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晚唐812-869)
李商隱是有歷史大關切的,有目注蒼生的悲憫情懷,有傲骨,有理想,有做官的原則,有道德的底線。而這些元素會滲入他的情愛之軀。他的愛情詩乃至艷情詩寫得如此出色,與其沉痛到底有關,與其純真性情有關。能感人至深、因之而千年不情人,二者間不是彼此分隔。換言之,如果他一貫軟綿綿,情調兮兮,愛起來就不會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他長得英俊,卻是男子漢式的英?。好嫒萆碜瞬綉B(tài),既有美感又有力度。“錦瑟無端五十弦,一瑟一柱思華年!”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生于唐憲宗元和七年(812)。他與杜牧齊名,二人有“小李杜”之稱,愛情詩、艷情詩都寫得非常出色,雖然他們遠不止是想做個愛情詩人。中晚唐的詩人們,寫情詩成了大氣候,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井底引銀瓶》等詩篇,描繪男女相悅以及女子的般般情態(tài),準確、凝練而生動。他還以文藝理論的形式倡導說:“詩者,根情,苗言,聲花,實義?!卑亚楦兄糜谒囆g創(chuàng)造的根本,頗具“情愛本體”之意味。
同時期的詩人如溫庭篤、韋莊、元棋、薛濤、李冶、魚玄機等,各有情詩建樹。李賀也寫艷詩。溫韋更能填艷詞,被后來的“花間”詞派奉為始祖。曲子詞以艷科為引領,勃然而興,經(jīng)由南唐李煌血淚書寫的改造,為宋代三百年的士大夫詞打下了基礎。
為什么中晚唐的情詩能成氣候?依我看有兩個原因:
一是皇權松動,統(tǒng)治者以禮教為旗號的意識形態(tài)趨于瓦解。漢末魏晉,有過類似的歷史性松動,導致人的自覺和生活的多元。盛唐大詩人,情詩可不多,好的情詩更有限,留下了廣闊的未曾挖掘的文學處女地;
二是中晚唐詩人普遍存在著“影響的焦慮”,李杜,王孟,高岑,可謂氣象萬千,中晚唐的詩人們想要超越前輩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劍走偏鋒或另起爐灶,乃是勢所必然。那些才氣較小的,不能另起爐灶的,就成了“苦吟派”,比如賈島、孟郊。賈孟還代表著一大片。
文學藝術有顯而易見的累積效應,而皇權的運行模式則是由盛而衰。為何總是由盛而衰?這其中的追問空間又將如何顯現(xiàn)?本文隨便提一句,不可能展開討論。
中國的歷史現(xiàn)象與文學現(xiàn)象有著太多的聯(lián)系。歷代大文人都有“二律背反”:趨向官場又背向皇權。背向是說,他有能力朝著自己的生存情態(tài),深人人性與丘山。文學藝術的自律,催生著人的站立。然而自律并非百分之百,古代文人與權力場還是糾纏過多,不利于人性的無窮探索、自由精神的接力噴發(fā)。
自由噴發(fā)是說,一物的強勁生長,不以另一物的生長態(tài)勢為前提。
古代精英藝術的生發(fā)地帶,處處可見“強對流”:權力場打壓個體,個體以另辟戰(zhàn)場的方式奮起反抗。奮起也自然,所謂不平則鳴。強對流幾千年,制造了精英藝術的張力區(qū),囊括了不同的藝術門類及其流派。包括起于魏晉的山水詩畫,也呈現(xiàn)出歷史的階段性,凸顯權力場與自然物的緊張對應。山水符號蘊藏的能量可謂充足,但并不是無窮無盡的。筆者前面寫謝靈運的時候曾提到,從曹植算起的山水詩消耗自身的審美可能性,歷魏晉唐宋,為時大約一千年。
