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不斷創(chuàng)新

德政工程:國家安居工程正式啟動 作者:何森 著


二、不斷創(chuàng)新

●李鵬指著朱镕基說:“這房子是差,但有你們市長在抓,這件事就有希望!”

●朱镕基針對上海的住房制度改革說:“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可以借鑒。”

●李鐵映說:“13年來房改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住房商品化、社會化步子不夠快,不能適應轉換國企經(jīng)營機制的需要?!?/p>

中央推進住房商品化

1988年1月15日至18日,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國務院秘書長陳俊生宣布:

從今年開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計劃,決定用三到五年時間,在全國城鎮(zhèn)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辦法是實現(xiàn)住房商品化?;緲嬎际翘岣叻孔猓黾庸べY,鼓勵職工買房。

不久,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在全國城鎮(zhèn)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1988年7月,國務院在北戴河召開會議研究價格、工資改革方案時,把“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實現(xiàn)住宅的私有化”作為配合價格、工資改革方案出臺的16條措施之一,要求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提出措施、組織落實”。

為此,國務院房改辦草擬了《加快出售舊公房,將房改納入物價、工資改革方案的意見》。

其要點是:

1、企業(yè)將職工住房券發(fā)放額的20%納入職工工資中,行政事業(yè)單位以發(fā)放額的50%進入職工工資。

2、將因受住房改革影響的物價指數(shù)納入計劃控制指數(shù)中。

3、加快出售舊公房,收回的資金20%上繳給中央財政,20%購買國庫券,以支持物價、工資改革。

由于當時國家財政困難,住房券20%和50%進入工資的方案未獲得通過。

9月,十三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治理經(jīng)濟環(huán)境、整頓經(jīng)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在住房改革方面,也推出房改治理通貨膨脹、緩解市場緊張度的方案。其指導思想是:

從變革所有權入手,通過將已出租的公房出售給租房者,以及鼓勵和組織職工居民購買新建住宅,不斷提高居民的住房自有率。

政府或企業(yè)對普通職工居民購建住宅時,實行優(yōu)惠政策,如實行價格優(yōu)惠、支持建設用地、減免有關稅費。

根據(jù)出售公房的優(yōu)惠價格,重新核定公房房租標準。

吸引個人投資,組織集資建房、合作建房,增加住房投資。

采用這種改革模式的主要是一些小城鎮(zhèn),如遼寧海城、黑龍江寶清、河南汝南、內(nèi)蒙達拉特等30多個小城鎮(zhèn),推行后都取得了較好效果。

遼寧錦州實行新法后,僅3個月就出售舊公房96%,兩年內(nèi)新建11萬平方米新房也全部售出,人均住宅使用面積超過10平方米。

吉林的李桂玲老人回想起自己經(jīng)歷的改革開放30年時光,她回憶說: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搬了幾次家,房子是越搬越寬敞。我是1973年初結的婚,當年底就有了第一個孩子。

想想那個時候,住房真是擠呀!結婚的時候,家里除了公公、婆婆,還有小姑和小叔,一家人就擠在一個40多平方米的兩室平房里,我和愛人一間,其余的人住另一間。大女兒降生后,家里雖然熱鬧了,但也更擠了。而這個問題在二女兒和兒子出生后,就顯得更突出了。

想想也真是不容易,一家9口人,擠在那么小的房子里,做飯、生活、學習都擠在一起,不方便就不用說了,光是孩子的安全問題,就叫人一天到晚提心吊膽。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女兒3歲時的一天,剛開始還聽見孩子說話,一轉身,沒動靜了,一找,孩子掉炕旁邊的鍋里了,幸虧當時沒燒火,否則后果真是不堪設想。不過好在那個時候我年輕,想問題想得也少,稀里糊涂也就過去了幾年。

記得是1983年,改革開放還沒幾年,但當時社會的變化就挺明顯了,一些單位開始為一些家庭負擔重的人考慮解決住房問題。我記得孩子爺爺?shù)膯挝荒悄陝偤糜辛艘粋€這樣的機會。

我也沒多想,就上他爺爺單位了,也不認識人家的領導,就在一個辦公室主任那里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家里的住房實際困難,也沒抱什么希望。沒想到,沒過幾天,孩子爺爺?shù)膯挝痪陀腥藖砹私馇闆r了。

