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1〕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2〕,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3〕,晨霜耿耿〔4〕,云山摛錦〔5〕,朝露〔6〕。世路無窮,勞生有限〔7〕,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8〕。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9〕。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10〕。用舍由時,行藏在我〔11〕,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12〕。
【注釋】
〔1〕子由:蘇轍的字,時任齊州(今山東濟南市)掌書記。
〔2〕號:鳴叫。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p>
〔3〕練:潔白絲綢,此形容月光。
〔4〕耿耿:明亮,鮮明。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5〕摛(chī)錦:鋪開錦繡,形容景色美麗。
〔6〕(tuán)
:露水盛多?!对娊洝む嶏L·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p>
〔7〕勞生:勞累奔波的人生。
〔8〕區(qū)區(qū):奔波勞碌貌。鮮:少。
〔9〕“當時”三句:長安,借指北宋首都汴京。嘉祐元年(1056)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舉進士于汴京,為歐陽修所激賞,聲名大振。二陸,謂西晉陸機、陸云兄弟,后常用作兄弟才俊之典故。
〔10〕“有筆頭”四句: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等句。
〔11〕“用舍”二句:翻用《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句。
〔12〕“但優(yōu)游”二句:優(yōu)游卒歲,悠閑地度過歲月?!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骸皟?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斗尊前:飲酒。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休論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見在身。”
【評析】
熙寧七年(1074)十月,蘇軾由海州赴密州,本來計劃繞道濟南探看六年未見的子由,因事未能如愿,遂有此詞,聊慰離情。
詞開篇數句寫曉行之狀,栩栩傳神,可與溫庭筠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相表里。孤獨的行旅最能啟人幽思,于是有“世路無窮”幾句的感喟,并開啟下片的慷慨議論。
“有筆頭”數句化用杜詩,自述為國效命、造福蒼生的遠大抱負。而現實則不盡如意,“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轉為恃才傲物的牢騷語,最為全篇警策。末數句語意再轉,寓寬慰勸勉之意,所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也。全詞由旅途秋思而議論風發(fā),愈后愈多汪洋恣肆之勢,蘇軾自言為文有“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的強人氣脈,詞亦然。
蘇軾兄弟感情篤深,終一生未曾稍變。子由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洋洋數千字,澹泊克制,沉痛在骨,實為其一生文章巔峰之作。若“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我嵩山之下,子為我銘?!H執(zhí)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等語,令人讀之酸鼻不已。他在銘文中評價蘇軾“心之所涵,遇物則見。聲融金石,光溢云漢”,又可見二人匪獨兄弟,亦是平生知己。
值得一說的是,元好問《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東坡樂府選集引》以為本篇非蘇軾作,特別舉出下片“當時共客長安”以下數句,稱其“鄙俚淺近,叫呼炫鬻,殆市駔之雄,醉飽而后發(fā)之。雖魯直家婢仆且羞道,而謂東坡作者,誤矣”,語甚犀利。元好問的詞壇地位不容忽視,但這段話似難免主觀臆斷,更缺乏文獻佐證,故后人附和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