藝術的起源與苦悶有關,而苦悶乃是能量的蓄積。天悶要下雨,人悶想說話。
也許西方藝術家的苦悶牽連著世界,而中國古代藝術家的苦悶更多地牽涉權力場。流放出詩人,顛沛寫華章。藝術家中真不乏橫眉怒目者,昂首闊步者,毅然掉頭者,面壁悄吟者,這也表明個體自由生長的力量有多大。
詩人們也贊美皇帝,歌頌權貴,卻沒有留傳一首哪怕是二流的詩篇。這多么耐人尋味。李白寫楊玉環(huán)的三首清平調,乃是男人對女人的由衷贊美。沉香亭中的醉李白幾乎意淫,哪管那個穿黃袍的糟老頭唐玄宗。
不過,我們發(fā)現(xiàn),李白的詩筆并未揮向他自己經(jīng)歷過的幾個女人。杜甫與妻子楊氏情深,寫楊氏只順帶幾句。王維、岑參也不大寫家里的女人。這是盛唐的普遍現(xiàn)象,士大夫諱言家中事。詩人的情感再充沛,對母親的依戀、對妻子以及對姐妹的思念也很難形諸筆端。他們一次又一次遠走異鄉(xiāng),想親人想斷腸,卻在藝術思維中不約而同地把她們處理成盲點。人性中缺了一大塊。男尊女卑的觀念,對諸多大文豪也有不易察覺的影響。而這類觀念的源遠流長,形成了民族的某些集體潛意識,波及近現(xiàn)代。
人性中一些核心元素的長期缺失或膨脹,對封建統(tǒng)治者是有利的?;实鄣囊恢皇执驂簜€體,另一只手制造群體,“制造技術”發(fā)達,雖易代而不廢。例如“孝”的觀念被放大,百善孝為先,從漢武帝搞到民國時期。這個受到頂禮膜拜的漢字后面,隱蔽著統(tǒng)治者的高超手段?;实蹞Q了幾十個,其強力掌控天下的技術如出一轍。
孝是符合人性的,可是一旦膨脹開來,反而遮蔽人性。魯迅先生是孝子,卻反感“二十四孝圖”……
中晚唐皇權松動,禮教對人性的遮蔽受到挑戰(zhàn)。李賀的怪異,杜牧的放浪,溫庭綺的頹廢,魚玄機的高調情思,從不同的角度沖擊著禮教的基石。他們各自為戰(zhàn),又是同盟軍。
李商隱的情詩出色,有此背景。
歷代大詩人中,代表作多為情詩者,也許惟有李商隱。
本文無意把李商隱單純地描繪成情種,而是盡可能地,將他的生命精華收人眼簾。
李商隱十歲喪父。
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從祖父起遷居榮陽(今屬河南鄭州)。父親李嗣,照例不是農工商,而是官員。歷代文人大抵如此。社會的精英階層,同時擁有文化優(yōu)勢,肩負著文化傳承。
李嗣做過獲嘉縣令,后遷江南,在今之浙江紹興、江蘇鎮(zhèn)江一帶做觀察府的幕僚,官六品下階。七品縣令為了官升一級而遷徙,長途跋涉。李商隱生于獲嘉縣衙,三歲隨父母遠走,一路上興奮不已。從中原到江南水鄉(xiāng),兒童的眼睛睜得很大。他五歲起識字讀書,七歲起學寫文章,也感受著浙東浙西的奇山異水?!罢闼畺|西,半紀漂泊”,一紀為十二年。家中有姐姐和弟弟,另有童仆,平時開銷大。六品官的官傣,養(yǎng)家是不成問題的。如果李嗣的壽命長一些,當能積攢一些家底,并蔭及幾個兒子??上疾∷涝诹随?zhèn)江。
李商隱童年喪父,家境陡然直下。他這年齡段,剛好能明白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事。父親的死,后果很嚴重。母親連日號陶,連月撞擊著李商隱稚嫩的心。
鎮(zhèn)江是待不下去了,母親拖著一群兒女,“扶棺還鄉(xiāng)”,回到故鄉(xiāng)榮陽,靠少許積蓄和親戚的接濟過活。李商隱從十歲起便開始了困頓生涯,并承擔起長子的角色。他后來寫道:“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人生窮困,聞見所無。”