沒多久,就給我們分配了一個40平方米的平房,雖然也不大,但再加上原來的住房,一家人住著一下子就寬敞多了。爺爺他們搬家那天,全家人特高興,從不喝酒的我們還破天荒地喝了白酒。

1988年下半年,全國住房制度改革轉向以出售舊公房為突破口,上海市也在小范圍內(nèi)試點。

同年3月,在江澤民主持下,成立了上海市住房制度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同年7月,上海組織力量對全市的住房情況進行了全面調(diào)查。

在當時,黃浦區(qū)作為出售舊公房的試點區(qū),有20戶帶頭購買了已租住的舊住宅,平均房價每平方米為197.28元。

1988年后,上海市政府又從統(tǒng)建公房中撥出部分住房,以建設成本三分之一的優(yōu)惠價出售給住房困難職工。

1990年春暖花開之際,國務院總理李鵬和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夜訪上海普通市民家庭。

在一戶住房困難的人家探訪時,李鵬指著朱镕基對主人說道:“這房子是差,但有你們市長在抓,這件事就有希望!”

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住房問題研究小組”,對房改方案進行決策研究、優(yōu)化設計。

剛剛過了春節(jié),朱镕基就帶著有關負責人到新加坡等地考察,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上海的住房改革尋到一條破題之道。

在此前,朱镕基剛剛接受了人大代表的質詢:“為什么你當了市長,上海的住宅竣工面積少了100萬平方米?”

朱镕基針對上海的住房制度改革,他說:“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可以借鑒?!?/p>

在當年,朱镕基要求有關部門參照新加坡的經(jīng)驗研究設計住房公積金制度。

1991年2月,上海市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了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推行公房出售,給購買公房的市民以私有產(chǎn)權等五項措施。其中包括對全市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進行調(diào)查登記,并逐一立卡。

5月,公積金制度被寫入上海市住房改革方案,上海市解困辦決定掀起第二輪解困高潮。

國務院提出租售建并舉

1991年6月,國務院發(fā)出了《關于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分步提租、交納租賃保證金、新房新制度、集資合作建房、出售公房等多種形式推進房改的思路。

1991年10月,全國第二次房改工作會議召開,確定了租、售、建并舉,以提租為重點,“多提少補”或“小步提租不補貼”的租金改革原則?;舅悸肥峭ㄟ^提高租金,促進售房,回收資金,促進建房,形成住宅建設、流通的良性循環(huán)。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座談時指出:

應改變居民住房機制,在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jīng)濟原則基礎上逐步實現(xiàn)住房商品化。房改工作貴在起步,堅持下去,必見成效。

與此同時,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也作了重要講話。由此,房改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這個階段房改的主要內(nèi)容是出售公房,房改工作從少數(shù)試點城市擴展到全國。

這個階段,北京的老張親口談了他的買房經(jīng)歷:

1989年的5月11日,老張全家第一次去方莊看房,那個時候老張剛讀高二。

他的父母在外交部工作,80年代落實政策時,一家人都回到北京,住北京飯店附近的一間房子里。

也正是如此,當1989年在外交部工作的爸爸告訴他們外交部要在方莊給他們集資建房時,一家人興奮不已,第二天,父親就帶著他們姐弟仨親臨現(xiàn)場“看房”。

談到當時的情景,老張依然非常激動,他回憶道:

那個時候,方莊是郊區(qū),幾乎沒有路。我們坐車到木樨園附近后,就沒有車了。我們就順著木樨園橋的凹槽走著去方莊,我們提著當時最流行的雙喇叭錄音機,一路上放著歌。走了半天,說是看房,其實什么也看不到,房子還沒有出地基。到處都是工地,還有沒有搬遷完的村子,遠處還有稻田。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房子要蓋在哪兒,但我們知道,我們要在這兒住上樓房,一家人望了望遠處的土堆,覺得幸福在望。

查閱當時的資料,除了老張爸爸所在的外交部開始在方莊成片興建公寓外,其他很多國家機關或者企業(yè)開始整棟購買城市開發(fā)集團或者城建集團蓋的樓,一批批像老張這樣的家庭,在1989年前后都有了新盼頭,即單位要集資分房。

