自始也。

嗟夫!大雅不作道榛蕪,身都通顯者,輒高自矜許,而窮巷繩樞之子往往卑靡齷齪,鮮克樹立。觀茲集之選,人有其學問,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志節(jié)。既無紈绔裘馬之習,復不作山林寒瘦之態(tài)。于以詠歌,先王幕席天地,其所得殆非易量,以視雕鐫,影響比于蚓竅蛙聲者,不可同日語矣。夫以顧子之砥行力學,而其所定交,又復章章如是,將依園之名日益有聞。而依園七子之所以傳,又不徒以其詩也已。

康熙庚申小春會稽徐行蘗菴氏拜題

曾燦《序》

庚申八月,予同山陰徐子蘗菴,訪顧子逸圃于依園。逸圃出七子詩,屬予同蘗菴校讎,且以問序。予讀而嘆曰:

詩之至于今日,盛矣哉!蓋自王者采風,而有三百篇,率多忠臣孝子、征夫思婦之什,皆能自道其性情,而無所勉強。六朝三唐而下,漸失其真。應制有詩,登眺有詩,以及宴會、贈答,莫不有詩。人擅其名,家各有集。至于今日,舉生平未識面之人,亦必以詩貽贈。卿士大夫壽言章,不論其人之能詩與否,必欲乞為詩歌。嗚呼!不喜而笑,不悲而啼,而欲求為真詩難矣。是詩之盛,盛于今日。而詩之衰,亦衰于今日也。

天道十年而一變,盛極必衰,衰極必盛,理固有然。逸圃少年為貴公子,負瑰偉之才,不汲汲于科名,而樂與貧士游。蒔花種竹,飲酒賦詩,怡然自適也。夫性能閑者多獨善,才有余者欲凌人。逸圃嘯詠于依園林石間,與金子亦陶、潘子雙南、黃子憲尹、曹子德培、金子筮文、蔡子右宣,朝夕唱和。觀其《感遇》、《雜詩》諸篇,恬淡沖融,理明而氣足,豈非有感于治亂盛衰之故,而不為世所推移者耶?

七子皆吳中知名士,出處雖有不同,而要以敦氣誼、崇風教為本,故亦陶之詩清淑雅馴,雙南之詩排奡奇峭,憲尹秀逸而幽閑,德培老樸而淳厚,筮文則氣度安詳,右宣則詞章修整,噫嘻盛矣。

昔嘉靖中李于鱗、王元美七子,以詩雄一世,家弦戶誦,至今不衰。及取其詩而讀之,聲調(diào)情詞,如出一人之口,皆不能自標風概,自具機柚,其故何也?性情失其真耳。然且或數(shù)百里而一人,或數(shù)千里而一人,人才之難在休明之時且然。予獨得見依園七子之詩于今日,何其幸歟!

夫七,陽數(shù)也。《易》曰:“七日來復?!币砸魂柍似涑蹰L,猶能復見天地之心,矧七君子同心協(xié)力,當碩果不食之后,豈特關于詩道之復,衰極必盛已哉!予雖老,得追陪玉山草堂,與諸君子為文酒之會,豈非盛事!逸圃其勿笑予之潦倒而無成也。

【按語】

此選乃依園主人顧嗣協(xié)為詩社七子所刻,人各一卷。顧嗣協(xié)(1663—1711),字遷客,一字逸圃,號依園,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附貢生,工詩文,有《依園詩集》傳世。曾筑園于蘇州城內(nèi)閭邱坊南,因與其父顧予咸雅園相依而取名“依園”,有暢軒、話雨軒、學詩樓諸勝,故而成為四方騷人名士雅集之所。民國《吳縣志》對此有詳細記載(卷三十九中褚篆《依園記略》)。顧氏唱酬往還最多者屬金侃、潘鏐、黃玢、金賁、蔡元翼、曹基等諸生,故曰“依園七子”。

金侃,字亦陶,號立庵,江南吳縣(今屬蘇州)人。此選錄其《迂齋集》48首,前有俞瑒序;潘鏐,字雙南,一字飲人,吳江人。此選錄其《石帆吟》83首,前有陶園散人徐晟序;曹基,字德培,號恂庵,長洲人。此選錄其《云心編》27首,前有唐瑀序;黃玢,字憲尹,號怡穀,長洲人。此選錄其《耕煙集》72首,前有何焯序;金賁,字筮文,長洲人。此選錄其《匪莪集》57首,前有丁灝序;蔡元翼,字右宣,自署玉峰人。此選錄其《花塢吟》16首,題下注云:“發(fā)刻未完”;終以顧嗣協(xié)《怡云集》46首作結。依園七子結社酬唱于康熙前期之吳中詩壇頗具盛名,然諸子之詩作實賴《依園七子詩選》得以傳世,可謂幸矣!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僅見徐行序文,并無曾燦之序,后者錄于《曾青黎文集》卷十二。個中緣由,尚待考證。

作者簡介

王兵,男,文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1. 沈德潛編,吳雪濤、陳旭霞點?!肚逶妱e裁集》卷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157頁。
  2. 參看臺灣學者謝明陽《清初西泠派詩學論析——以柴紹炳、毛先舒論詩書為開展》,見《成大中文學報》二十五期,第121~152頁。
  3. 毛先舒:《思古堂集》卷三《萬里志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4. 可參看臺灣學者謝明陽《云間詩派的詩學發(fā)展與流衍》,大安出版社,2010;劉勇剛:《云間派文學研究》,中華書局,2008。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