遷徙,讀書,喪父,窮困,這個范式般的四重奏回蕩于李商隱的生活中。不過,這些元素是如何發(fā)生交互作用的,對后人恐怕永遠是個謎。
李商隱的內斂、多思、敏感、立志,由此而發(fā)端。換言之,他失掉好家境,贏得自己的內心縱深。這種內心縱深乃是培育感受力的首要因素。一切優(yōu)秀藝術家的童年少年,都有此縱深,縱深又因人而異。
六年多的江南生活,吳風越俗浸潤,對于李商隱來說,可能有異于中原一般小孩兒的情色啟蒙。
在榮陽他埋頭讀書,情色啟蒙隱人了皮下。
有一位堂叔父,赫然進人李商隱的視線。堂叔上過京城的太學,十八歲已精通五經(jīng),考進士取功名易如反掌,卻回到榮陽做了二十年的處士。原來因父親生病,他是回家盡孝的,侍湯藥二十年,直到父親去世。這舉動,使他的名聲傳到了千里之外。不斷有人請他去做官,都被他婉言以拒。榮陽城里他是吏民共仰的著名處士,志向與學問深不可測。他授徒講學,弟子眾多,對窮孩子象征性地收點束惰,富家子又另當別論。徐州節(jié)度使備下重禮請他做高級幕僚,他拋給對方一句名言:“事人匪易?!边@事轟動了榮陽,傳于二百多里外的東都洛陽。
李商隱對叔父崇拜得五體投地。叔父的形象替換了父親。
十二、三歲的男孩兒,正是需要偶像的時期。李商隱崇拜有幾分神秘感的叔父,學習經(jīng)典受到嚴格的訓練,并且仰慕叔父的處士風范。處士胸中有萬卷書,而逍遙自在于民間,不必摧眉折腰事權貴。李商隱后來的傲世性格,頗似這位叔父。
叔父鄭重告誡他:處士路窄。
李商隱顯然沒條件做處士,只能埋頭苦讀,爭取一朝上榜。
他寫詩,寫完又藏起來,不給人看。
大約十五歲以后他遠游到了洛陽,出人文章巨公的府第。這個交游平臺,估計也是叔父為他搭建的。少年詩人聆聽著各種高論,羞澀地拿出自己的習作。有一個白發(fā)蒼蒼的大人物讀他的詩,驚出一頭汗,此后若干年一直追蹤他的創(chuàng)作,有一天竟然對他說:今生我是不可能寫得這么好了,但求來世投胎做你兒子吧!
這老頭是白居易。
849年白居易去世,李商隱撰寫墓志銘。
杜甫盛贊李白,韓愈提攜李賀,白居易高看李商隱,歐陽修驚嘆二十來歲的蘇軾,皆為天才器重天才的例子。在今天,聽上去就像神話傳說。
李商隱的古文也出色,“以古文出諸公間。”中唐的古文運動肇發(fā)于韓愈、柳宗元,區(qū)別于當時流行的今體文,也即四六驕文。
洛陽留守令狐楚也聽說了李商隱的才華,請他去府中做事。這令狐楚十年前做過宰相,以驕儷文知名于世;有幾個正在讀書的兒子、侄子,年齡與李商隱相近。
十八歲的李商隱入豪門伴讀,堪稱少年得志。洛陽士子爭羨不已。李商隱的吃穿住行,與市井青年是不同的。物質生活好,精神勁頭高。令孤公子休讀游玩時,李商隱騎馬相隨,從洛陽玩到濟源,打獵訪古尋幽,活動半徑數(shù)百里。他身材修長,面容清瘦,有江南生活的記憶,有洛陽城里的名聲,這使他受到令孤府貴人們的尊重。貴婦淑女不避他,她們漂亮的衣飾、面容總是令他不敢仰視。她們的笑聲、步態(tài)編織了他的美夢,包括白日夢。他想人非非,又及時把念頭拉回來。也許某個嬌媚小姐對他有好感呢。少年喃喃細語,散人春水秋空。寒門士子娶富家女兒的故事,在唐代并不稀罕,但前提是金榜題名,改衣白為衣青。
李商隱鼓足干勁讀圣賢書,累了,兩眼且微閉,麗影艷詩紛至沓來。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井上轆護床上轉,水聲繁,弦聲淺?!?/p>
