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八

周易集解補釋(下冊) 作者:曹元弼,吳小鋒 整理


卷第八

家人

《序卦》曰:傷於外者朱脫。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

韓康伯曰:傷於外者,朱脫。必反諸內(nèi)也。

釋曰 行有不得於外,必反求諸內(nèi),不獲乎上不信乎友,必其事親弗悅反身不誠也。三代之衰,網(wǎng)紀法度之壞自內(nèi)始,撥亂反正莫先正家,故明夷繼以家人。

離下巽上家人。利女貞。

虞翻曰:遯初之四也。女,謂離巽,二、四得正,故“利女貞”也。

馬融曰:家人以女奧主。長女中女各得其正,故特曰“利女貞”矣。

釋曰 家人之道,利使女得其正。正者女,正之者男。遯乾以陰輔陽,以陽正陰,初、四易位,離二巽四各得其正,故“利女貞”。女得地,坤元之位以二主,二正應(yīng)五,三變上反成既濟,坎離皆正,故《彖傳》兼言男女正以達經(jīng)意。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

王弼曰:謂二、五也。家人之義,以內(nèi)本者也,故先説女矣。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虞翻曰:遯乾“天”,三動,坤“地”。男得天,正於五,女得地,正於二,故“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荀爽曰:離巽之中有乾坤,故曰“父母之謂也”。朱本脫圈。

王肅曰:凡男女所以能各得其正者,由家人有嚴君也。家人有嚴君,故父子夫婦各得其正。家家咸正,而天下之治大定矣?!“福骸?span >案”上周本有圈。二、五相應(yīng),卦之主。五陽在外,二陰在內(nèi),父母之謂也。

釋曰 荀意葢謂坤二、四之乾成家人,實則十二消息皆乾坤,遯陽即乾,陰即坤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虞翻曰:遯乾“父”,艮“子”,三、五位正,故“父父子子”。三動時,震“兄”,艮“弟”,初位正,故“兄兄弟弟”。

釋曰 五父三子,父尊子卑也。初位正,“初”下葢脫“五”字,初震兄五艮弟,兄先弟後也。

夫夫婦婦,

虞翻曰:三動時,震“夫”,巽四“婦”,初、四位正,故“夫夫婦婦”也。

釋曰 夫內(nèi)成,婦外成也。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荀爽曰:父,謂五;子,謂四;兄,謂三;弟,謂初;夫,謂五;婦,謂二也。各得其正,故“天下定矣”。

陸績曰:聖人教先從家始,家正則周作”。天下化之,“脩己以安百姓”者也。

釋曰 荀云“父謂五子謂四”者,子承父也;“兄謂三弟謂初”者,三陽之成長,初陽之始少也;“夫謂五婦謂二”者,正位內(nèi)外也,義亦通。此傳明人倫大義王道之本,《孝經(jīng)》曰:“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比祟愊嗌伸稅劬?,愛敬之本,出於子之親嚴其父母。伏羲別男女,定夫婦,正父子,夫婦者,所以正天下之父子也。父母家之嚴君,因父子立君臣,君臣者,所以保全天下之父子也。有父子則有兄弟,家有嚴君而後一家之父子兄弟夫婦正,國有嚴君而後天下之父子兄弟夫婦者無不正,故“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fēng)自火出,家人。

馬融曰:木生火,火以木家,故曰“家人”?;鹕赌?,得風(fēng)而盛,猶夫婦之道相須而成。

釋曰 木生火,火附於木而風(fēng)出焉,火得風(fēng)而益盛,猶夫婦相須而成家,此舊説也。愚謂陽氣鬱蒸,散而風(fēng),故“風(fēng)自火出”。家人五月卦,火氣用事,風(fēng)以散之,布宣陽德,發(fā)育萬物,猶夫婦和順以長子孫?!帮L(fēng)自火出”,長養(yǎng)之風(fēng)也,故家人之象。若北風(fēng)其涼,則肅殺之氣,非其義矣。又風(fēng),土氣也,木生火,火生土,而風(fēng)出焉,其所自來遠矣,故君子法之,以反身慎言行正家之本。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荀爽曰:風(fēng)火相與,必附於物,物大火大,物小火小。君子之言必因其位,位大言大,位小言小?!安辉谄湮唬恢\其政”,故“言有物”也。大暑爍金,火不增其烈,大寒凝冰,火不損其熱,故曰“行有恒”矣。

釋曰 荀以火象説物恒,明風(fēng)化之所自。

初九:閑有家,悔亡?!断蟆吩唬洪e有家,志未變也。

荀爽曰:初在潛位,未干國政,閑習(xí)家事而已,未得治官,故“悔”。居家理治,可移於官,守之以正,故“悔亡”。而此字疑衍。未變從國之事,故曰“志未變也”。

 馬融曰:“閑”,闌也,防也。

鄭康成曰:“閑”,習(xí)也。釋文》。

釋曰 卦自遯來,潛遯之世,未能道濟天下,“悔”也?!靶⒑跷┬?,友于兄弟”,居家理治,是亦政,故“悔亡”?!安活姾跬狻?,故“志未變”,此荀義也。馬、鄭之義,則謂防範(fàn)閑習(xí)其家以禮,及其志未變而正之,故“悔亡”。初應(yīng)四,四體坎閑、志,遯初失位,四剛來閑初,遯未變成否而閑之,故“悔亡”。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荀爽曰:六二處和得正,得正有應(yīng),有應(yīng)有實,陰道之至美者也。坤道順從,故無所得遂?!肮╇?span >朱作“”。中饋,酒食是議”,故曰此下似脫?!爸叙仭?。居中守正,永貞其志則吉,故曰“貞吉”也。

 鄭康成曰:二陰爻,得正于內(nèi);五,陽爻也,得正于外,猶婦人自修正于內(nèi),丈夫修正于外?!盁o攸遂”,言婦人無敢自遂也。爻體離,又互體坎,火位在下,水在上,飪之象也?!梆仭保骋?,此句又見後漢書·王符傳中饋,酒食也”。:“字當(dāng)重。故曰“在中饋”也?!?span >後漢書·楊震傳

魏徵曰:從子從夫,無所遂志?!?span >撮要》。

《大戴記·本命》曰:婦人者,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無所敢自遂也,故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食之閒而已。

谷永曰:三代所以隕社稷喪宗廟者,皆由婦人與羣惡,《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言婦人不得與事也。

釋曰 婦人無專用之道,職在供養(yǎng)祭祀而已。二中正,順巽於五,永貞此道,故“吉”。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家易》曰:謂二居貞,巽順於五,則吉矣。

釋曰 順從而卑巽?!墩撜Z》“巽與之言”,馬曰“巽,恭也”,謂恭遜謹敬之言。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王弼曰:以陽居陽,剛嚴者也。處下體之極,一家之長。行,與其慢也,寧過乎恭。家,與其瀆也,寧過乎嚴。是以家雖“嗃嗃”,悔厲猶得吉也,“婦子嘻嘻”,失家節(jié)也。

侯果曰:“嗃嗃”,嚴也,“嘻嘻”,笑也。

 馬融曰:“嗃嗃”,悅樂自得貌?!拔?,笑聲。

鄭康成曰:“嗃嗃”,苦熱之意。“嘻嘻”,驕佚喜笑之意。

“嗃嗃”,荀作“確確”,劉作“熇熇”?!拔保懽鳌跋蚕病?,張作“嬉嬉”。釋文》。

釋曰 王弼從鄭義。荀作“確”者,剛堅之貌,義大同。嚴未失正,故雖悔厲而吉。程《傳》謂法度立,倫理正,乃恩義之所存也。三動,巽婦,震子,震笑言,故“婦子嘻嘻”。三動上不即反,則非權(quán)濟,乃失正,故終吝。喜樂無節(jié),法度廢而倫理亂,敗家之禍必由此始,故“吝”也?!盁馈闭?,“嗃”之正字。“嘻”,讀“嬉”。馬氏訓(xùn)“嗃嗃”“喜樂自得”,葢讀“皓皓”。三動震樂,失位,故“悔厲”,動以待上反,故“吉”。三變受上,權(quán)而濟也。上不反則終吝,樂不可過節(jié)也,義亦通。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jié)也。

《九家易》曰:別體異家,陰陽相據(jù),喜樂過節(jié)也。別體異家,謂三、五也。陰陽相據(jù),三、五各相據(jù)陰,故言婦子也。

釋曰 “嗃嗃”、“嘻嘻”義相反,三在上下二體之閒,故設(shè)異家之辭。三、五各得據(jù)陰,男女相得,故“婦子嘻嘻”。未成既濟,樂不中節(jié),故“吝”。取象雖異,大意與鄭同。

六四:富家大吉?!断蟆吩唬焊患掖蠹?,順在位也。

虞翻曰:三變體艮,艮篤實,坤大業(yè)。得位,應(yīng)初順五乘三,比據(jù)三陽,故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謂順於五矣。

釋曰 遯初失位,消陽不順。初之四順五得位,故能應(yīng)初比三,有實而富,女貞之利莫此大?!案弧闭撸R?,“?!闭?,備也,百順之名也?!案患掖蠹?,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后當(dāng)於夫,以審守其家,婦順備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陸績曰:“假”,大也。《釋文》:徐古雅反,正此義。五得尊位,據(jù)四應(yīng)二,以天下家,故曰“王大有家”。天下正之,故無所憂則吉。

 馬融曰:“假”,大也。

鄭康成曰:“假”,登也。釋文》。《釋文》:,更白反,鄭讀同。

先儒云:猶如舜能治家,處于嬀汭,即是歸讓至焉?!?span >口訣義》。

釋曰 馬、陸訓(xùn)“假”“大”,與“嘏”同義。張氏曰:“父子兄弟夫婦相愛,謂之家之大。王者以天下家,君臣上下如父子兄弟夫婦之相愛,謂之大有家?!卑福嚎?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195613523318.png" />恤,成既濟,六爻和會,故“勿恤吉”。鄭讀“假”“格”,訓(xùn)“登”,與萃注訓(xùn)“至”義同,“假”“格”皆“徦”之借字。古者登堂直曰“登”,《春秋傳》曰“公登亦登”,王登有家,謂登家之堂而與族人燕食,與“王假有廟”文例同。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民德歸厚,百姓親,五品遜,故“勿恤吉”。史氏引先儒説歸讓至,義不分明,“歸讓”或當(dāng)“德化”,此訓(xùn)“假”“至”。王者德化,至於家道天下所取正,人人親親長長,而天下盡保有其家,故“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虞翻曰:乾“愛”也,二稱“家”。三動成震,五得交二,初得交四,故“交相愛”。震“交”此下朱衍。也。