老張家再去方莊的時候,已經(jīng)是1991年的12月拿到新房鑰匙的時候了。

老張回憶說:

我成了同學們羨慕的對象,我自己也特別高興,那個時候啊,能住上高層的塔樓,大家覺得就是比住南北向的老式板樓要好。覺得太好了,竟然有16平方米大的客廳、雙陽臺。你知道嗎?那時候,北京人就是住樓房住的也都是那種沒有客廳、只有過道的老房子。

老張至今記得他們家新房的模樣,他回憶道:

8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初裝修”的精裝修,除了樓底下的綠地、車位,就是屋里讓人耳目一新的客廳和雙陽臺,以及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寬敞”。廚房和衛(wèi)生間大概都是四五平方米,但已經(jīng)覺得相當?shù)拇罅?。那個時候還沒有“櫥柜”這一說,廚房的臺面是水泥做的,但是頂上有吊柜,非常實用;臥室不大,但也裝修了壁柜,壁柜的顏色和材料很簡陋,但在當時覺得很洋氣。

1992年的春節(jié),老張一家便趕緊搬進了新房,成了第一批入住方莊的居民。兩年后,方莊的商品房開始火了,芳城園當時每平方米6000多元,和亞運村差不多,當時有一個在房地產(chǎn)業(yè)界流傳的說法就是“南方莊,北亞運”。

大學畢業(yè)工作并結婚的老張,雖然與福利分房擦身而過,但卻幸運地搭上了首批經(jīng)濟適用住房的便車。

1998年7月,國務院下發(fā)《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在這份中國房改的標志性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停止住房實物分配。

在中國沿襲了約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壽終正寢,中國房改向著市場化的方向邁進。而這一紙文件,也結束了包括老張在內(nèi)的很多人福利分房的指望。

事實上在1998年7月以后,很多單位并沒有立馬終止福利分房,而是開始突擊建房分房,趕搭福利分房的末班車。

正是如此,他們也一直游移在分房還是買房之間,直到2000年春節(jié)。老張和愛人準備要孩子后,不想再住在父母家,買房成了他們倆的首要目標。老張回憶道:

當時不像現(xiàn)在這樣,網(wǎng)絡這么發(fā)達,可以上網(wǎng)查詢購房信息什么的,當時能看的只有《北京青年報》、《晚報》幾家報紙的廣告。

2000年的“五一”,老張花了3天的時間看了這幾個項目,最后確定買交通和地理位置離方莊父母家便利一點的通惠家園。

因為通惠家園為北京第一批經(jīng)濟適用住房項目,當時的經(jīng)濟適用住房政策不僅旨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還兼有鼓勵居民購房、拉動內(nèi)需。因此,老張買房很順利,101平方米的三居室花了不到3萬元的首付,就簽訂了購房合同。

2001年,老張家的孩子出生3個月后,老張一家三口搬到了通惠家園,開始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搬家前還有一個小插曲,老張現(xiàn)在記憶猶新,他說:

因為入住的時候,通惠家園原本承諾要建的地鐵和小區(qū)間的一個天橋沒有修好,很多業(yè)主還組織了維權,這可能算是北京樓市第一批維權的業(yè)主。

而此時的北京,商品房已經(jīng)遍地開花,用當時業(yè)內(nèi)人士的話形容,“三天一個新樓盤”,房價也開始上漲。而政府在1998年推出的首批19個包括天通苑、回龍觀在內(nèi)的經(jīng)濟適用住房項目,讓很多類似老張這樣的人都圓了住房夢。

和很多家庭一樣,讓老張考慮住房“換房升級”的初衷,是為了能和日益年邁的父母同住以及為孩子找一個好的就讀學校。

2005年8月底,當這兩個問題都放到老張面前的時候,老張開始考慮再次買房,買一套“大的、好的”商品房。這次購房,和第一次買房不同,老張要考慮的不僅是價錢,還有地理位置。他繼續(xù)回憶道:

當時的北京房價均價已經(jīng)上漲到了每平方米6000元。為了照顧父母在方莊居住多年的習慣,我劃定的買房區(qū)域就是以方莊為中心、方圓3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這個區(qū)域可看的樓盤并不多,記得當時在賣的樓盤有時代綠蔭,紫芳馨園等。時代綠蔭,雖然價位低,但是因為是塔樓,我不考慮———現(xiàn)在,和我家最早住到方莊的時候相比,人們的居住理念又回到了還是南北通透的多層板樓舒適這個上面去了。

最后通過比較,老張買下了每平方米6400多元的左安漪園,選擇它是出于綜合因素考慮,即離龍?zhí)逗珗@近,離方莊近,而且還在好學校比較多的崇文區(qū),便于孩子將來在崇文區(qū)就近上學。

上海推出公積金等辦法

1991年3月10日,上海市政府印發(fā)《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行公積金、提租發(fā)補貼、配房買債券、買房給優(yōu)惠、建立住房委員會等辦法,并于5月1日正式實施。

其主要的措施是:

1、推行公積金。1991年度,職工個人和單位公積金繳交率均為基本工資的5%。

2、提租發(fā)補貼。全市直管和自管公房的租金,一律按《上海市住房收費暫行標準》提高1倍。

3、配房買債券。

4、買房給優(yōu)惠。要求各單位將新的房源先售后分,出售的比例不低于當年總分配量的20%。

5、建立房委會。

楊希鴻是上海華光儀器儀表廠職工,他回憶起自己的買房經(jīng)歷時,說道:

我們一家三口最早住在余杭路上,居住面積大概13平方米,按我的住房條件,在當時的情況下,并不算困難戶。但看到19歲的女兒每天在13平方米房子的閣樓爬上爬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從那時起,我改善住房條件的欲望愈發(fā)強烈起來,產(chǎn)生了買房的念頭。

1991年10月,楊希鴻夫婦購置了一套位于虹口區(qū)東體育會路的建筑面積53.36平方米的兩居室,并預付了4.51萬元的房款。楊希鴻回憶說:

《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發(fā)布后,我們夫婦倆便去當時位于吳江路上的建行上海分行房地產(chǎn)信貸部咨詢;還在當時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虹口支行備了案。

1992年5月5日上午,楊希鴻在建行上海市分行房地產(chǎn)信貸部“0001號”的“職工住房抵押借款合同”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她夢想許久的住房,終于在那一刻圓了起來。楊希鴻至今仍保存著這份編號為0001號的借款合同書。合同書上寫明,楊希鴻向住房公積金中心貸了8萬元分期償還的貸款。

楊希鴻無意間成為上海乃至全中國個人公積金貸款的第一人。1992年5月8日,穿著灰色毛衣,燙著卷發(fā)的楊希鴻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里。

上海建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為解決房改中的資金難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出路。

同年,中國房改全面啟動。

上海華新包裝機械廠職工姚振祥,原來一家3代5口人擠在舊里弄一間只有10.7平方米的小房間里,人均僅2.14平方米。由于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不佳,靠單位無償分房解困遙遙無期,于是,姚振祥考慮起有償解困這條新途徑。在各方支持下,全家月收入2500元左右的姚家,很快就買下了市解困辦提供的一套建筑面積65.83平方米的兩室一廳的產(chǎn)權房。

上海市解困辦提供的房子優(yōu)惠售價每平方米1600元,而同樣的房子市場價為每平方米2300元。

在購房款中,政府無償補貼了1.2萬余元,單位支持了6000元,姚家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7.5萬元,自己再拿出一部分積蓄。姚振祥由衷地說:“這種有償解困的方式讓我們?nèi)也槐卦贋榉孔忧笕肆?!?/p>

姚家這種解困方式代表了未來上海住房解困的方向。1993年底,全市31808戶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全部得以解困,其中8567戶解困后人均居住面積超過了6平方米。

新頒布的上?!缎碌淖》拷饫Х绞綄嵤┓桨浮放c以往相比有三個明顯改變:變無償解困為有償解困,變單純行政解困為社會多元化解困,變統(tǒng)一政策的解困為對不同收入類型的對象實施不同政策解困。

根據(jù)這一方案,政府對不同收入層次的住房困難戶承擔有區(qū)別的解困責任。高收入家庭通過商品房市場解困,中等收入家庭購買給予一定優(yōu)惠的平價房解困,低收入家庭則通過購買政府補貼的廉價低標準住房或租房解困。

