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校說明
傳寫近人生平的材料,以出自書信者最為真切生動,此正可印證于康有為研究。南??凳献猿醮芜M京上言以迄溘死,先后身臨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歷史劇變,馳政壇學界垂三十余年,聲氣廣通,與公卿大臣、通人名士、師友門人、親族子弟往返贈答書簡函電甚多。舉凡時政評述、經(jīng)義切磋、人事臧否、交游觀感、詞章掌故及家?,嵭?,胥可征見于書信者。且隨手捷書之際,“南海圣人”情致時來筆端,關尹子所云“圣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苢”,正可于此作別解。勰理成編,庶足考信康氏行誼志節(jié)、文字因緣,于近代史研究亦不無涓埃之補,因豫《康有為全集》編校之際,留意集腋拾遺。比年搜剔裒聚,整理排比,都為一集。
集內照錄往函六〇七通,來函三三〇通,凡九三七通。集主往函已刊于《全集》,錄入時據(jù)原函影件重施檢訂標點一過,并補上新見書信三通。另有集主致夫人張云珠、梁隨覺、何旃理及家人信箋六十一通,因過于零碎殘缺,均未錄入。書信來源,除自各種相關報紙雜志、文集、專題資料集以及檔案匯編中披覽輯獲者,有三宗引據(jù)似有拈示之必要。一是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書信手稿,多系康氏入民國后往返之作,涉及“共和”涵義討論、聲討袁世凱帝制、宣統(tǒng)復辟謀劃、吁請祀天祭孔、聯(lián)省自治說商榷、廢督裁兵議、五族共和論等時代重大關節(jié)所在,可視作當時政治軍事形勢變幻和康氏政治博弈心態(tài)的真實記錄。二是上海博物館藏往還函札手跡及抄件,以戊戌政變后流亡海外十余年間所作居多。內容涉及“己亥建儲”及“勤王”舉措、組建?;蕰椪葓F體、創(chuàng)設商貿(mào)金融及實業(yè)公司、興辦報章雜志和出版機構、列國政情考察和風土觀感等。三是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庫藏百余件康氏致梁啟超書信手稿,以辛亥前后所作居多,堪稱康梁關系之實錄,亦頗可充實和訂正《梁啟超年譜長編》、《南??迪壬曜V續(xù)編》相關年份記載之闕失或隱諱曲解之處。
康氏書札雖始刻于清末《政見書》及民初坊刻《康梁書牘》,要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出版康同璧編《萬木草堂遺稿》、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以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蕰?、《戊戌變法前后》先后刊布數(shù)量最夥,推進研究之功實不可沒。惟其中纂輯未洽之處容可商榷,涂乙割裂之處則亟宜訂正復原。如康氏一九一零年十月致毓朗書,在《萬木草堂遺稿》中被分劃作卷三《請乘葡亂君奔收復澳門策》及卷五《致月華貝勒書》兩文;同書卷四《第一次歐戰(zhàn)后與某執(zhí)政書》,亦系割裂一九一九年《致議和委員陸顧王施魏書》中第二款建議內容而成。因同函異題而復見,或兩函并作一書、題電文為信札、已刻誤未刊等誤失亦偶見于各書中。故本集編次非僅搜剔掇拾,而集識辨、考證、校勘于一體,用力于史源之澄清。至于集內所錄來函,逸札亦復不少,諸如陳三立、陳熾、唐才常等致康函,可作《散原精舍詩文集》、《陳熾集》、《唐才常集》之補遺。
康氏往來書信流佚頗多,蹤跡匪易。限于各種條件,集中闕漏訛誤,恐未能免。當續(xù)作訪求,并祈方家襄助是正,俾成完帙。
本書責任編輯李紅女史細致校閱,多有指正,謹致謝忱。
張榮華
初識于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一日
改定于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