釋曰 三動而上反,則三亦交上?!敖幌鄲邸保蚀笥屑叶鹦?。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虞翻曰:謂三已變,與上易位成坎,坎孚,故“有孚”。乾威如,自上之坤,故“威如”。易則得位,故“終吉”也。

釋曰 惟孚故威,以德服人,大畏民志也,不正者終皆正,不應(yīng)者終皆應(yīng)。反求諸己,身正而天下歸之,而況於家乎,故“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虞翻曰:謂三動,坤“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釋曰 反身所以孚。

《序卦》曰: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崔憬曰:婦子嘻嘻,過在失節(jié),失節(jié)則窮,窮則乖,故曰“家道窮必乖”。

釋曰 治家之道,不能反身以立家節(jié),則倫理亂而恩義廢,家道窮必致乖離。睽者,家人之反也。

兌下離上睽。小事吉。,王肅、徐並音圭。《釋文》。

虞翻曰:大壯上之三,在《繫》“葢取”,無妄二之五也。“小”,謂五,陰稱小,得中應(yīng)剛,故“吉”。

鄭玄曰:“睽”,乖也。火欲上,澤欲下,猶人同居而志異盧作異志”。也,故謂之“睽”。二、五相應(yīng),君陰臣陽,君而應(yīng)臣,故“小事吉”。

釋曰 張氏曰:“‘《繫》葢取’者,《繫》‘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葢取諸睽’,此《彖》云‘柔進而上行’,故知與‘葢取’同義?!卑福簱?jù)《彖傳》,則當(dāng)與革兩象易,聖人觀象繫辭非一端也?!暗弥袘?yīng)剛”,鄭謂“六五應(yīng)九二”,資剛賢之臣,以漸通睽,故“小事吉”,與蒙五應(yīng)二同義。虞謂五陰應(yīng)蹇五伏陽,坤元凝乾,始睽終同,故“小事吉”,與鼎五應(yīng)屯五同義,並通。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

虞翻曰:離火炎上,澤水潤下也。

釋曰 此謂與革兩象易也。革離火本在下,今動而上,兌澤本在上,今動而下?;鹧咨希瑵蓾櫹?,不相交,有未濟象,故睽。革易睽,則離二居五,故下云“柔進而上行”。惠氏以無妄二、五易體離兌,動而上下,亦通。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釋文》:,如字,王肅遐孟反。

虞翻曰:“二女”,離兌也。坎“志”,離上兌下,無妄震“行”,巽“同”,艮“居”,二、五易位,震巽象壞,故“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

釋曰 二女雖同在一卦,本體巽艮“同居”,而一上一下,非復(fù)震巽合象,故“志不同行”。女同居異出,睽象也。推而廣之,凡同居異志者皆是。

説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yīng)乎剛,

虞翻曰:“説”,兌,“麗”,離也,“明”,謂乾,當(dāng)言大明以麗於晉?!叭帷?,謂五,無妄巽朱誤”?!斑M”,從二之五,故“上行?!薄皠偂?,謂應(yīng)乾五伏陽,非應(yīng)二也,與鼎五同義也。

釋曰 “麗於晉”,張云:“‘麗’疑當(dāng)‘例’,晉言‘麗乎大明’,此亦當(dāng)然,脫字也?!庇拗^乾五動成離,天之明以日顯,天日同明,言“麗乎明”而乾五伏陽在其中。離明,乾亦得直稱明,《孝經(jīng)》曰“則天之明”,旅亦云“止而麗乎明”,不必增字?!罢h而麗明”,明恕而行。“柔得中應(yīng)剛”,虛中下賢,內(nèi)有宗主而外無操切,皆通睽之道?!靶∈录?,濟睽必以漸也。五在本卦應(yīng)二,在消息應(yīng)蹇五,虞、鄭義並通。虞以應(yīng)二非,則睽、鼎二、五有應(yīng),《彖》皆云“應(yīng)乎剛”,旅二、五無應(yīng),即變其文曰“順乎剛”,何邪?《易》道屢遷,旁通曲中,未可偏據(jù)一義也。

是以小事吉。

荀爽曰:“小事”者,臣事也,百官異體,四民殊業(yè),故睽而不同?!皠偂闭撸?,柔得其中而進於君,故言“小事吉”也。

釋曰 荀義與虞近,柔得中而進於君,即晉柔進上行之義。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王肅曰:高卑雖異,同育萬物。

虞翻曰:五動乾“天”,四動坤“地”,故“天地睽”。坤“事”也,五動體同人,故“事朱誤事故”。同矣”。

釋曰 於睽見天地象,故“天地睽”?!疤斓仡ザ涫峦?,伏陽出而睽通矣。

男女睽而其志通也,

侯果曰:出處雖殊,情通志合。

虞翻曰:四動艮“男”,兌“女”,故“男女睽”。坎“志”、“通”,故“其志通也”。

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崔憬曰:萬物雖睽於形色,而生性事類,“事類”,當(dāng)行事相類”,句有脫字。言當(dāng)”。亦同也。

虞翻曰:四動萬物出乎震,區(qū)以別矣,故“萬物睽”。坤“事”、“類”,故“其事類也”。

睽之時用大矣哉。

《九家易》曰:乖離之卦,於義不大,而天地事同,共生萬物,故曰“用大”。朱誤”。

盧氏曰:不言“義”而言“用”者,明用睽之義至大矣。

釋曰 聖人用睽以同,使萬物各從其類,乃所以“類萬物之情”也。

《象》曰:上火下澤,睽。

荀爽曰:火性炎上,澤性潤下,故曰“睽”也。

君子以同而異。

荀爽曰:大歸雖同,小事當(dāng)異。百家殊職,四民異業(yè),文武並用,威德相反,共歸於治,故曰“君子以同而異”也。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fù)。見惡人,無咎?!断蟆吩唬阂姁喝?,以避咎也。

虞翻曰:無應(yīng),悔也,四動得位,故“悔亡”。應(yīng)在於周作”??玻?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0037748500.png" />“馬”,四而衍字。失位,之正入坤,坤“喪”,坎象不見,故“喪馬”。震“逐”,艮止,故“勿逐”。坤“自”,二朱誤”。至五體復(fù)象,故“自、周誤”。復(fù)”。四動震馬來,故“勿逐自復(fù)”也。離“見”,“惡人”謂四,動入坤,初、四復(fù)正,故“見惡人,以避咎矣”。

釋曰 虞云“二至五體復(fù)”者,但據(jù)四變,不論五已正也。《易》觀變之例,有諸爻合觀者,有每爻分觀者。張氏則謂五正四乃變,當(dāng)云“二變四至初體復(fù)”,四動則二亦變,震馬來也?!耙姁喝恕?,據(jù)四未變體離四,與下體離就初,而初見之。初見惡人,則四遇元夫,化之正應(yīng)初矣,故“無咎”?!皢蜀R勿逐,自復(fù)”,往者不追也,“見惡人,無咎”,來者不拒也。初應(yīng)在四,於禮不得不見,不見則惡人所害,故見以避咎,若孔子見陽虎、見南子是也。

九二:遇主于巷,無咎。

虞翻曰:二動體震,震“主”、大塗,艮徑路,大道而有徑路,故稱“巷”。變而得正,故“無咎”而“未失道也”。

釋曰 虞以“遇主”二遇初,張氏曰:“二變就初,得其所主。二本體兌之震,震兌朋,禮有主友?!眲t是也?!跋铩闭撸蟮乐畯铰?,二應(yīng)五正,比初“巷”。“于巷”者,于道近矣,故《象》曰“未失道”。鄭義當(dāng)以“遇主”遇五,五君位,故稱“主”?!爸鳌?,對臣之稱,坤“先迷後得主”,《文言》曰“臣道也”?!肚Y》“凡執(zhí)主器”,兼天子國君言,又曰“主佩倚,臣佩垂”。二遇主,則五伏陽發(fā),二亦變正,與蒙二、五“利貞”同義,睽由是濟,故“無咎”?!断蟆吩弧拔词У馈?,巷所以達於道也。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虞翻曰:動得正,故“未失道”。

崔憬曰:處睽之時,與五有應(yīng),男女雖隔,其志終通,而三比焉,近不相得?!坝觥闭撸黄诙鴷?;“主”者,三下卦之朱誤”。主;“巷”者,出門近遇之象,言二遇三,明非背五,未失道也。

釋曰 崔以三下卦之主,與《九家》説履三義近。二雖遇三而不背五,故“無咎”。但如此,則此遇主非善辭,與“遇元夫交孚,遇雨吉”不例矣,恐非也。

朱誤”。三:見輿曳,其牛掣。惠校改”,而盧氏刊本誤”,周作”,注同?!?span >釋文》:,昌逝反。

虞翻曰:離“見”,坎車、“曳”,故“見輿曳”。四動坤“?!?、類,張曰未詳”。牛角一低一仰,故稱“掣”。離上而坎下,故、周無。“其牛掣也”。

 “掣”,鄭作“”,徐市制反。曰:牛角皆踴曰?!?span >釋文》。

《説文》作“觢”,云:一段云當(dāng)”。角仰也,陸引作角一俯一仰”,之世反。從角,聲?!兑住吩弧捌渑Sl”。

《子夏》作“契”,云:一角仰也。

荀作“觭”。

劉本從《説文》,解依鄭。釋文》。

釋曰 《爾雅》“角一俯一仰,觭,皆踴,觢”,許、鄭皆本之?!稜栄拧め屛摹贰坝l,或作”,則“”即“觢”之異體?!墩h文》“一角仰”,段氏謂“一”當(dāng)“二”,致確。但其誤已久,故陸氏所引義同今本?!蹲酉摹纷鳌捌酢保础坝l”之叚借,而訓(xùn)“一角仰”,蓋六朝人據(jù)誤本《説文》之。荀作“觭”,虞同其義而字作“掣”?!坝s”,正字,“掣”,借字。劉本從許義從鄭,實則許、鄭同義。“二角仰”,所謂“皆踴”也,“皆踴”象離炎上,一俯一仰象離上坎下,皆非牛角之正?!拜浺贰薄芭3浮?,象四不正也。見之者三,三失位,懼其從四,故著見不賢之象以戒。

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虞翻曰:“其人”,謂四惡人也。黥額“天”,割鼻“劓”。無妄乾“天”,震二之乾五,以陰墨其天,乾五之震二,毀艮,割其鼻也,兌刑人,故“其人天且劓”。失位,動得正成乾,故“無初有終”,《象》曰“遇剛”,是其義也。