“一編香絲云散地,玉釵落處無聲膩。”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常紅越女腮?!?/p>
李商隱讀著這些情詩,心坪坪亂跳。李賀詩如刀,能使皮下痛。
令孤楚的府第房屋精美,園子闊大,堪比當朝重臣裴度、李德裕建于洛陽南郊的豪華園林。李德裕的平泉山莊占地十余里,泉水透逸穿山而過,微縮了巫峽、洞庭、十二峰,輝映裴度那個名揚天下的綠野堂。
令孤楚是洛陽最大的行政長官,六十幾歲的老頭,妻妾成群,家妓如云。到處紅裙綠裙,鑲人了紅花綠葉。連侍牌都分成了幾個等級,凡屬上等頭,沒有一個是模樣不好的。有個侍蟬名叫錦瑟,鐘情于李商隱,她是李商隱敢于抬眼正視的有限的幾個女孩兒之一。
俊男靚女目生電,春夏秋冬悄傳情。
濃情堆積向何處?稠人廣眾之下,月明星稀之時。
李商隱的住處離錦瑟的居所頗遙遠,有一天中午,二人于回廊中擦身而過,錦瑟姑娘含了笑,向他暗伸三個指頭。當天夜里二更后,李商隱抖擻情愛軀,一頭奔人月色,跑到錦瑟姑娘的臥房后面才停下“劇喘”,古槐邊蹲到五更天,幾次看見麗影婀娜而出,揉揉眼又發(fā)現(xiàn)是風搖竹。
次日看書,呵欠不斷。錦瑟不見人影,也許躲著他。
人夜再度情難受,夢里全是錦瑟的聲息。佳人鼻息,無聲也膩……
第三天的李商隱,蒼白著一張情人臉。府中幾百口人呢,解讀他的奇怪表情的唯有錦瑟姑娘。她很吃驚,不知他怎么了。后來才曉得發(fā)生了誤會,她錯伸三指,累他守到五更。原來她是想示意,令孤三公子叫她去呢……
幾個令孤公子似乎皆與錦瑟親近,李商隱杯弓蛇影生醋意。
鼎鼎大名的溫庭綺從太原來,以佳賓的身份住令孤府二十多天,此人才高而貌丑,卻從幾十個侍脾中發(fā)現(xiàn)了錦瑟,獻詩與她,送東西給她,找機會接近她。這沒落貴族的風流子弟,年紀不大而閱美多矣,寫佳人十分傳神,詩帛傳人深閨淺閨。后來他去長安,追求有傾城之色的魚玄機。
溫庭箔如此色膽,李商隱望塵莫及。
長安的杜牧貴為宰相杜佑之孫,也是章臺妓館的???。唐代的風氣是這樣,士子押妓無大礙。中晚唐詩人,清心寡欲者反為另類。白居易自不必說了,他蓄妓之多,與宋代的歐陽修有一比。韓愈這種比較嚴謹?shù)哪腥艘仓O風月事。韋莊開花間詞派,更是風流好手。
“爐邊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休!”
十幾歲的魚玄機狂戀狀元郎李億,跋高山涉長水,只身去尋情郎,寧愿做小妾侍箕帚……
這些男女,愛起來很有點瘋的。
李商隱性格內斂又寄人籬下,情懷抱施展不開。一介寒士欲風流,尚須待以時日。錦瑟姑娘期待他三更天再奔月色,又不便明說暗示。她畢竟是個侍脾,不能有小姐的性子。二人著,情火苗閃閃爍爍,燒不到一塊兒。
溫庭綺走了,李商隱大大松了一口氣。那溫八叉攻擊性強,半個月頻出情招,雖然看不出他有什么具體的收獲,卻使李商隱幾番冒冷汗。
他盤算著,請大公子令孤絢幫忙,遲則年底,情火一定要燒成雙。然而令孤楚調任天平軍節(jié)度使,封李商隱為節(jié)度判官。
官運來了,戀愛卻要靠邊站。
錦瑟主動約他,擔心他一去不返。
李商隱下決心奔了一回三更夜,在那棵熟悉的古槐下迎著錦瑟姑娘,雙方于秋風中瑟瑟的靠近,言語錯亂,手指頭剛一接觸便彈開,仿佛指間有電。等到情指頭再試,尋夜的婆子們卻打著燈籠過來了,這些個“話婆婆”最能嚼舌生事的,錦瑟驚鴻般飛走。李商隱呆佇,受婆子好一番盤問……
李商隱隨令孤楚遠走邪州(山東東平縣)?!皩④姴?,一人衣白?!?/p>
郎去也,妹牽連。有情人能否成眷屬呢?
