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西山隱者不遇

唐詩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編選)編; 張忠綱 注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坳P(guān)無僮仆[2],窺室惟案幾[3]。若非巾柴車[4],應(yīng)是釣秋水[5]。差池不相見[6],黽勉空仰止[7]。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8],自足蕩心耳[9]。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10]。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11]。

【題解】

詩題一作《山行尋隱者不遇》,觀其情趣,當(dāng)為晚年所作。

【評(píng)析】

詩通過作者訪隱者不遇這一具體事件,感悟隱逸之趣與清靜之理,寫得別有新意。作者艱苦跋涉三十里山路,攀登絕頂,尋訪西山隱者,那無限欽仰之情與急切求道之心溢于言表??墒羌爸两^頂,扣關(guān)尋問,隱者已去。“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那悵惘失意之情是可以想見的。但作者卻意不在此,而是宕開一筆,著力寫盤桓絕頂?shù)挠那檠湃?,隱者居處清幽絕美的景色,使人心曠神怡,世俗塵垢為之蕩滌無余,感悟到清靜無為的理趣。人未遇而心深契,末用王子猷訪戴故事,表達(dá)了作者任性自然的曠達(dá)胸懷?!芭d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大有得意忘言之妙。

【注釋】

[1]茅茨:茅屋,指隱者所居。

[2]扣關(guān):敲門。關(guān):指門閂,代指門。

[3]窺室:從門縫中看室內(nèi)。

[4]巾柴車:即駕柴車。巾:作動(dòng)詞用,有整飾意。柴車:簡(jiǎn)陋粗劣的車子,隱士所乘。

[5]釣秋水:《莊子?秋水》載:莊子釣于濮水,不愿接受楚國(guó)官職,而寧愿隱居。此用其意。

[6]差(cī)池:不齊,此指彼此錯(cuò)過,故不得相見。

[7]黽(mǐn)勉:勉力,努力,有殷勤意。仰止:向往,欽仰?!对娊?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

[8]契:契合,愜意。幽絕:清幽絕美的景色。

[9]蕩:開暢。蕩心耳:猶言心曠神怡。

[10]清凈理:清靜無為之道?!短侠暇f常清靜妙經(jīng)》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常清常靜,道自然得。

[11]興盡:暗用王子猷雪夜訪戴事。《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shí)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之子:指西山隱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