 馬融曰:剠鑿其額曰天。《釋文》。

《説文》“劓”作“自”,曰:刑鼻也,從刀,臬聲。劓,或從鼻。

王肅“劓”作“臲”。魚一反?!?span >釋文》。

釋曰 三見四輿牛人之狀而能戒,固守以待上來易位,見惡務(wù)去,以剛自克,故“無初有終”。爻變之次,至三、上易則成既濟。虞云“動正成乾”者,但論兩爻相易,不論餘爻也。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dāng)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虞翻曰:動正成乾,故“遇剛”。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虞翻曰:“孤”,顧也,在兩陰閒,睽五顧三,故曰“睽孤”。震“元夫”,謂二已變,動而應(yīng)震。故“遇元夫”也。震“交”,坎“孚”,動而得正,故“交孚,厲,無咎”矣。

釋曰 虞讀“孤”“顧”,四不承五而欲取三,非所據(jù)而據(jù),此其所以睽也。五正,四變應(yīng)初元夫,從善而自易其惡,故雖危無咎。諸家當(dāng)讀“孤”如字,乖戾失正,物莫之與。變而從初,則睽者孚,孤者有應(yīng)矣,故雖危無咎。

《象》曰:交孚無咎,志行也。

虞翻曰:坎動成震,故“志行也”。

釋曰 得應(yīng),故“志行”。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虞翻曰:往得位,“悔亡”也。動而之乾,乾“宗”。二動體噬嗑,(1)故曰“噬”。四變時,艮“膚”,故曰“厥宗噬膚”也。變得正成乾,乾“慶”,故往無咎而有慶矣。

釋曰 二至上體噬嗑象,變則成噬嗑。五陽自噬嗑中出而正四,故“厥宗噬膚”。乾元正而惡人去,二變應(yīng)五,君臣各正,睽無不合,故“往何咎”。虞以“往”五變正,惠氏以“往”二往應(yīng)五,義相成。姚氏以宗子祭畢燕私之禮當(dāng)之,合族以食,所以親親合和睽離也,似於象尤合。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王弼曰:非位,悔也,有應(yīng),故“悔亡”?!柏首凇保^二也。“噬膚”者,齧柔也。三雖比二,二之所噬,非妨己應(yīng)者也,以斯而往,何咎之有,往必見合,故“有慶也”。 案:二兌口,五爻陰柔,“噬膚”之象也。

釋曰 王以“噬膚”噬三,非也。李以噬五,程《傳》謂五君二臣,五應(yīng)剛,二正君,入之深,故象“噬膚”?!柏首凇保渌H任也。以道事君而能深入,故濟睽而有慶,義與之合。然“噬膚”之象,自以虞説噬四正。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虞翻曰:睽三顧五,故曰朱誤”?!邦ス隆币?。離“見”,坎“豕”、雨。四變時,坤土,土得雨泥塗。四動,艮背,豕背有泥,故“見豕負塗”矣。坤“鬼”,坎“車”,變在坎上,四變。故“載鬼一車”也。

釋曰 姚氏曰:“‘見’,上見四,四惡人,三、四互坎,故因四疑三。”案:虞據(jù)四變言,則姚説是也。五未正而四變,非能之正,乃躁動耳。因四疑三,構(gòu)虛成象,此上所以睽三也。顧五,五未正,分理未明,是非不辨,故上疑三。諸家當(dāng)讀“孤”如字,多疑少可,應(yīng)不相應(yīng),故“睽孤”。

先張之弧,後説之壺,,始稅反

虞翻曰:謂五已變,乾“先”。應(yīng)在三,坎“弧”,《周易述”。離“矢”,“字朱誤大腹二字。張弓《易述”。之象也,故“先張之弧”。四動,震“後”,“説”,猶置也。兌口,離大腹,坤器,大腹有口,坎酒在中,壺之象也。之應(yīng)歷險以與兌,故“後説之壺”矣。

 《春秋傳》曰:寇張之弧。

“説壺”,今本亦作“弧”,,説吐活反。京、馬、鄭、下當(dāng)脫。王肅、翟子玄作“壺”。《釋文》。

陸績曰:“弧”作“壺”是?!?span >會通》。

釋曰 五正則分理明而疑釋。上知三己應(yīng),先之見張弧而寇者,後則與婚媾而設(shè)壺以禮之矣。上之應(yīng),不憚歷險以與兌,則説壺者上説之。

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虞翻曰:“匪”,非,坎“寇”,之三歷坎,故“匪寇”。陰陽相應(yīng),故“婚媾”。三在坎下,故“遇雨”。與上易位,坎象不見,各得其正,故“則吉”也。

釋曰 之三歷坎,故疑寇,三實己應(yīng)則非寇乃婚媾也。然不正相應(yīng),非濟睽之道,故三往與上易,成既濟雲(yún)行雨施,坎象之不正者不見,則“吉”。

《象》曰:遇雨之吉,羣疑亡也。

虞翻曰:物三稱“羣”,坎“疑”,三變坎敗,故“羣疑亡”矣。

釋曰 三物,謂“見豕”、“載鬼”、“張弧”也,皆坎象之不正者。三、上易各正,故“羣疑亡”。

《序卦》曰: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崔憬曰:二女同居,其志乖而難生,故曰“乖必有難”也。

釋曰 乖離不和,則積嫌交惡而難作。

艮下坎上蹇。利西南,

虞翻曰:觀上反三也。坤西南卦,五在坤中,坎月,月生西南,故“利西南,往得中”,謂“西南得朋”也。

釋曰 虞注坤卦説西南東北惟據(jù)納甲,此則以八卦用事之位主,而兼及納甲之象。以《彖》云“利西南,往得中”,明謂陽往居坤五得中,則西南謂坤,東北謂艮也。西南坤位,而陽往據(jù)之成坎,坎月正生西南。西南者,得朋之地,蹇五所以使三之復(fù)二成睽,息初震,至二兌也。虞取觀上反三,而以五在坎中釋“往得中”者。六爻定位,凡陽在五者,皆乾二往居坤五,荀氏《彖》注與虞同義。惠氏以“利西南”升二之五,以睽取無妄例之,良是。《易》取類非一,觀上反三蹇,升二之五亦蹇,升以陰升陽,故“利西南”,乾坤合,得朋蹇可濟也。觀乾陽將窮剝,故“不利東北”,終而未及始,喪朋蹇未可濟,宜待也。

不利東北。

虞翻曰:謂三也。艮東北之卦,月消於艮,喪乙滅癸,故“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則“東北喪朋”矣。

釋曰 東北,艮方,月消於艮喪乙滅癸,正當(dāng)其位。東北者,喪朋之地,蹇所以陽老將嬗坤陰也。

利見大人,

虞翻曰:離“見”,“大人”,謂五。二得位應(yīng)五,故“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貞吉。

虞翻曰:謂五當(dāng)位正邦,故“貞吉”也。

釋曰 “貞”,謂五正位以正坤,初正既濟定,故“吉”。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虞翻曰:離“見”,坎“險”,艮“止”。觀乾“知”,朱作”。故“知矣哉”。

釋曰 乾知,坤智。乾知大始,神明之德藏於坤中,智也。三體觀乾知險,通坤知阻,故智矣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釋文》:,如字。

荀爽曰:“西南”,謂坤。乾動往居坤五,故“得中也”。

 鄭康成曰:“中”,和也。

王肅曰:“中”,適也。釋文》?!?span >釋文》:,又張仲反,肅讀當(dāng)同。

釋曰 二、五中無待訓(xùn),鄭訓(xùn)“中”“和”者,據(jù)王肅訓(xùn)“中”“適”。肅雖妄,於《易》之通例未必忽改。疑漢師於蹇、解“得中”之文,舊有異讀異義,故鄭辨之,謂此“中”字猶是“中和”之“中”,無異義也。升二之五,故“往得中”。又六爻定位,凡陽在五者皆乾二往居坤五,荀、虞義同。

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荀爽曰:“東北”,艮也。艮在坎下,見險而止,故“其道窮也”。

釋曰 觀上反三,陽將窮剝。

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虞翻曰:“大人”,謂五。二往應(yīng)五,五多功,故“往有功也”。

當(dāng)位貞吉,以正邦也。

荀爽曰:謂五當(dāng)尊位,正居是。。羣陰順從,故能“正邦國”。

 荀、陸“邦”作“國”?!?span >釋文》。

釋曰 五正則能正初成既濟。初體坤邦,故“正邦”。荀、陸本作“國”,葢承前漢經(jīng)師舊本,後漢實不復(fù)諱高祖,故注中仍有“邦”字?!鞍睢迸c“功”、“中”韻,改讀不協(xié)。

蹇之時用大矣哉。

虞翻曰:謂坎月生西南而終東北,震象出庚,兌象見丁,朱誤”,乾象盈甲,巽象退辛,艮象消丙,坤象窮乙,喪滅於癸,終則復(fù)始,以生萬物,故“用大矣”。

釋曰 虞謂蹇有終始萬物之象與坤同,以陽通陰,以陰成陽,終則復(fù)始,無蹇不濟,故其用大。

《象》曰:山上有水,蹇。

崔憬曰:山上至險,加之以水,蹇之象也。

 陸績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通水流下,今在山上,不得下流,蹇之象?!?span >正義》。

釋曰 如崔説,則水人之蹇也,即《彖傳》“險在前”之義。如陸説,則山水之蹇也,《象傳》別取義。

君子以反身脩周作”,注同。德。

虞翻曰:“君子”,謂觀乾,坤“身”,觀上反三,故“反身”。陽在三進德脩業(yè),故“以反身脩德”??鬃釉唬骸暗轮幻?,是吾憂也?!?/p>

 陸績曰:水本應(yīng)當(dāng)”。山下,今在山上,終應(yīng)反下,故曰“反身”。處難之時,不可以行,只可反自省察修己德,用乃除難。君子通達道暢之時,並濟天下,處窮之時,則獨善其身也?!?span >正義》。

釋曰 虞以觀上反三言,陸以與蒙兩象易言。

初六:往蹇,來譽。

虞翻曰:“譽”,謂二,二多譽也。失位應(yīng)陰,往歷坎險,故“往蹇”。變而得位,以陽承二,故來而譽矣。

釋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得正比賢,濟蹇之道。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時也。朱無。

虞翻曰:艮時,朱誤”。謂變之正以待四也。

 :“待時”,鄭本同,諸家無“時”字,張無“待”字?!?span >釋文》。

釋曰 待四應(yīng)。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虞翻曰:觀乾“王”,坤“臣”、“躬”,坎“蹇”也。之應(yīng)涉坤,當(dāng)”。二五俱坎,當(dāng)”。故“王臣蹇蹇”。觀上之三,折坤之體,臣道得正,故“匪躬之故”,《象》曰“終無尤也”。

