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旭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作者:李靜 等 著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zhǎng)史,人稱“張長(zhǎng)史”。為人灑脫、豁達(dá),頗具才華。他以草書聞名天下,醉酒下筆如有神,時(shí)稱“張顛”,更被譽(yù)為“草圣”。唐文宗曾下詔書,以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并稱“三絕”。在詩詞方面,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合稱“吳中四士”。流傳下來的詩僅有六首寫景絕句。其詩構(gòu)思巧妙,意境深遠(yuǎn)。

山中留客

【原文】

山光物態(tài)[1]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2]??v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注釋】

[1]物態(tài):景物的樣子。

[2]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譯文】

春光燦爛,天地萬物競(jìng)相展現(xiàn)出自己的絕妙之處,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yàn)榧词故窃诤翢o雨意的晴朗天氣里步入云霧深處,那水氣也一定會(huì)打濕你的衣衫。

【鑒賞】

此詩名為《山中留客》,重點(diǎn)當(dāng)然是留客。但因?yàn)椴皇羌抑辛艨?,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為同賞山中景色,故而寫到春山的美景。客人因天氣變陰畏雨而欲告退,主人留客而作此詩。句句有景,句句挽留客人,布局合理巧妙。

首句由全景寫出整個(gè)春山的景致。冬去春來,春風(fēng)撫慰山林,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氣勃勃,光彩煥發(fā),爭(zhēng)奇斗艷。只一個(gè)“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活躍的情趣。宋代著名詞人張先的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明顯有模仿此句之印跡。勃勃生機(jī)帶給詩人無盡的喜悅之感,既定出全詩的基調(diào),也為后來的留客作了鋪墊?!拜p陰”道出氣象之瞬變,又說明訪客由于對(duì)山中氣候的不了解,故而見陰即欲先行告退。

詩人對(duì)來客的心理極為了解,他并非不想盡賞山間之美景,只是擔(dān)心雨水淋濕衣裳。故而,詩人以退為進(jìn):你不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在所難免,但空幽的山谷云霧繚繞,蒙蒙的水汽沾染花香,又何嘗不是人間別樣美景!

短短四句詩卻使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虛中帶實(shí),耐人尋味。

桃花溪

【原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1]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2]在青溪何處邊?

【注釋】

[1]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2]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云煙隱現(xiàn),在石巖西畔詢問打魚船。桃花整天隨著溪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鑒賞】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時(shí)節(jié),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美不勝收。相傳這里就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所記“世外桃源”的遺址。這首詩巧用這一典故,寫桃花溪一帶的秀麗景色,抒發(fā)了詩人對(duì)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構(gòu)思奇妙,境界明快,情趣盎然,實(shí)乃寫景佳作。

首句寫遠(yuǎn)景。山谷云霧繚繞;橫跨山溪上的長(zhǎng)橋在云煙中忽隱忽現(xiàn),恍若在虛空里飛騰。橋的靜和煙的動(dòng)相得益彰:野煙化橋的靜為動(dòng),縹緲虛無;橋?qū)⒁盁熡蓜?dòng)轉(zhuǎn)靜,宛如垂掛著一道輕紗帷幔。隔著帷??礃?,別有一番朦朧之美。詩人刻意渲染的這種含蓄迷茫的神秘氣氛,使人不由得將其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聯(lián)系到了一起。

第二句寫近景。水面突出如島如嶼的巖石,溪水上飄零著朵朵桃花,在西子湖畔,一條漁船輕搖。碧波之上,小舟輕泛,空靈現(xiàn)于朦朧之中。詩人借一個(gè)“問”字設(shè)身其中,將靜態(tài)的山水畫變活了,亦將向往桃花源的急切心情展現(xiàn)得酣暢淋漓。

文末兩句承接第二句的“問”,卻是有問無答,答在問中,十分巧妙。詩人問出:桃花溪中流出花瓣,而此洞到底在桃花溪何處呢?將渴求答案之急迫心情淋漓展現(xiàn)。又以問告終,問而不答,含蓄清遠(yuǎn),頗叫人尋味。

全詩構(gòu)思婉曲,意境如畫,情景交融,意蘊(yùn)深長(zhǎng)。蘅塘退士曾批注此詩:“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還是不無道理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