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獻語言學(第一輯) 作者:華學誠 編


“文獻”兩字,據傳世文獻的記載,始見於《論語》?!墩撜Z·八佾》云:“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逼澱崾雷⑨寧讞l於下:

《論語集解義疏》何晏注:“鄭玄曰:‘獻猶賢也。’我能不以其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被寿┦瑁骸拔?,文章也;獻,賢也。言杞宋二君無文章賢才故我不足與成之。”

朱熹《論孟精義》:“伊川解曰:‘夏商之禮未盡亡也,而杞宋之文籍法度不足藉也,故夫子不能成之。’”案,伊川乃程頤。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鄭汝諧更有具體化的申述,其《論語意原》:“若魯則不然,以文則有典籍,以獻則有夫子?!?/span>

張栻《癸巳論語解》:“文謂典章,獻謂故老之賢者?!?br />

“文獻”之義,縱觀以上詮解,朱熹(1130~1200)、張栻(1133~1180)最爲清楚。然於“獻”字張釋更勝一籌,能夠提供有關前代史料信息的,自然以“故老”更甚。中國老話裏有個慣用語“故老相傳”,與張栻的釋義頗相合。如陶宗儀《南村詩集》“赤腳雪”:“雪停五日未全消,雲淨天清氣泬寥。故老相傳名赤腳,來年山嶽要枯焦?!碧照瘛斗诤x》:“故老相傳,信而不誣?!?sup >[1]

《論語》裏的“文獻”,是並列結構,由兩個詞構成:一指物,即典籍,可以提供從前的有關資料;一指人,也可以提供從前的有關資料[2]

現代的“文獻”則是一個詞,是偏義複詞,其義爲“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3]?,F代文獻資料的載體形式很多,目前還是以紙本爲主要形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