釋曰 匪躬之故,言公耳忘私。(2)

《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

侯果曰:處艮之二,上應(yīng)於五,五在坎中,險而又險。志在匡弼,匪惜其躬,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輔君、周作”。以此,“終無尤也”。

九三:往蹇,來反。

虞翻曰:應(yīng)正疑當(dāng)”。歷險,故“往蹇”。反身據(jù)二,故“來反”也。

釋曰 “往蹇”,託文王蒙難也?!皝矸础?,託文王反國也?!皳?jù)二”,靖其內(nèi)以待時。

《象》曰:往蹇來反,內(nèi)喜之也。

虞翻曰:“內(nèi)”,朱有。謂二陰也。

釋曰 三據(jù)六二之陰,故“內(nèi)喜之”。喻周之臣民及諸侯喜文王來反,人心親戴之至也,此所以率之事暴主而惟命。

六四:往蹇,來連。

虞翻曰:“連”,輦,蹇難也?!?span >釋文》:,力善反,虞讀同。在兩坎閒,進則無應(yīng),故“往蹇”,退初介三,故“來連”也。

 馬融曰:“連”,亦難也。

鄭康成曰:連,遲久之意。,如字。釋文》。

釋曰 虞讀“連”“輦”,訓(xùn)“蹇難”。來連雖難,初正終得應(yīng),遲久而已,靜以待時可也。

《象》曰:往蹇來連,當(dāng)位實也。

荀爽曰:蹇難之世,不安其所,欲往之三,不得承陽,故曰“往蹇”也。來還承五,則與至尊相連,故曰“來連”也。處正承陽,故曰“當(dāng)位實也”。

釋曰 荀以此往動而用事。四動用事?lián)?,乘剛?jù)險,故“蹇”。來還與五相連,靜而自正,則承陽有實,初應(yīng)而濟矣。此條并合經(jīng)下注。

九五:大蹇,朋來。

虞翻曰:當(dāng)位正邦,故“大蹇”。睽兌朋,故“朋來”也。

釋曰 五有中和之德,居尊位,當(dāng)天下大難之衝,天下得人以濟之,時行則行,往得中,故《象》曰“以中節(jié)也”。虞以消息言,謂五正使三下息睽,兌朋,若以本卦言,則羣陰應(yīng)五,陰從陽,則陽之朋,與豫“朋盍簪”同義。少康得靡而復(fù)夏,高宗得傅説而興殷,朋來以濟大蹇者也。文王欲以其朋濟殷之大蹇,而其事至難,彌縫匡救,曲中其節(jié),所以正邦有功,蹇有可濟則必濟之也。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jié)也。

干寶曰:在險之中而當(dāng)王位,故曰“大蹇”,此葢以託文王紂所囚也。承上據(jù)四應(yīng)二,朱誤”。眾陰並至,此葢以託四臣能以權(quán)智相救也,故曰“以中節(jié)也”。

釋曰 此條亦經(jīng)下注。干意周公繫爻,以文王有王德,欲濟天下之蹇而蒙大難,四臣相救,權(quán)而得中,是謂“中節(jié)”。於此託義,是矣而未盡也。文不自當(dāng)王,匪躬之故,而天下之憂,大蹇朋來,欲以其朋濟殷之蹇,冀紂之能悛,而殷命可永,生民遂濟也。姚氏曰:“諸侯歸周,臣於周也。謂之朋,不敢臣也。以服事殷,是中節(jié)。”得其旨矣。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虞翻曰:陰在險上,變失位,故“往蹇”?!按T”,謂三,艮“碩”,退來之三,故“來碩”。得位有應(yīng),故“吉”也。離“見”,“大人”,謂五,故“利見大人”矣。

釋曰 上動失位,適以僨事,故“蹇”。來而應(yīng)三,陰從陽合志,則能濟蹇,息陽滋大,故來碩而吉。五濟蹇之主,應(yīng)三所以輔五,故“利見大人”。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nèi)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侯果曰:處蹇之極,體猶在坎,水無所之,故曰“往蹇”。來而復(fù)位,下應(yīng)於三,三德碩大,故曰“來碩”。三內(nèi)主,五大人,若志在內(nèi),心附朱作”。:“心附或當(dāng)作以附”。於周作”。五,則“利見大人”也?!“福喝ンw離,離明目,五大人,“利見大人”之象也。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崔憬曰:蹇終則“來碩吉,利見大人”,故言“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

釋曰 “解”者,寬緩也,解散舒泰之意。難久必解,蹇上來碩,陽息滋大,即解義。

坎下震上解。利西南,

虞翻曰:臨初之四。坤西南卦,初之四得坤眾,故“利西南,往得眾也”。

釋曰 以陽通陰,陰凝解散而從陽,故“利西南”。西南有得朋之道,四既解難,則二升五,朋至而孚矣。先儒讀“解”有二音:一佳買反,謂解難;一諧買反,謂難已紓,一義引申耳。

無所往,其來復(fù)吉。

虞翻曰:謂四本從初之四,失位於外而無所應(yīng),故“無所往”。四字朱在宜來反初。宜來反初,復(fù)得正位,故“其來復(fù)吉”也。二往之五,四來之初,成屯體復(fù)象,故稱“來復(fù)吉”矣。

釋曰 臨初之四,二升五導(dǎo)耳,雖往得眾而非其位,進無所應(yīng),故“無所往”。當(dāng)俟五升而復(fù)之初,故“來復(fù)吉”。二升五得中,四乃可復(fù)初,故《彖》曰“其來復(fù)吉,乃得中也”。四復(fù)初,正二得中之用,四復(fù)則二已升,下文所謂“夙”。“解利西南”,得眾未得中,至四來復(fù)乃得中,天下之難非一時所能濟也。

有攸往,夙吉。

虞翻曰:謂二也。“夙”,早也,離日、甲,日出甲上,故早也。九二失正,早往之五則“吉”,故“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釋曰 明二當(dāng)早升五成解難之功,天下倒懸急當(dāng)救也。“無所往而來復(fù)”,文王之守臣節(jié)也?!坝胸砑?,文王所深望於紂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虞翻曰:“險”,坎,“動”,震。解二月,雷以動之,雨以潤之,物咸孚甲,萬物生震,震出險上,故“免乎險”也。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

荀爽曰:乾動之坤而得眾。“西南”,眾之象也。

釋曰 乾初之坤四成豫,荀注乾《文言》“行而未成”,謂乾初行之坤四,是也?!拔髂稀?,萬物致養(yǎng)之地,以乾通坤,眾陰歸之,故“往得眾”。虞謂臨初之四,臨初即乾初,義同也。

無所往,

荀爽曰:陰處尊位,陽無所往也。

 今本《彖傳》無此三字。

釋曰 四既通坤,則乾二當(dāng)之坤五成萃。若以陰尚在上,陽未可往,則來復(fù)居二成解,動不達時,乃得中也。今本《彖傳》無此三字,《釋文》亦不言諸家文有異同,豈荀本獨有此三字,李氏據(jù)之而陸遺之歟?抑諸家皆有而今本脫歟?然此及下節(jié)荀注,疑本皆在經(jīng)下而李移於此,李意“無所往”“來復(fù)”“得中”之訓(xùn)以虞主也。

其來復(fù)吉,乃得中也。

荀爽曰:來復(fù)居二,處中成險,故曰“復(fù)吉”也。

釋曰 “成險”,當(dāng)“成解”,下云“動而成解”,可證。荀以“來復(fù)得中”屬二,虞則以四之初“來復(fù)”,二之五“得中”?;菔显唬骸岸阎宓弥校仕膩沓蓮?fù)也?!?/p>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荀爽曰:五位無君,二陽又卑,往居之者則吉。據(jù)五解難,故“有功也”。

釋曰 五虛無君,陰迷在上,二升五,乃能解天下之難,成既濟之功。救民倒懸不可以緩,故“夙吉,往有功”,時當(dāng)往則夙貴。紂能用文王之道,退小人,進君子,則天下之難立解,否則大命既至,必有不能須暇者矣,此文之所深懼也。無所往而復(fù),有攸往而夙,皆解之時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

荀爽曰:謂乾坤交通,動而成解,卦坎下震上,故“雷雨作”也。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荀爽曰:解者,震世也。震宮二世卦。仲春之月,草木萌牙,雷以動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故“甲坼”也。

 “坼”,馬、陸作“宅”,云:根也?!?span >釋文》。鄭康成亦作“宅”,曰:木實曰果?!敖浴?,讀如人倦之解,“解”,謂坼文選注誤作”。呼。皮曰“甲”,根曰“宅”,“宅”,居也?!?span >文選》左太沖蜀都賦又云呼火亞切。

釋曰 “甲坼”,孚甲解裂,華葉出也。荀本自作“坼”,與馬、鄭、陸不同。李引荀注,則《經(jīng)》、注皆當(dāng)作“坼”,盧本改作“宅”,失之。馬、陸作“皆甲宅”者,謂草木皆戴孚甲,長新根也。鄭讀“皆”人倦而欠悟解氣之解,注“讀如”,當(dāng)作“讀”。“解甲”,謂華葉昌裂孚甲而出,“解宅”,謂新條從根出也,義大同?;菀浴佰濉?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03511598405.png" />“宅”之壞字,古文“宅”作“”,因誤“坼”,未必然。

解之時大矣哉。

王弼曰:無所而不釋也。難解之時,非治難時也,故不言“用”也。體盡於解之名,無有幽隱,故不曰“義”也。

釋曰 “天地變化,草木蕃”,君子有解,小人退,故“大”。解之時,陽出震時也,言“時”而“義”與“用”在其中矣。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虞翻曰:“君子”,謂三伏陽,出成大過,坎“罪”,入則大過象壞,故“以赦過”。二、四失位,皆在坎獄中,三出體乾,兩朱誤”??膊灰?,震喜兌説,朱作”。罪人皆出,故“以宥罪”。謂三入則赦過,出則宥罪,“公用射隼,以解?!?,是其義也。

