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追求真理的青年
朱克靖是湖南醴陵人,1895年10月11日出生在醴陵北鄉(xiāng)株樹下村的朱家老屋,本名宏夏,字竹懿,亦作竹怡,克靖是他的號,當時社會習俗以號行世。北鄉(xiāng)株樹下村因村口有一株參天古樹而得名,朱家老屋背靠一座小山名建安山,屋前有一片池塘,青山綠水間一字排開幾間兩層農舍。朱克靖的父親是個老實農民,世代務農。家中并不富裕,母親生育七男四女,朱克靖是最小的兒子。他因臉色黝黑,父母又叫他“黑子”。父兄沒有讓他務農,而是供他讀書,先入本鄉(xiāng)朱子祠小學就讀。朱克靖好學強記,不到一年光景,就已能將《幼學瓊林》《三字經》《百家姓》等熟練背誦。后來又攻讀了一些四書五經、古典詩文之類的書籍,文化修養(yǎng)和寫作能力日漸長進。有一年春節(jié),他寫了一副對聯(lián)貼在大門上:建山頑石參天地淥水芳流繪古今淥水是流過醴陵的大河。一個農家少年,把家鄉(xiāng)的山水巧妙地嵌入楹聯(lián)之中,頗有一番通天地貫古今的磅礴氣勢。鄉(xiāng)親們看了人人稱贊。不久,朱克靖考入醴陵縣立高等小學校。在縣立高等小學校,朱克靖和同窗好友李明灝、劉斐、程星齡、楊東莼、李立三、李君九、劉素非、程邦模、汪澤楷、肖昌烈、鐘緯祖、黃龍等,受辛亥革命新思想影響,抵制封建愚昧的舊式教育,要求改革學制和教育內容,發(fā)動全校同學罷課75天,與縣政府教育部門抗爭。他們13人由于組織學潮,均被開除。13人中,后來朱克靖等8人成為中共早期黨員,擔任重要職務;劉斐等5人成為國民黨軍政高官。他們在不同陣營,但始終保持同鄉(xiāng)同學的深厚友誼。
朱克靖14歲時考入醴陵縣城的中學堂。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一度輟學,幸得本族祠堂出資,才得以繼續(xù)。初中畢業(yè),朱克靖考入長沙城南妙高峰中學讀高中。妙高峰中學是一所私立學校,教學質量很高,但收費昂貴。朱家負擔不起學費,朱克靖不得不重新考入公立湖南長沙第一中學。長沙第一中學又名湖南公立全省中學校,毛澤東、蔡和森、李富春、蔡暢等進步青年學生也曾在這所學校讀書。他們“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組織各種學會,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1918年,朱克靖中學畢業(yè),他憧憬著到廣闊的世界里施展抱負,決心離開家鄉(xiāng),闖出去見見世面。往何處去?朱克靖心中有一個向往已久的遙遠的地方,那里是新文化、新思想的發(fā)源地——北京大學。
1919年春,朱克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朱克靖在北大,由于家境不寬裕,沒錢交學費,很多時候只是旁聽生。但他懷著追求真理救國救民的熱望和理想,積極熱情地參加進步社團組織的活動,如饑似渴地汲取馬克思主義思想學說,并和愛國進步的同學一起,參加了五四運動。
北京大學的李大釗和陳獨秀等知識分子先覺者,信仰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館長,和幾個進步教授發(fā)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很快聚集了一批進步的青年學生,朱克靖也在其中。一代青年在李大釗的革命思想和崇高情操熏陶下,迅速成長,成為祖國和民族的棟梁。在李大釗的組織領導下,朱克靖參加北京地區(qū)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宣傳發(fā)動群眾。
五四運動前后,中國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以“勤于作工,儉以求學”為宗旨,發(fā)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9年10月,朱克靖和同學好友李富春、蔡暢、李立三、汪澤楷等湖南學生,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到法國后,工作、學習和生活等事宜,均由巴黎華法教育會和設在華僑協(xié)社的學生事務部安排。沒有錢的學生要為吃飯、做工、讀書奔波。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的先進分子,頭腦中充滿革命的、共產主義的思想,他們立志要回到中國改變中國的面貌。1921年7月,蔡和森、周恩來、趙世炎等發(fā)起建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中共中央指示更名為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周恩來任總支書記。朱克靖由蔡和森、范鳴介紹加入中共旅歐支部。
法國陷于經濟蕭條,無法安排很多中國學生進廠做工。加之華法教育會有些人貪污學生們的救濟款,許多學生失去了經濟來源,陷入了欲工不得、欲學不能的困境。學生們立即推選代表到駐法公使館,與公使陳箓及蔡元培進行交涉,請他們向北京政府發(fā)電要求援助。北京政府回電說政府無款資助,要使館將無力自給而自愿歸國者遣送回國。蔡和森、朱克靖等人也是由于參加抗議活動等原因,在1921年11月前后被遣送回國。
朱克靖回到北京,一面回到北京大學繼續(xù)學業(yè),一面為了謀生做過幾個月的郵差工作。他聽演講,參加學術討論,經常與李大釗等共產主義先行者接觸,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李大釗等人在北京大學成立中國共產黨北京小組,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北京的第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是李大釗,張國燾負責組織,羅章龍負責宣傳。1921年,第一批黨員有李大釗、張國燾、張申府、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范鴻哲、李梅羹、吳汝銘、朱務善、何孟雄、陳德榮、宋天放等14人。1922年,第二批黨員有朱克靖、王德三、李國瑄、安幸生、袁玉冰、于樹德等人。由此可知,朱克靖是1921年11月前后在法國加入旅歐共產黨支部,1922年正式列名在中共北京大學黨支部的。
從一個農家少年到北大支部的早期黨員,朱克靖度過了追求真理的青年時代,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走上了為中國人民謀求自由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