李商隱二十歲,以“鄉(xiāng)貢”的身份到長安應考,也是陪伴令孤絢赴京。他落榜,令孤絢高中??婆e考試要看背景。晚唐尤甚。場屋競爭激烈,李商隱下苦功、倚豪門仍是名落孫山。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p>
他吟誦著李長吉的名句,腮邊一滴清淚,盈盈向夕陽。家里窮啊,他是長子,責任大!
他滯留長安半年多,見識了京城的一些高端人物。
唐朝大詩人幾乎沒有不奔長安的,奔官場也奔文壇,迅速提升心智空間??鄲?,蹭蹬,扛不住就成了小文人。杰出者有能力反彈,拽出他始于童年的內心縱深。王維、白居易十六歲走運于長安,李賀、李商隱二十歲背運于長安。
走運背運皆體驗。
燈下思念著錦瑟姑娘。他打聽她的音信。反復回憶狂奔月夜的那一幕:兩雙情目久久撲閃。寒士生高情,苦于不能落到實處。當然,李商隱由于當時的局限,不可能領悟:落到虛處也是落到了實處。就情態(tài)的增長空間而言,虛處大于實處。
今日之中國人,考察“虛”的能力依然是個大問題。思想過度糾纏于現(xiàn)實,無力贏得思想自身的地盤。所思之物趨于當下,并且,日趨當下,朝著眼皮子底下。這個動態(tài)性的趨勢令人憂慮。
必須捍衛(wèi)思想的無用性。惟其無用,方有大用。
長安落第受刺激,又受到文壇的吸引;曲江之畔佳麗惹眼,洛陽之情色記憶涌逼……一諸如此類的混合型元素,錘煉著二十歲的李商隱。
令孤絢做了京官,青袍耀眼。李商隱白衣走人。
打馬向洛陽,單騎八百里。時為夏秋之交,風卷黃塵,鮮花暗淡。這條漫長的官道,走過了多少興奮或頹唐的士子。
李商隱的命運比李賀好些,他畢竟還有節(jié)度判官的頭銜和傣祿。李賀三次奔長安,又黯然東歸,三千里沮喪憔悴路,卻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秋風刮得心潮涌啊,詩人迎著漫天思緒。
“團紅當路啼?!?/p>
“東關酸風射眸子?!?/p>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p>
李義山滿腦子裝著李長吉的詩句。
仕途窄,詩路寬。寫作純粹以體驗為支撐,晉唐幾百年,一股大力貫穿下來。一座高峰又一座高峰……
馬背上的李商隱仰天長嘆。天高云淡。
在洛陽,他得知錦瑟姑娘已經(jīng)離開了令孤府,不知所往,多半嫁為人婦。她托人留給他一條舊絹帶,上書錦瑟二字。
李商隱看呆了。
絹帶系過她輕盈的腰身。他吃飯睡覺瞧著它。
兩雙含情目,從此成追憶。而他未曾一試她的纖腰,一嘗她的紅唇。情目相向而已,人群中互相偷眼而已,古槐下試著彼此靠近而已。
茫茫人海,伊人何處?
青年男子唉聲嘆氣。他徘徊于偌大的令孤府,一步步踏著秋風落葉。幾位令孤公子讀不懂他的清瘦而飄逸的身影。
李商隱的情色啟蒙早在江南,那些昊娃越女真比春花好看。遷回榮陽后,夢中有她們。小時候家境尚可,父親是六品官呢,他看鎮(zhèn)江城里的男孩兒女孩兒并無自卑感。后來,投向異性的目光慢慢喪失了自信力。勤奮少年才名起,進人洛陽的豪門伴讀,令孤楚相公對他“深禮之”,一群公子樂意與他交游,然而那些小姐們,那些小姐們,她們,她們二””
她們甚至不愿意到他的夢中來。
移目向鮮花,眼神總黯淡。對多情多思的少年來說,天地間的傷心事大約莫過于此了。
錦瑟姑娘身上,攏集著他對異性的朦朧渴望,喚醒他的一些男性自尊。論模樣情狀,令孤府的小姐們大半不如她!