 “宥”,京作“尤”。叚借字?!?span >釋文》。

釋曰 “公用射隼”,元惡既除,則餘皆在所赦宥矣。

初六:無咎。

虞翻曰:與四易位,體震得正,故“無咎”也。

釋曰 屯易解,震出險上,陽升陰降,以解否塞之難耳。剛?cè)嵯嗄?,本非定位,難既解,則二、五正而四來復(fù)初,仍如屯象,萬物出震矣,故“無咎”。

《象》曰:剛?cè)嶂H,義無咎也。

虞翻曰:體屯初震,剛?cè)崾冀?,故“無咎”也。

釋曰 剛?cè)嵯嗄χH,初非定象,難既解則復(fù)正,故其義無咎也。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虞翻曰:二稱“田”,“田”,獵也。變之正,艮“狐”,坎“弓”,離黃矢。矢貫狐體,二之五歷三爻,故“田獲三狐,得朱脫。黃矢”。之正得中,故“貞吉”。

釋曰 艮狐,二離矢貫狐體,獲狐象。二之五歷三爻,“三狐”,謂五降二體艮,三在艮體,初之四又體艮也。三狐皆艮陰,喻陰邪小人。二體乾二在田,又體坎弓離矢,故象“獵”,“獵”,田除害也。二本離“黃矢”,升五又體離,五降二,離正應(yīng),故“得黃矢”。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虞翻曰:動得正,故“得中道”。

六三:負且乘,釋文》:,如字,王肅繩證反。

虞翻曰:“負”,倍也。二變時,艮背,謂三以四艮倍五也。五來寇三時,坤車,三在坤上,故“負且乘”。小人而乘君子之器,故《象》曰“亦可醜也”。

釋曰 臨初之四成解,萃五之二亦成解?!岸儭保^二當(dāng)升五成萃?!叭运聂薇澄濉保尘?。“五來寇三”,謂萃五來之二成解。此則但取五自外來,不以君位論,五正位象君,之二失正則象寇,《易》以位辨上下也。五命三伏陽出,則討罪而解難矣。

致寇至,貞吝。

虞翻曰:五之二朱誤”。成朱誤”???,坎寇盜。上位當(dāng)”。慢五,下暴於二,慢藏悔朱誤”。盜,故“致寇至,貞吝”,《象》曰“自我致戎,又誰咎也?!?/p>

釋曰 上慢君政,下暴蔑賢人。小人在位,必啟戎心,寇至而貞之,亦無及矣,故“吝”。貞?yīng)q吝,不貞則兇矣,此文王深紂懼也。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虞翻曰:臨坤“醜”也。坤“自我”,以離兵伐三,故轉(zhuǎn)寇戎,艮手招盜,故“誰咎也”。

 “致戎”,本又作“致寇”?!?span >釋文》。

九四:解而拇,皆作”,虞注同朋至斯孚。

虞翻曰:二動時艮指,四變之坤“母”,故“解而拇”。臨兌“朋”,坎“孚”,四陽從初,故“朋至斯孚”矣。

 陸績曰:“拇”,足大指。

王肅曰:“拇”,手大指。

荀作“母”。釋文》。

釋曰 二動,四體艮指,四與初易,坤母,指母合象稱“拇”?!敖舛础?,臨初解陰而成拇象?!澳础?,動之端,孚之漸。“解而拇”,四之所,“孚”,非四之所也。二升五,四乃復(fù)初而五坎孚耳,小人之孚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澳?,足大指”,諸家義同,四體震足也。王肅獨以“手大指”,葢以在上體故,不合卦義,非也。荀作“母”,叚借字。

《象》曰:解而拇,未當(dāng)位也。

王弼曰:失位不正而比於三,故三得附之其拇也。三之拇,則失初之應(yīng),故“解其拇”,然後“朋至斯孚”而信矣。 案:九四體震,震足,三在足下,拇之象。

釋曰 王弼以三拇?!敖舛础?,因四失位比三而戒,明不當(dāng)以三拇。去小人,則君子之朋至矣,亦一義。

六五:君子惟朱作”,注同。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虞翻曰:“君子”,謂二之五,得正成坎,坎心,故“君子惟有解,吉”。“小人”,謂五,陰小人。君子升位,則小人退在二,故“有孚于小人”???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044834509.png" />“孚”“”,朱本作小人”。也。

釋曰 君子思有解,厲精圖治,開誠布公,舉直錯枉,則小人革面而從君矣。思而後動,動無不中,故小人惟我之解之而無不孚也。今本“惟”作“維”,“維”,辭也。非去小人不能解天下之難,君子維有所解,散小人之黨而革其邪心,故“吉”。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虞翻曰:二陽上之五,五陰小人退之二也。

上六:公用射朱作”,下同。隼于高墉周作”。之上,獲之無不利。

虞翻曰:上應(yīng)在三。?!肮?,謂三伏陽也。離“隼”,三失位,動出成乾,貫隼入七字朱作變體二字。大過死象,故“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也。 案:二變時體艮,艮山、宮闕,三在山半,“高墉”之象也。

 馬融曰:“墉”,城也。《釋文》。

釋曰 惠氏曰:“三失位,當(dāng)變之正。上應(yīng)在三,故發(fā)其義于上??补x矢,三動成乾貫離隼?!埂瑝σ?。三動,下體成巽,巽‘高’‘庸’,故‘公用射隼于高庸之上’?!卑福荷漩栏哕《瓷龝r象,本其初言之。伏陽出實在二升五、四復(fù)初之後,君子之道伸,小人之黨散,而後上奉君命,下順民心,聲罪致討,與眾棄之?!坝谩闭?,用此時也。三出成既濟,故“獲之無不利”。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虞翻曰:坎“悖”,三出成乾而坎象壞,故“解悖也”。

《九家易》曰:“隼”,鷙鳥也,今捕食雀者,其性疾害,喻暴君也。陰盜陽位,萬事悖亂,今射去之,故曰“以解悖也?!?/p>

釋曰 “暴君”,謂邦君暴民者,若崇侯虎是也?!瓣幈I陽位”,謂六居三。《九家》此注,合經(jīng)傳釋之。

《序卦》曰: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崔憬曰:宥罪緩死,失之於僥倖,有損於政刑,故言“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者也。

釋曰 難既解則人心解緩,漸至廢弛,惟禮可以救其失。政之道,當(dāng)嚴而不刻,寬而不從。二語得之吾故友梁文忠公鼎芬。善人在上,國無幸民,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崔説亦一義?!熬由膺^宥罪”,略跡原心,非姑息養(yǎng)奸廢亂典刑之謂。

兌下艮上損。

鄭玄曰:艮山,兌澤,互體坤,坤地。山在地上,澤在地下,澤以自損增山之高也,猶諸侯損其國之富以貢獻於天子,故謂之損矣。

 京房曰:義在六三,人臣奉君立誠,《易》云“損下益上”。

陸贄曰:人情者,聖王之田。時之否泰,事之損益,萬化所繫,必因人情。上約己而裕於人,人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己,人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哉?!?span >文集》。

釋曰 損自泰來,初之上,或三之上,皆失位。泰極將反否,衰之始也。名卦之義,損下益上,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故曰損,《繫辭》則言“下自損以益上”。奉職貢,效忠誠,致孝鬼神,懲忿窒欲,皆損所當(dāng)損,此文王觀象變通引伸之大用。澤象諸侯,山象天子,鄭《繫》注云:“君臣尊卑之貴賤,猶山澤之有高卑也?!?/p>

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虞翻曰:泰初之上,損下益上,以據(jù)二陰,故“有朱誤”。孚,元吉,無咎”。艮男居上,兌女在下,男女位正,故“可貞,利有攸往”矣。

釋曰 張氏曰:“自初之上,自上之三,坎孚,泰初乾元,損成既濟由上,故‘元吉’。失位宜咎,元吉故‘無咎’,皆泰初原脫。之上一爻當(dāng)之。”愚案:男女位正,取《繫辭傳》“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之義。男上女下,男女位正,所以爻可貞也。張氏又曰:“‘可貞’,謂二、五,二貞五成益,萬物化生,則上益三而亦正。‘利有攸往’謂三,與上爻辭同義?!睋p家損下,故二益五自二往。上益三則自三往,此以上虞義。損而能孚,則上下辯,民志定,元吉無咎,益而濟矣。惠氏以“有孚”二,二坎爻,故“孚”。姚氏以“元吉”二益五,六五稱“元吉”,是也?!翱韶憽?,葢兼二益五、上益三言,二稱“利貞”上稱“貞吉”是也。下自損以益上,能竭其忠誠,則上下交孚,大吉無咎而貞利矣,文王以之,鄭義葢如是。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釋文》:,香兩反。

崔憬曰:“曷”,何也,言其道上行將何所用,可用二簋而享也。以喻損下益上惟在乎心,何必竭於不足而補有餘者也。

 鄭康成説:四以簋進黍稷于神也。初張曰當(dāng)”。與二直,其四與五承上,故“用二簋”。四,巽爻也,巽木。五,離爻也,離日。日體圜,木器而圜,簋象也?!?span >考工記·旊人疏不云注文少牢饋食禮疏云:“,日圓,,木器象?!薄?span >詩·權(quán)輿正義云:“,日體圓,木器圓,簋象?!?span >三疏皆約義也。

“簋”,蜀才作“軌”?!?span >釋文》。

釋曰 損之義孚吉貞利如是,於何用之乎?舉一端明之,二簋之約可用享祀矣。姚氏曰:“茍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可薦鬼神,可羞王公。二簋可用享,言不在多儀也。享,獻也,上下交孚,二簋可獻。所謂損先難而後易者,故文王不以事紂難,終盡臣節(jié),望其感孚耳?!卑福骸吨芏Y疏》引鄭注多譌字。竊疑“四以簋進黍稷”,“四”,當(dāng)“三”?!俺跖c二直”,當(dāng)“三與上直”,“直”,當(dāng)也,謂應(yīng)?!捌渌呐c五承上”,“其”,當(dāng)“以”。京氏謂“義主六三”,三與上應(yīng),故以四、五二陰承上,象用二簋進黍稷於神。上宗廟,艮鬼門宮闕,又手,震長子主祭,坤器,長子入廟執(zhí)器享神,故“用享”。禮,天子祭八簋,降損至士而二敦,同姓則二簋。三三公,下體之君,而用二簋者,明損義。言茍有孚誠,雖二簋可享,與“禴祭受?!蓖x。惟然,故“元吉,無咎,可貞,利往”也?;菔贤朴萘x,謂二升五成益,以二簋享上,耒耨之利薦諸宗廟,由是上之三成既濟。張氏謂二升五享上,天子之祭,而稱士禮“二簋”者,禮自天子達而始于士,“用享”者五之事,而禮依于初。元士。葢“二簋”者損之極,二簋可用享,明禮之所重在誠,而自上而下降殺之差即於此見。禮別尊卑,尊尊之等,親親之殺,損之所以成既濟也。蜀才作“軌”者,古文“簋”作“匭”,省借也。“享”宋本《釋文》作“亨”,葢諸家皆作“亨”而讀“享”,蜀才則如字,謂精誠通於神明。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蜀才曰:此本泰卦。案:坤之上六、盧誤”。下處乾三,乾之九三上升坤六,損下益上者也。陽德上行,故曰“其道上行”矣。周作”。