對此,上海市副市長夏克強表示:

對于部分住房困難、企業(yè)效益差、家庭收入低的“三困”對象,政府仍將繼續(xù)通過無償解困的方式解決其居住問題,而對有經(jīng)濟能力的住房困難戶,應該通過政府補貼一點、企業(yè)資助一點、個人拿出一點、公積金貸款一點,這種多元化有償解困的方式來解決。

《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實施后,當年第一次提高了公有住房租金標準,全市98%以上的職工和企業(yè)繳有公積金。

通過幾年的努力,全市居住房屋面積從1979年底的4216.4萬平方米增加到1990年底的8901萬平方米,其中系統(tǒng)公房的居住房屋面積從196.9萬平方米猛增到1144萬平方米。

當時上海市房改辦先后接待了江蘇、山東等省市代表團21批。此后各地推出的房改方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上海的經(jīng)驗。

中央確定出售公房為主

1993年11月,國務院房改領導小組召開了第三次房改工作會議,改變了第二次房改會議確定的思路,代之“以出售公房為重點,售、租、建并舉”的新方案。

時任國家經(jīng)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的李鐵映講:

十三年來房改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住房商品化、社會化步子不夠快,不能適應轉換國有企業(yè)經(jīng)營機制的需要,不能適應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要求,更不能適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改善住房條件的要求……從近些年的實踐看,提租面臨很多困難。

1993年,26歲的劉思雨回到北京,他到南方去闖蕩一番后,手頭總算有了些積蓄,女朋友也交往了一段時間,該考慮結婚了。但到哪里買房子結婚成了他最頭疼的事。

當時“體制內(nèi)”的職工,都是等單位分房,很少有人操心將來住在哪里。而少數(shù)下海經(jīng)商的“體制外”人員在當時,面臨著“無房可分、無房可買”的局面。

劉思雨的父母很著急,他們開始四處打聽如何解決。打聽的結果是只有兩條路解決住房問題,一是有少量專門賣給外國人住的外銷房,但對身份有限制,價格也很高,這條路子看來是沒有希望了。

劉思雨能買的另一種房子是,房改政策允許國有企業(yè)籌措資金,集資建房,價格比較便宜,但是只能賣給內(nèi)部的職工,眼看這條路子也走不通了。

當劉思雨父母還在四處打聽如何解決住房時,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透露了一個秘密:國企的房子可以通過關系買到,因為當時沒有銀行按揭貸款,內(nèi)部有不少職工通過各種渠道湊錢購買。不少人積蓄不夠,也湊不到錢,就沒有辦法買房子了。

一些單位也希望房子能夠順利地交易出去,這樣私下可以頂替別人的名額去買內(nèi)部房。

看來這條渠道可行,于是劉思雨父母就開始四處打聽,幾乎動用了所有的關系,在后來大興黃村的濱河東里小區(qū)找到了這樣的房子。

通過關系確認可以成交時,父母才如釋重負。劉思雨很有感慨地回憶說:

當時這個小區(qū)內(nèi)頂替內(nèi)部職工買房的人還是不少,現(xiàn)在看來是屬于鉆空子、托關系辦事,是不規(guī)范的操作,但當時的情形下,確實是個萬不得已的辦法。

當時這個小區(qū)的房子價格大約是每平米1100元,是水泥的六層板樓,那時各個區(qū)縣都有這樣的房子,此前國企分配的房子還是以紅磚的偏多,這算是第一次告別紅磚結構的住宅了,當時就覺得挺趕時髦的。

8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總房款花了10萬元,劉思雨父母非常心疼,責怪他脫離體制,不務正業(yè)了??赡苁琴I房的事折騰了很久,也可能是遠在大興,位置也不算太好,他不太滿意,入住后,劉思雨完全沒有住新家的興奮勁,也沒有請人到家里“暖房”。

不過記憶最深的感覺是覺得可以結婚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覺得自己親手裝修的房子還是比較溫馨的。到1995年初,劉思雨28歲時,終于在他的第一套浪漫小屋里迎娶了他的新娘。