可是錦瑟也嫁人了。
落第,失戀。二十歲的李商隱長吁短嘆。雙重的壓抑預設了日后的強勁反彈。心理的力學,意志的公式,可能是這樣吧。
關于令孤家的侍蟬錦瑟,宋人劉斂《中山詩話》有記載。劉斂字貢父,是蘇東坡的好朋友。
此后約三年,李商隱在令孤楚幕府中做判官,或走山東,或居洛陽,或移太原。沒有戀愛事件的記載。他待在大人物的身邊,前后五六年,近看佳麗無數(shù),她們的音容笑貌卻又遙不可及。一般傳記或文學史,重墨寫李商隱的仕途艱難,掠過了他的情路坎坷。這對理解他和他的作品頗不利。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有此通病,避開了諸多有價值的猜想。
李商隱二十一歲時,曾再去長安考進士,再落榜。
傷心士子離京城,過溺橋,單騎千里向洛陽,清瘦軀仿佛飄進了大風中。李賀細瘦,李商隱清瘦。后者的面孔長得比較英俊。二者相似的身姿,是只身垂首于道路。
李賀三度離京向昌谷,頹唐三千里,白發(fā)通眉長爪,隨手一劃便是傳萬年的詩篇。李商隱此間還憋著。李賀十幾歲,儼然是個老詩人,奇思崢嶸,落筆老辣:“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商隱二十多歲才醞釀著噴發(fā)點。此前詩文,無曠世佳作。
令孤楚待他不錯。這老頭詩癮甚大,詩文集多達一百三十卷,稱唐集第一。他的應用性的章奏文字與韓愈文、杜甫詩呈鼎足之勢,李商隱跟隨他,學到了不少實用才干。
李商隱做幕僚,走著父親走過的道路。上有老母下有弟妹,他是家里的頂梁柱。
從三歲遷往江南算起,近二十年來他已經(jīng)走過了很多地方,流連于山山水水奇風異俗;他見識了長安和洛陽,閱人無數(shù),藝術才華和實用性才干“兩手硬”。并不愁生計,只是憂前程:必須考上進士,做朝廷的命官。不甘心長期做幕僚。杜甫那么高的才華,只因金榜無名,一生趨奔,暮年潦倒,在成都嚴武的幕府中備受官場后生的欺負。李賀的遭遇也糟糕。而白居易、元棋、韓愈、杜牧等人場屋得意,金榜題名,做大官寫好詩,身邊佳麗如云……
李商隱迷戀杜甫李賀的語言藝術,卻不希望走上他們的生活道路。這個現(xiàn)實籌劃十分明確?;I劃帶來壓力。另外,幾年來他憋著情愛軀。寫詩不少,但沒有李賀的那種令人羨慕的表現(xiàn)力。
此間的青年詩人顯然不會意識到,情憋,情愁,情苦悶,正孕育著屬于他的藝術金礦。
英俊男兒閱美多矣,卻沒個紅顏知己。他的感覺又細膩,情力一發(fā)不可收拾,比如對錦瑟姑娘的無窮思念。而麻煩正在于此,他得憋著。白居易三十七歲還打著光棍,終于憋出了《長恨歌》。
總之,李商隱的立志有兩個方向:求仕,求美。他胃口不小,仕途要風光,美人最好是明媒正娶的大家閨秀。也許他與錦瑟的戀愛中斷得恰到好處。
令孤楚從太原府尹的位置上調往朝廷,李商隱失去了依靠。朝廷大臣不像地方大員,后者能選擇自己的幕僚,有相對獨立的財權和人事權。當年李賀依張徹,張徹調走了,李賀只好從潞州回他的老家昌谷。
令孤楚把李商隱介紹給鄭州蕭刺史。經(jīng)由蕭刺史,李商隱又認識了華州刺史崔戎,受到崔戎的器重,聘人華州幕府。
詩人走馬陜西,體驗著黃土高坡。
他起草各類官文,工作勤奮,也陪崔戎的三個兒子讀書,兼著私人教師的角色。掙錢不少,寄回家去。崔戎像令孤楚那樣善待他。過了大半年,崔戎升了官,擔任四個州的觀察使,三月赴充州(今山東充州)任所,一路上尚與李商隱飲酒笑談。崔戎五月到充州視事,六月卻暴病而亡。詩人悲痛而又惶恐。這叫靠山山崩,倚樹樹倒。崔戎喪事畢,他沮喪回老家,從山東走到河南。再度只身千里……