釋曰 蜀才説泰三之上,本荀義,亦通。李意葢以虞義主。乾道上行,損所當(dāng)損,所以孚吉貞利可用。

損而有孚,

荀爽曰:謂損乾之三,居上孚二陰也。

釋曰 荀以陽據(jù)陰承孚,與虞同,但不必取坎象。

元吉無咎。

荀爽曰:居上據(jù)陰,故“元吉無咎”,以未得位,嫌於咎也。

可貞,

荀爽曰:少男在上,、盧誤”。少女雖年尚幼,必當(dāng)相承,故曰“可貞”。

釋曰 “少女”下似脫“在下”二字,由男上女下位正,故爻可貞。二、五易,則坎陽正外、離陰正內(nèi)相承矣。

利有攸往。

荀爽曰:謂陽利往居上。“損”者,損下益上,故利往居上。

釋曰 損之義孚吉貞利如是,故泰三以之上利,此説與虞異。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荀爽曰:“二簋”,謂上體二陰也。上宗廟,“簋”者,宗廟之器,故可享獻也。

釋曰 此同鄭義。以上荀注,皆本在經(jīng)下,李氏移之。

二簋應(yīng)有時,釋文》:應(yīng)對應(yīng)”。

虞翻曰:“時”,謂春秋也。損二之五,震二月,益正月,春也。損七月,兌八月,秋也。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艮“時”,震“應(yīng)”,故“應(yīng)有時”也。

釋曰 損本剝民奉君之稱,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而文王繫辭稱“孚”、“吉”、“貞”、“利”,且明其用曰“二簋可用享”者,二簋應(yīng)損之義自有其時,損所當(dāng)損,下自盡以奉上,抑浮末而致精誠。及禮別尊卑,降殺有差,以定民志,則二簋用享之義也。鄭、荀、虞説二簋象異而義則同。

損剛益柔有時,

虞翻曰:謂冬夏也。二、五已易成益,坤“柔”,謂損益上之三成既濟,坎冬離夏,故“損剛益柔有時”。

釋曰 當(dāng)損而損,則益而濟之道,故“損剛益柔有時”。當(dāng)其可之謂時,損之義有時可用,若剝民奉君,則不可也。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虞翻曰:乾“盈”,坤“虛”,損剛益柔,故“損益盈虛”。謂泰初之上,損二之五,益上之三,朱誤”。變通趨時,故“與時偕行”。

釋曰 損衰之始,泰將反否而坤虛,損所當(dāng)損,則成益而濟,可保泰而乾盈。能消者息,故“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此其所以孚吉貞利也。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徵朱作”,注同。忿窒欲。

虞翻曰:“君子”,泰乾。乾陽剛武“忿”,坤陰吝嗇“欲”,損乾之初成兌説,故“徵忿”。初上據(jù)坤,艮山,山以止之。故“窒欲也”。

 鄭康成曰:“徵”,猶清也。劉作“澂”,云:清也。

蜀才作“澄”。釋文》。晁氏引釋文》“”,古文”。

今本作“懲”。

“窒”,孟作“恎”。

鄭、劉作“懫”,曰:“懫”,止也。

陸作“”。

“欲”,孟作“浴”。釋文》。晁氏引作”,古文”。

釋曰 鄭讀“徵”“澂”,劉、蜀才義同。虞云“損乾之初成兌説”,説則心平而忿戾之氣消,葢亦讀“澂”,與鄭同?!夺屛摹吩啤爸挂病保瑒t讀“徵”“懲”,今本直作“懲”??鬃釉弧胺匏茧y”,懲義亦通。古“懲”字多作“徵”,李引虞注,則作“徵”讀“澂”是。李氏富孫曰:“‘懫’、‘恎’與‘窒’並音之轉(zhuǎn)?!?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05658641069.png" />’,古文‘慎’,《釋詁》訓(xùn)‘靜’,與‘澂’義近?!卑福骸爸稀?,塞止也。“浴”者,“欲”之借,“谷”者,“欲”之省?!搬绶拗嫌?,脩德遠害之道,用損之至當(dāng)者,六四所謂“損其疾”也。

初九:祀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虞翻曰:“祀”,祭祀,坤“事”,謂二也,“遄”,速,“酌”,取也。二失正,初利二速往,合志於五,盧誤”。得正無咎,二字疑衍。己得之應(yīng),故“遄往,無咎,酌損之”,此下朱有?!断蟆吩弧吧虾现疽病薄!办搿保f作“已”也。

 《説文》:“遄”,往來數(shù)也,偁《易》“事遄往”。

“遄”荀作“顓”?!?span >釋文》。

釋曰 張氏説:“二簋用亨,故舉祀事。用亨者二,故‘遄往’謂二。二往合志於五,初得應(yīng)四,故‘無咎’?!被菔显唬骸岸游?,酌上之剛以益三,故酌損之?!卑福骸办胧洛淄保瑘?zhí)豆籩駿奔走,敬之至也。二升五,酌損上以益三,成既濟,則自上而下,禮達分定矣,此虞義?!墩h文》作“”,古“以”字,“已”、“以”通。姚氏曰:“‘已’,以也,‘事’,職也?!允隆?,以初之職事,喻文之事紂也。初得位,故‘以事遄往’,以正往應(yīng)四也,故‘無咎’。‘酌’,斟酌也,《周語》曰‘耆艾修之而王斟酌焉’。酌損之,喻文益紂,欲其斟酌而用之也,故《象》曰‘尚合志’?!庇拗^“已事”承解言之,謂悖已解也。“遄往”,不有其功,速往應(yīng)四,歸功於上也?!白脫p”,自卑約以遠害也,或者酌取其泰者而去之,以漸益上也,若文王獻地除刑之類。荀作“顓”者,專謹而往。

《象》曰:祀事遄往,尚、周作”。合志也。

虞翻曰:終成既濟,謂二上合志於五也。

釋曰 “尚”、“上”通?!岸现眷段濉?,謂二以益天下之志上合於五之位,聖人在天位制作也。二升五,初得應(yīng)四,五酌上益三,則六爻正而禮達於下,故初利其遄往,此虞義也。如許君及諸家義,則謂初與四合志,自損以益上之義。

九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虞翻曰:失位當(dāng)之正,故“利貞”。“征”,行也,震“征”,失正毀折,故“不征”之五則兇。當(dāng)不之五則征兇”,張氏曰,當(dāng)”,亦通。二之五成益,小損大益,故“弗損益之”矣。

釋曰 “利貞”,二利之五得正,以道益上,與蒙二養(yǎng)五同義?!罢鲀础?,不貞而征,不正相應(yīng)謂之失義,故“兇”?!案p益之”,二之五亦損下,損而不已則益。損得其正,非損也,乃益也,此人臣以道事君,不枉己求合曲學(xué)阿世之事。文王獻地除刑,救民命以延殷祚,非茍免求容也,以道益之而已。張氏以“利貞”制禮大居正之事,“征兇”隨俗之治,弗自貶損謙讓未遑,乃可以益天下,亦通。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志也。

虞翻曰:動體離中,故下似脫中以二字,當(dāng)”?!?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05917258196.png" />志也”。

釋曰 中不必取離,二有中德。中無不正,“中以志”,故“利貞”。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

虞翻曰:泰乾三爻“三人”,震“行”,故“三人行”。損初之上,故“則損一人”。

一人行,則得其友。

虞翻曰:“一人”,謂泰初之上損剛益柔,故“一人行”。兌“友”,初之上據(jù)坤應(yīng)兌,故“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釋曰 “天下之動貞夫一”,禮以一治之,故“一人行,則得其友”。若三人並行,不定一尊,則眾無所適從而疑矣,此損之大用,所以統(tǒng)同而別異也。損剛益柔,初之上,其始也;上反三,其成也。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虞翻曰:坎“疑”,上益三成坎,故“三則疑”。

荀爽曰:一陽在上,則教令行;三陽在下,則民眾疑也。

釋曰 損上本泰三,泰三有坎體,坎未成既濟,民志未定,故疑。虞舉上已反三之象,以明初未之上之義,似迂曲。傳不必字字有象,如荀説可也。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虞翻曰:四謂二也。四得位,遠應(yīng)初,二疾上五,己得承之。謂二之五,三上復(fù),坎朱誤”。“疾”也,陽在五稱“喜”,故“損其疾,使遄有喜”。二上體觀,得正承五,故“無咎”矣。

釋曰 四欲二速上五,己得承之,故虞云“四謂二”。二坎爻,成既濟復(fù)體坎,二有坎體未得正疾。速上益五,得正而濟,坎不害,故“損其疾,使遄有喜”。四得正承五,故“無咎”。此徵忿窒欲遠害之事,在文王則以至誠孚紂,損其貪暴之疾,冀其克念作聖也。虞注“二疾上五”,“疾”,速也,張氏以“二疾”連讀,謂二有坎體稱疾,與上稱孚同義?;蛟?,“二疾上五”,“二”上脫“欲”字,“疾”字失處,當(dāng)在下謂二之五上,四應(yīng)初遠,欲二上五,近得承之。損,損下益上,故四以承五義,五既正,既濟定,則六爻應(yīng)矣。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蜀才曰:四當(dāng)承上,而有初應(yīng),必上之所疑矣。初,四之疾也,宜損去其初,使上遄喜。

虞翻曰:二上之五體大觀象,故“可喜也”。

釋曰 李意“損其疾”以虞義正,附蜀才説於此。以初疾者,四諸侯爻,文王率諸侯以事紂,欲其一心事上,不私諸己,以教忠釋疑忌也,理或然。虞謂五正體大觀,正陽在上,既濟之道,故“可喜”。出入無疾,上也,疾而能損,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弗克違,元吉。

虞翻曰:謂二、五已變成益,故“或益之”。坤數(shù)“十”,“數(shù)十朱誤”。兌“朋”。三上失位,三動,離“龜”?!笆保^神靈攝寶文筮山澤水火之龜也,故“十朋之龜”。三、上易位成既濟,故“弗克違,元吉”矣。

 馬、鄭皆案《爾雅》云:“十朋之龜”者,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span >正義》。

