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病
導讀:
1934年4月,林語堂在上海創(chuàng)辦《人間世》半月刊,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小品文”。老舍先生積極支持,在該刊發(fā)表了不少像《小病》這樣的好文章。文中最后一段稱小病為“享受”、“浪漫”,“差不多是一種雅好的奢侈”,“這是小品病”,也正與《人間世》“專為登載小品文而設”的辦刊理念相呼應。
本文原載于1934年7月5日《人間世》第7期,現(xiàn)收入《老舍全集》第15卷。作者選擇了人生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生小病,發(fā)揮議論,娓娓道來,涉筆成趣。先說大病“離死太近”,太“嚇唬人”,自然引出“小病便當另作一說”,進而立論:“?;夹┬〔∈潜匾摹薄=又o小病下定義,然后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小病的“有趣”,或者說“有用”:一是“增高個人的身份”,二是“精神的勝利”。最后提出“利用小病”時的注意事項,指出個中好處并非人人都能享有。文章小題大做,亦莊亦諧,表露出作者“在全部生活藝術中搜求出來”的人生智慧和寫作技巧。
大病往往離死太近,一想便寒心,總以不患為是。即使承認病死比殺頭活埋剝皮等死法光榮些,到底好死不如歹活著。半死不活的味道使蓋世的英雄淚下如涌呀。拿死嚇唬任何生物是不人道的。大病專會這么嚇唬人,理當回避,假若不能掃除凈盡。
可是小病便當另作一說了。山上的和尚思凡,比城里的學生要厲害許多。同樣,楚霸王不害病則沒得可說,一病便了不得。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然后再明起來,則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且至明過了度,忽然燒斷,如百燭電燈泡然。這個,照直了說,便是小病的作用。常患些小病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