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漢堡”的漢堡
不是因為世界各地觸目皆是的“漢堡”店、碩大無朋的漢堡包,而使我們把訪德的第一站放在了漢堡,而只是想看看這與“漢堡”說不清、道不明的漢堡城,到底會不會也如同那“漢堡”一樣?
在幾天里,斷斷續(xù)續(xù)把漢堡轉(zhuǎn)了幾圈,才發(fā)現(xiàn)這漢堡果真像個“漢堡”:粗看Hamburg Map,宛如那巨無霸的“漢堡”一樣,一層牛肉餅、一層洋蔥、一層西紅柿、一層奶酪、一層生菜……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看得人直咽唾沫;可是你真要咬上一口,哪兒還有牛肉啊、洋蔥啊、西紅柿啊……全都混沌成了一團,分不清你是誰、它又是誰了。這不,地圖上標得很明白:寬闊的內(nèi)、外“Alster”湖,這是生菜;高聳的“Rathaus”,那是牛肉,古舊的“Fish markt”是洋蔥,而赭紅的“Speicherstadt”碼頭倉庫城則是西紅柿,那最為人推崇的“Stein str.”和“Monckeberg str.”大街,則是不同風味的奶酪一類。待到你真循著地圖去探訪這些個地方,才發(fā)覺會咀嚼出滿嘴的混沌來。
怎么會呢?
細究起來,漢堡沒有一般城鎮(zhèn)的“Alte Stadt”或者“Old Town”,集中連片、古風依然的舊街區(qū),那是讓游人很快墜入往昔的“魔杖”,而是在易北河與阿爾斯特湖之間,散落著一些老東西,它們與新東西混雜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挨著我、我傍著你,這樣一來,“混沌”味道就出來了。如果你只是想看舊東西、老東西,你就得東奔西突地去乘地鐵尋覓,從“今來”中去搜尋“古往”,是不是會少點兒那別致的氛圍?如果你照著Hamburg Map的旅游推薦去乘游船,那你新、老一股腦兒就得照單全收,讓你不停地在不同的時空間跳來跳去,像被拉著跳街舞一樣,脖子、腦袋都讓新、老手臂拽得生痛,哪里還談得上美感、恐怕連反應都反應不過來了。
弄明白了漢堡的“漢堡”味來由,就知道了為什么我們會改弦更張,自己來設計一張古舊“Menu”,把“漢堡”式的大混沌還原成一道道“古味”盎然的城堡菜肴。
“開胃酒”當然是漢堡火車總站。為什么是它而不是什么“大街”?很簡單,你是從那兒出來的,況且它年紀也還夠“老”、面容夠“舊”,去尋“舊”訪“老”的第一步,非它莫屬。這漢堡火車總站與德國其他城市的火車站頗不一樣:除了有高敞軒亮的穹頂,還有高高的塔樓,隨你從哪個位置看,塔樓總在你眼前。開初還以為是一個不對稱的外輪廓,四方兩面的站房,只有一座塔樓;在尋找公交樞紐“ZOB”的時候,老覺著自己走錯了路,怎么走著走著又回到了這座塔樓跟前?其實,那是北面,西面還有一座塔樓,只是站在南面看不見罷了。而灰黃色的色調(diào),也讓人覺得它頗有些年紀了,有資格站著這兒給游人指點迷津。
蔬籃
順著總站西側(cè)的“Steintorwall”路往北走不太遠,就進入腳跨兩湖的“Lombardsbrücke”,這是由堤道與橋組成的一條路。往右看是浩瀚的外“Alster”湖,汽船嗚嗚、帆影點點,頗有海的味道;往左看是內(nèi)“Alster”湖,娟秀而嫵媚,手邊的一列懷舊風十足的建筑一直延伸到老市政廳尖塔腳下;身旁則是鐵路線,時不時有色彩鮮明的列車從身邊疾駛而過,汽車則與之并行競逐,那是很有動感的景觀。這是一道“前菜”。
如果從左邊的林陰大道信步走去,盡頭就是著名的觀景臺“Jungfernstieg”,可以一展望眼,從市區(qū)高樓的局促中進入一片心曠神怡的松快;身后是細長的運河、頗有氣勢的長廊、俊偉的“Rathaus”與市政廳廣場了,這個區(qū)域被稱為“老漢堡”,頗有些老東西可以尋覓,很可以流連一番。不管天氣好不好,這里總在呈現(xiàn)著一幅幅變幻著的十七八世紀風情畫,讓你自己也幻化成了其中的一個外邦人,準備叩響漢堡市政廳的銅門環(huán),獲得商貿(mào)的許可書……這是這份“Menu”的“主菜”。
說起來,“甜點”的份量確實有些重,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大“蛋糕”了。在市政廳廣場下乘U1地鐵線兩站到“Meβberg”出來,就是聞名遐邇的倉庫城。沿著窄窄的水道慢慢溜達,你會發(fā)現(xiàn),越走水道越多越深,越走高大的紅房子越密集越別致,你不得不在各式各樣穿越水道、樓宇的步道上尋找方向,如同走進了“八卦陣”。這個地方,如果你想看幾眼、按幾下快門就算“到過了”,那幾乎可以說你根本沒來過漢堡;如果你恰好到過英國的利物浦,同樣是港口倉庫城,那就很有比頭了。
還有一杯餐后“咖啡”是在“Fish market”,人們說的“魚市場”,這要換乘U3去。趕上正好是星期天,那緊鄰易北河的“大屋子”里會有“嘉年華”式的“啤酒+演唱會”,而沿河岸道又會是一個橫亙幾百米的“跳蚤市場”——這里的“跳蚤”,真正是活蹦亂跳——成百上千個攤位人頭攢動、熙來攘往,讓你幾乎要去找尋很快就在人叢中失落的自我;還有老碼頭,踱進去,里里外外隨便走走坐坐,那易北河就不再是一條河,而是一個幸存的老朋友,跟你訴說起那已經(jīng)不太近的過去……
不過,到那兒得趕早。有點像中國農(nóng)村的趕集,“日中為市”,太陽稍稍一歪腦袋,攤主就開始撤。但大屋子里的嘉年華仍然方興未艾,你只要一踏進去,就可能再也找不到那個“北”了。
這一份菜單似乎有點不太現(xiàn)代、也不時尚,但它讓漢堡走出了“漢堡”,這正是我們的初衷。
Note 漢堡包
聆聽
與面包、熱狗、三明治、匹薩齊名的世界五大快餐之一的漢堡包,英文名hamburger,意為“來自漢堡的”。最初是一種剁碎的牛肉餅。韃靼人生吃碎牛肉,西遷后碎牛肉餅經(jīng)巴爾干半島傳到德國。漢堡人改生食為熟食,做成碎牛肉和面粉的煎餅。這種漢堡牛肉煎餅烹制技術(shù)經(jīng)漢堡移民帶到美國后,得到發(fā)展。經(jīng)油煎炸的肉餅夾入表面撒有芝麻的一剖為二的小圓面包,得名“有漢堡牛肉餅的面包”,簡稱漢堡包。以后又有三明治的做法。
這種剁碎牛肉、加洋蔥、胡椒粉的食品,現(xiàn)在已被演化為夾豬肉、夾雞肉或夾牛肉兼夾生菜、黃瓜、番茄等多種食料的快餐,傳到全世界。有專家認為,漢堡包脂肪含量過高,易增體重,影響孩童骨骼和大腦正常發(fā)育,因此漢堡飽不宜多吃、常吃。
由于制作漢堡包的肉須剁碎,于是“漢堡飽”也被借來比喻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拳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