《漢書·食貨志》曰:貝二枚一朋,元龜直大貝十朋。

釋曰 “或益之”,二益五也。在損而曰“益”,故云“或”。二益五,損反益,忠言嘉謨,格心匡德,蒙反聖,上下各正,故自天祐之。上之三既濟定,十類之龜習(xí)吉弗違,乾元正,故“元吉”,此文王益上之心所深望也?;蜃x“或益之十朋之龜”句,喻忠言嘉謨益上之多,其理至正,如龜兆之不可違,損反益而濟,“自上祐之”,故“元吉”。張氏以“或益”指上,損損下益上,不可言上益之,故云“或”?!笆笾敗?,上益三之象。二既益五,上益三以右之,制作大行,禮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以迪民哲,自天祐之,禎祥昭見,莫之能違,義亦通。馬、鄭釋“十朋”據(jù)《爾雅》者,惠云“《爾雅》此文,正以釋《易》也”?!稘h書》説龜直十朋,崔義所本。損益皆積離象,並稱“龜”,與頤初象靈龜同義。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周作”,注同也。

侯果曰:內(nèi)柔外剛,龜之象也。又體兌艮,互有坤震,兌澤龜,艮山龜,坤地龜,震木龜。坤數(shù)又十,故曰“十朋”,“朋”,類也。六五處尊,損己奉上,人謀允葉,龜墨不違,故能延上九之祐,而來十朋之益,所以大吉也。

崔憬曰:“或之者,疑之也”,故用元龜價直二十大貝,龜之最神貴者,以決之,不能違其益之義,故獲“元吉”。雙貝曰朋也。

釋曰 此皆經(jīng)下注,李移於此。損己奉上,即二簋用享之義。惠氏謂二升五以二簋享上,侯則據(jù)未升時言,五虛己奉上,所以來二之益而濟?!澳君敗?,經(jīng)傳無文,李氏道平疑即《周禮》之“東龜”,震東方木也,或然。六五失位而得元吉者,以二之五,損反成益,自天右之,龜協(xié)人謀也。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

虞翻曰:損上益三也。上失正,之三得位,故“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動成既濟,故“大得志”。

釋曰 損而不已必益,始而損下益上,終則損上益下,損所當(dāng)損,所以益而濟也。損下者上之損,損上者上之益。上反三,在上疑於損,然上本失位,之三得正成既濟,則非損也,乃益也,故“弗損益之”,張氏曰:“弗損而益三也?!笔唬熬獭?,之正,故“無咎貞吉”。

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虞翻曰:謂三往之上,故“利有攸往”。二、五已動成益,坤“臣”,三變據(jù)坤成家人,故曰“得臣”。動而應(yīng)三成既濟,則家人壞,故曰“無家”。

王肅曰:處損之極,損極則益,故曰“不周作”。損益之”。非位周誤”。咎也,下所益,故“無咎”。據(jù)五應(yīng)三,三陰上附,外內(nèi)相應(yīng),上下交接,正之吉也,故“利有攸往”矣。剛陽居上,羣下共臣,故曰“得臣”矣。得臣則萬方一軌,故“無家”也。

 谷永曰:《易》稱“得臣無家”,言王者臣天下,無私家也。《·食貨志》。

釋曰 三之上,陰從陽得所歸往,六爻得位,措正施行,故“利有攸往”。二、五已正成益,三體坤臣,三變則得臣而成家人。今上來之三,上下相應(yīng)既濟定,則家人壞,故“得臣無家”?!奥释林疄I,莫非王臣”,天下一統(tǒng)也。肅云“非位”,即失位,説“無咎貞吉,利有攸往”,於荀義猶近,然不知成既濟之義。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虞翻曰:謂二、五已變,上下益三,成既濟定,離坎體正,故“大得志”。

釋曰 弗損下而益之,所以措正施行,天下一統(tǒng),是大得志,上之益也。

《序卦》曰: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崔憬曰:損終則弗損益之,故言“損而不已必益”也。

釋曰 程《傳》曰:“盛衰損益如循環(huán),損極必益,理之自然?!卑福簱p所當(dāng)損,則益之道。

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

虞翻曰:否上之初也。損上益下,“其道大光”。二利往坎應(yīng)五,故“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也。

釋曰 益成既濟,五體坎,故二利往坎應(yīng)五。

利涉大川。

虞翻曰:謂三失正,動成坎體渙,坎“大川”,故“利涉大川”。渙舟楫朱作”,下同。象,“木道乃行”也。

鄭玄曰:陰陽之義,陽稱君,陰稱臣。今震一陽二陰,臣多於君矣,而四體巽之下諸本誤”,惟周本作”,葢據(jù)惠校原本依義海撮要是也。應(yīng)初,是天子損其所有以下諸侯也。人君之道,以益下德,故謂之益也。震雷,巽風(fēng),雷動風(fēng)行,二者相成,猶人君出教令,臣奉行之,故“利有攸往”???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1072669245.png" />“大川”,故五字朱本無?!袄娲蟠ā币?。

 宋衷曰:明君之德,必須損己而利人,則下盡益矣。《口訣義》。

向秀曰: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span >正義》。

釋曰 虞此注謂否上之初,否終則傾,下反於初成益?!独M》注則謂否四之初,其損上益下則同,以貴下賤大得民,由是濟而反泰,故曰益。益則動而日進,君臣合志,以圖大事而濟大難,故“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及時濟天下,所以益也。取渙舟楫象者,上益三,使三伏陽出體渙,舟楫所以濟,明當(dāng)成既濟也。鄭意益上卦本乾變巽,下卦本坤變震,震一陽在二陰下,陽下於陰,臣多於君,益下之象。又震諸侯,五本乾五天子,而四變體巽應(yīng)初,是天子自損以益諸侯,厚往而薄來之義。子庶民,懷諸侯,益之大者,此文王所望於殷也。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説無疆。盧本重出民説無疆四字,一節(jié)虞翻曰以下屬之。周本此處無民説無疆四字餘與盧本同。

蜀才曰:此本否卦。案:朱脫。乾之上九下處坤初,坤之初六上升乾四,損上益下者也。

虞翻曰:之上九至此朱本脫。上之初,坤“無疆”,震喜笑,以貴下賤大得民,故“説無疆”矣。

釋曰 “乾之上九”,當(dāng)“九四”,與虞《繫》注同,故下云“坤初升乾四”,以損注例之亦可見。此節(jié)《傳》、注各本多誤,今審定如此。

自上下下,釋文》:下下上遐嫁反,下如字。其道大光。

虞翻曰:乾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蛞陨现?,離“大光”矣。

釋曰 此以上釋益名義。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虞翻曰:“中正”,謂五,而二應(yīng)之。乾“慶”也。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虞翻曰:謂三動成渙,渙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

釋曰 巽木得水,舟楫之象,所以濟也。又震巽於五行皆木,木,生氣,益萬物者。涉川成既濟,生養(yǎng)之道備,故“木道乃行”。此以上釋卦辭。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虞翻曰:震三動離,離“日”,巽“進”,坤“疆”,日與巽俱進,故“日朱誤”。進無疆”也。

釋曰 姚氏曰:“生物之氣不疾速,故動而巽,遂物性也?!卑福翰患捕伲讋语L(fēng)行,萬物盛長,故“日進無疆”。王者之民皞皞?cè)缫?,日遷善而不知之者,君子日新其德以自益亦如之。三動,震成離,離“日”,巽“進”,離與巽連體,是日與巽俱體進象,故“日進”。坤“疆”,“疆”上疑脫“無”字,坤地廣厚,故“無疆”。此申“有往”“利涉”之義。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虞翻曰:乾下之坤,震出生,萬物出震,故“天施地生”。陽在坤初朱誤初坤”。“無方”,日進無疆,故“其益無方”也。

釋曰 天地生物不測,其益不限於方所,“日進無疆”,“其益無方”,所以普施利物,各正性命成既濟也,此極言益之義。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虞翻曰:上來益三,四時象正。艮“時”,震“行”,與損同義,故“與時偕行”也。

釋曰 姚氏曰:“出震齊巽,相見乎離,故‘與時偕行’?!贝俗詮姴幌⒅x。損二之五成益,益上之三成既濟,與損同義,在泰則損二之五,在否則乾上之初。益通恒,恒又成益,損成益而定既濟,益正既濟而後反泰,此變通趣時之義,所謂“與時偕行”也。聖人益民之道不一,因時制宜,歸於正而已。

《象》曰:風(fēng)雷朱誤雷風(fēng)”。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虞翻曰:“君子”,謂乾也。上之三,離“見”,乾“善”,坤“過”,坤三進之乾四,故“見善則遷”。乾上之坤初改坤之過體復(fù)象,復(fù)以自知,故“有過則改”也。

 孟喜曰:雷以動之,風(fēng)以散之,萬物皆益。

《子夏傳》同?!?span >正義》。

孔穎達曰:六子並益物,猶取“雷風(fēng)”者,何晏云“取其最長,可久之義也”。

釋曰 雷動風(fēng)行,二者相益,猶乾坤交陰陽各正。又東風(fēng)解凍,雷乃發(fā)聲,風(fēng)雷並行,去肅殺而就長養(yǎng),故君子法之以遷善改過。“則”者,決辭,見善即當(dāng)遷,有過必速改,如風(fēng)雷之疾,所以益也??资枰侮陶h,謂震巽於六子最長,年長有久義,故雷風(fēng)相與恒,明益道當(dāng)恒也。然卦義但取風(fēng)雷相益,不必如何説?!蔼q取”,“猶”當(dāng)“獨”。

初九:利用大作,元吉無咎。

虞翻曰:“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葢取諸此也。坤“用”,乾“大”,震“作”,故“利用大作”。體復(fù)初得正,朋來無咎,故“元吉無咎”。震二諸本誤”,惟周作”,葢據(jù)惠校原本改,今從之。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

釋曰 益民之道莫若農(nóng)。否上之初得正,體復(fù)初“元吉,朋來無咎”,所以反泰。否時陰消陽,咎也,反初益下,勤民恤功,陽復(fù)息,故“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侯果曰:“大作”,謂耕植也。處益之始,居震之初,震稼穡,又大“字疑衍。作。益之大者莫大耕植,故初九之利,“利大作”。若能不厚勞於下民,不奪時於農(nóng)畯,則“大吉無咎”矣。

釋曰 “厚”,如“厚斂”之“厚”,“厚事”,謂重勞以事。不違農(nóng)時,王道之始,故“元吉無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弗克違,永貞吉。

虞翻曰:謂上從外來益也,故“或益之”。二得正遠應(yīng),利三之正,己得承之。坤數(shù)“十”,損兌“朋”,謂三變離“龜”,故“十朋之龜”。坤“永”,上之三得正,故“永貞吉”。