1993年,河南洛陽的裴女士剛參加工作,和另一人同住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一層樓有10來個這樣的房間,只有一個衛(wèi)生間和一個水龍頭,愛干凈的裴女士只好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洗衣服。

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那時她連想都不敢想。

1997年,剛剛組建家庭的裴女士和丈夫趕上了房改的末班車,他們東拼西湊兩萬多元,在西苑橋附近買到了一套87平方米的房改房。

可是擁有了新家的幸福很快就被一系列的煩惱沖淡:周圍十分荒涼,草長得一人高,甚至經(jīng)常有人在那里攆兔子;離單位也遠,她每天往返4趟,竟要騎60多公里的自行車。

1999年,通過論資排輩,她搬到了單位位于唐宮路上的家屬院,房子面積大了,離單位也近了許多,但因為住在頂層又是“西曬房”,夏天就像住進了烤箱,而冬天水管經(jīng)常被凍住。

裴女士家住房真正“升級”還是在2006年,那一年她家住上了商品房。裴女士回憶道:

一切都比以前好多了,關鍵是買商品房不用論資排輩,地段呀戶型呀樓層呀都是自己挑的。出了小區(qū)大門,走十幾米就是洛浦公園,我每天都去那里跑步。

后來,裴女士雖然對房子很滿意,可她已經(jīng)有了“新動作”,她在洛陽新區(qū)買的新房第二年5月就可交付使用了。

裴女士談到自己的新房,由衷的贊嘆,她說:“四室二廳180平方米,22樓,站在觀景陽臺上,幾公里的洛河盡收眼底,視野開闊極了!”

裴女士說,房改讓她住上了屬于自己的房子,購買商品房讓她擁有了真正想要的住房,生活由此充滿美好的希望。

石家莊市房改研究會秘書長陳建忠是老“房改”了,從最初的房改調(diào)查測算到之后政策的動員實施,陳建忠一直堅持下來。談到石家莊的房改,他回憶說:

現(xiàn)在說石家莊的房改,可以說20年,也可以說是22年。上世紀80年代左右,城市居民住房仍舊停留在“等、靠、要”舊有住房觀念中,難以被打破。

1991年,全國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召開,石家莊的房改工作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全市范圍內(nèi)大面積推行公房出售,同時允許單位內(nèi)部職工集資建房,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

1994年5月,500套解困房在石家莊被銷售一空,據(jù)說這一事件在當時被國家有關部委認為是可以推行安居工程的示范工程,全國各地的房改整體工作也陸續(xù)展開,一直持續(xù)到了1998年,當時售出的公房絕大部分集中在這一階段。

從那以后,房改發(fā)展開始更有深度和力度,在建立新的住房體制上有所收獲。

1998年12月起,全省城鎮(zhèn)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住房分配貨幣化主要包括為職工建立住房公積金和建立經(jīng)濟適用住房等。

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后,新購、新建住房原則上只售不租,不再享受原政策優(yōu)惠。同時,允許住房困難的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利用自有土地集資建房。

陳建忠繼續(xù)回憶道: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說,在省會已有的住房中,90%以上都是屬于個人產(chǎn)權的房產(chǎn)。通過20多年的努力,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開始建立,居民的住房渠道得以拓寬??梢哉f,房改已經(jīng)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性進展。

說到房改的具體過程,陳建忠說道:

我市最初的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是從1985年在小范圍內(nèi)的調(diào)查測算開始,而真正意義上的大范圍鋪開則可以追溯到1987年。

最初的房改調(diào)查測算,當時的房改辦公室共調(diào)查了1436個單位,19.7441萬戶城市居民,涉及職工范圍達61萬人之眾,為今后的政策實施以及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大量的調(diào)查依據(jù),直到1989年,隨著《石家莊市向職工出售公產(chǎn)住房試行辦法》最終出臺,不通過住房改革,推進住房的體制化進程,將逐漸走向死胡同的說法漸漸被各個專家提出并被政府所認可。

1998年9月,省政府下發(fā)了《關于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其中要求,所有行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必須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

到2000年,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提高到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8%至15%,職工個人住房公積金繳交比例提高到6%至8%。

僅2003年7月以來,就向職工發(fā)放公積金個人貸款14.44億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