這些年他也習慣了,似乎總是在路上。屈指行程三萬。囊中不羞澀,吃住行無憂。
回家伺奉老母,享受親情,一面溫習著功課。年底赴長安再考,又考砸了。
次年,二十四歲的李商隱開始了他著名的仙游生活,“學仙玉陽東?!彼艿綕纯h北的王屋山中去居住,改穿道服,取山中的一條玉溪為自己的名號。
李唐王朝尊道教始祖李耽為祖先,全國各地設道觀一千七百多座,道士、女冠多達十幾萬人。唐歷朝皇帝皆好道,煉丹吃藥,想長生不老。朝野衍成風氣,二百年不衰。君臣吃藥“換骨”,至死不悟。唐玄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敝型硖频膽椬?,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全是金丹的崇拜者,派人四面八方采石藥煉丹,既害身又誤國?!白蕴谥劣谖渥?,餌藥以敗者六七君……而宣宗又敗以藥?!钡湫腿缣颇伦?,吃金丹導致暴亡。
王維詩云:“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睡?!?/p>
李白在山東也煉過“九轉丹”,吃到腹瀉不止,轉服止瀉藥。
對白居易有知遇之恩的蘇州人顧況,致仕(退休)后率領全家老小隱人茅山,從此失掉音訊,民間盛傳他得道升天了。
李白做道士有兩個動機:一是尋找神仙,二是借隱揚名。李商隱披道服是什么意思呢?原來,王屋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大山,山中有求仕的機會,還有漂亮的女冠。
洛陽榮陽鄭州太原,這些地方,李商隱再熟悉不過了。他不妨試一試李白走過的路,做一回仙游隱士。
科舉考試屢敗,幕僚生涯中斷,大齡青年未娶,讀書破萬卷,仍無顏如玉。李商隱進山后自號玉溪生,耐人尋味。
他以前就仙游過,這一次游得厲害。也許上述動機以隱形的方式作用于他。秦、漢、晉、唐,仙游有巨大的歷史慣性,有唐一代士子,仙游僅次于宦游。李白李賀“游”出了那么多好詩,李商隱不仙游一回,如何說得過去?
總之,二十四歲的道袍男人悠然人山。
王屋山綿延一百三十里,從山腳走到山頂,約三十里。玉陽山與之相連,雙峰聳峙,稱東玉陽、西玉陽,相隔三里多?!肮噬蕉攵耄裣谥??!庇裣拷蛔赖牡烙^,那道觀是某個皇帝的女兒修建的,取名靈都觀。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的女兒均有出家者,她們進山修煉,各帶一群女冠。公主身邊的女冠多為出宮的宮女。宮女出宮,或嫁人.或做道姑尼姑。這是一支龐大而婀娜的隊伍,皇宮放宮女,有時一次多達千人。
唐代的女人不二嫁,公主以及王公貴族的姬妾也不例外。丈夫死了,她們選擇出家,是避開禮教束縛的一種近乎本能的舉措。既為女冠,便能接觸社會各階層的男性信徒。女冠風流二三百年,乃是禮教壓迫婦女所導致的特殊現(xiàn)象。供奉三清的宮觀,倒成了生發(fā)戀情艷事的場所,城市,山林,蔚為大觀。長安城里的咸宜觀,因魚玄機的詩名艷名而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