釋曰 惠申虞義以“或益之”否上從外來益初,卦所以成益。否上益初,則初進居二得位,上有九五正應(yīng)。但二與五遠,陰利承陽,益上之三成既濟,與損二之五上反三同象,故“十朋之龜弗克違”與損五辭同。既濟定,二承三應(yīng)五,六爻正,故“永貞吉”。張氏則兼初與三言,曰:“以反泰則上下益初,以爻定既濟則上來益三?!卑福悍裆现醭梢?,二得位,益上之三成既濟,二得承陽,皆所以益二。益上正三,使伏陽出成既濟,乃反初成損,損上復(fù)反初成泰,皆益自外來消息之用。“十朋之龜”,上益三之象,事之制,曲之防,成天下之亹亹,故“弗違永貞”。以上就虞義引申之,愚謂損反成益。“或益之”,蒙、損五之文,二自損五來,由失位而之正,故或之。損五之二得正,五自上益之,君臣各正,上德下施,利用厚生,錫福庶民,皆其事,故以朋龜卜之而弗克違,亦“自上祐”之義。“或益之”二句,諸家異讀與損同。

王用享釋文》:香兩反,王廙許庚反。于帝,吉。

虞翻曰:震稱“帝”,“王”,謂五,否乾“王”。體觀象,艮宗廟,三變朱誤”。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享于帝”。得位,故“吉”。

干寶曰:聖王先成其民而後致力于朱作”。神,故“王用享于帝”。在巽之宮,處震之象,是則蒼朱作”。精之帝,同始祖矣。

 孔子曰: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蒙教化,如美寶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繼天道也。“王用享于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道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方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故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所以順?biāo)臅r,法天地之通道也。

釋曰 “王用享于帝”,用益道以致禋祀,則克當(dāng)天心。自文王言之,則謂夏、殷之王也。自周公言之,則以追尊文王亦可。《緯》引孔子説,葢引申《象傳》七十子所傳微言,就朋龜之象以明益道。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虞翻曰:乾上稱“外”,來益三也。

釋曰 “三”,或當(dāng)“初”,或據(jù)成既濟言。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

虞翻曰:坤“事”,三多“兇”,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兇事,無咎”。

釋曰 兇固有益之之道,故舉兇事之益以明之。“兇事”,惠、張申虞以喪事,姚酌取干義以征伐之事。弔死恤孤以厚民德,除暴取殘以救民生,皆兇事之益。上用此道以益三,何兇不益,故“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虞翻曰:“公”,謂三伏陽也,三動體坎,故“有孚”。震“中行”、“告”,位在中,故曰朱誤”。“中行”。三,公位,乾“圭”,乾之三,朱誤”。故“告公用圭”?!肮纭保腹缫?。

《九家易》曰:天子以尺二寸玄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也。上公執(zhí)桓圭九寸,諸侯執(zhí)信圭七寸,諸伯執(zhí)躬圭七寸,諸子執(zhí)穀璧五寸,諸男執(zhí)蒲璧五寸,五等諸侯各執(zhí)之以朝見天子也。

 “用圭”,王肅作“用桓圭”。《釋文》。

釋曰 此兇事之益也?!坝墟凇保\也,“中行”,禮也。禮以制中,損之益之,皆用其中於民??匏蓝?,非生者,喪有四制,有恩、有理、有節(jié)、有權(quán),此喪之“有孚中行”也。行險而順,天下信之,尊主隆民,除暴禁亂,此師之“有孚中行”也。三、四在全卦之中,體復(fù)震象,虞注三、四並云“震中行,位在中,故曰中行”,意或如此。葢顧《文言》“中不在人”之文,以彌縫復(fù)六四注之闕。要之復(fù)初乾元,中行也。益初至四體復(fù),三與初同體,中有伏陽,四正應(yīng)初,皆與初同德,故因其位在全卦之中,著“中行”之文,與復(fù)四“度中而行”義同。張氏則以“中行”初,連“告公用圭”讀之,則虞云“位在中”者,“中”,猶內(nèi)也?!肮?,謂三伏陽,上益三,三動之正,則上下益初成泰,故取三伏陽出之象。“用圭”,惠、張以《雜記》“含者執(zhí)璧將命”、“賵者執(zhí)圭將命”當(dāng)之。若以征伐言,則諸侯咸來賓從,隨三公奉圭朝王,擯者謁諸天子也,此葢文王率叛國事紂之象。周之衰也,桓文雖假仁,猶用其義。虞訓(xùn)“圭”“桓圭”,葢舉尊以統(tǒng)卑,張氏以“賵圭”或依命數(shù),王肅輒增“桓”字,妄矣。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矣。

虞翻曰:三上失正當(dāng)變,是“固有之”。

干寶曰:“固有”如桓文之徒,罪近篡弒,功實濟世。六三失位而體姦朱作”。邪,處震之動,懷巽之權(quán),是矯命之士,爭奪之臣,桓文之爻也,故曰“益之用兇事”。在益之家而居坤中,能保社稷,愛撫人民,故曰“無咎”。既乃中行近仁,故曰“有孚中行”。然後俯列盟會,仰致錫命,故曰“告公用圭”。

 “矣”,石經(jīng)及各本皆作“也”。

釋曰 兇固有益之之道。三陽位,中有伏陽,上動之則伏陽出,是“固有之”,與無妄四同義?!耙印?,各本作“也”,《釋文》不出異文,疑《集解》傳寫誤。干注“六三”以下,葢經(jīng)下注,李刪合之。云“體姦邪”者,震納庚子,子行姦邪。

六四:中行,告公從,

虞翻曰:“中行”,謂震,位在“中”,震“行”、“從”,故曰“中行”?!肮?,謂三,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己得以實,故曰“告公從”矣。

釋曰 四在全卦之中,體復(fù)震象,應(yīng)初,與初同德,故亦稱“中行”。四諸侯,陰虛得陽而實,有所適從。“告公從”,告而從之以勤王也?;菔弦浴皬摹?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12059597704.png" />從初,初震方伯,謂告公以從方伯勤王。

利用依遷邦。朱作”,據(jù)注則作

虞翻曰:坤“邦”,“遷”,徙、盧作”,。此依周校,下同。也。三動坤徙,故“利用依遷邦”朱作”。也。

 “邦”,諸家皆作“國”。

釋曰 “依”,五依之也。諸侯從之,故利依以遷邦,此中興之象。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虞翻曰:坎“志”,三之上有兩坎象,故“以益志也”。

崔憬曰:益其勤王之志也。居益之時,履當(dāng)其位,與五近比,而四上公,得藩屏之寄,依從之國,若周平王之東遷,晉、鄭是從也。五天子,益其忠志以勅、盧作”。之,故言“中行,告公從,利用依遷國”矣。

釋曰 坎“志”,虞以兩坎“益志”,同心共濟之義。崔云“益其忠志”,則“告”者,五告之,崔注葢合經(jīng)、傳釋之?!岸纳瞎?,“四”,或當(dāng)“同”,字之誤。四能輔五,同於三之上公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

虞翻曰:謂三上也。震“問”,三、上易位,三、五體坎,已成既濟,坎“心”,故“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此下朱有。《象》曰“勿問之矣”。

釋曰 五卦主,使三、上易,成既濟,故爻辭據(jù)三上已易言???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8/1521245991165.png" />“孚”、“心”,震“問”,成既濟,坎心交孚,震問不見,皆三、上已易之象,故虞云“謂三上也”?;颉吧稀毕旅摗耙住弊?。姚氏曰:“‘有孚惠心’,入人深也?!秴斡[》曰:‘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心,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也?!?span >精通》。《書》曰:‘故一人有事於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松现幸枣谙乱??!?/p>

有孚惠我德。

虞翻曰:坤“我”,乾“德”,三之上體坎“孚”,故“惠我德”,《象》曰“大得志”。

釋曰 三之上,則上之三體下坎,二在坎體應(yīng)五,故“有孚惠我德”,下以上之德惠也?;蛟唬恕盎荨碑?dāng)訓(xùn)“順”,“惠心”,上益下也,“惠我德”,下順上也。姚氏曰:“‘我’,我五,上孚下,則下亦孚上,故‘有孚惠我德’。感德而歸,是惠德也,謂成既濟,眾爻皆順五也?!?/p>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菸业?,大得志也。

崔憬曰:居中履尊,當(dāng)位有應(yīng)。而損上之時,自一以損己念,雖有孚于國,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己功,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問”,猶言也。如是則獲“元吉”,且下所信而懷己德,故曰“有孚惠我德”。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釋曰 “有孚惠心”,則不待問而元吉,民懷其德,是益下之志大得也。崔讀“有孚惠心勿問”句,葢“善世不伐”之義,亦通。

上九:莫益之,

虞翻曰:“莫”,無也,自非上無益初朱作”。者,唯上當(dāng)無應(yīng),故“莫益之”矣。

釋曰 上當(dāng)益三以益初。唯三、上失位,不得相應(yīng)。三體剝兇,上處乾亢,有不能益下之象。上不益下則民不與,故“莫益之”。

或擊之,

虞翻曰:謂上不益初,朱作”。則以剝滅乾,艮手,故“或擊之”。

釋曰 上不益下則消成剝。

立心勿恒,兇。

虞翻曰:上體巽進退,故“勿恒”。動成坎心,以陰乘陽,故“立心勿恒,兇”矣。

釋曰 上不益下,亢極失位,進退無恒,與恒三“易方不恒其德”同象。動則入陰乘陽,立心如是,自取擊奪,故“兇”。

《象》曰:莫益之,徧辭也。

虞翻曰:“徧”,周帀朱作”。也。三體剛兇,故至上應(yīng)乃益之矣。

 孟喜曰:“徧”,周帀也?!?span >釋文》。

“徧”,諸家作“偏”。

釋曰 眾莫之與,故曰“徧辭”。張氏謂三體剝兇,必上來易之,六爻徧正相應(yīng),乃益初,故先有不益之戒。“剛兇”,“剛”,當(dāng)“剝”。諸家作“偏”者,戒其偏私不能益人之辭也。

或擊之,自外來也。

虞翻曰:“外”,謂上,上來之三,故曰“自外來也”。

釋曰 張氏曰:“不來則或擊?!卑福簜饕猱?dāng)謂擊者自外來,所謂傷之者至。上在外,剝艮正當(dāng)其處。


(1) 點校案:刻本作“二體噬嗑”,當(dāng)作“二動體噬嗑”,今補。

(2) 點校案:“耳”似當(dāng)“而”,或原文借“耳”“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