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隊建設
●趙爾陸參謀長突然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對程明和蔡愛卿說:“我受四野兼中南軍區(qū)首長的委托,宣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的命令!”
●團首長在下達命令時,不像往常那樣嚴肅果斷,使用了“可能”這樣一個顯然不太適合部隊使用的詞語。
●茫茫的夜空,探照燈光束、高射炮與驅(qū)逐機發(fā)射的炮彈曳光,交相輝映,十分壯觀。
組建高射炮學校
1952年夏天,新中國的恢復與建設工作火熱地進行著。
8月初的一天,在甘肅臨洮的西北軍區(qū)第四軍任副政委的李赤然接到西北軍區(qū)張宗遜副司令員的電話,通知李赤然到蘭州領受新任務。
李赤然去蘭州前,張宗遜副司令員當面指示:“防空部隊是我軍新成立的,需要大批干部,軍委決定將第四軍軍部劃歸軍委防空兵司令部。軍委命令由你帶領軍部到防空部隊報到?!?/p>
最后,張宗遜副司令員強調(diào)說:“軍委防空兵司令部要什么就給什么,毫不含糊,我們堅決落實軍委的決定,你立即到軍委防空司令部領受具體任務?!?/p>
這個任務來得非常突然。就在不久前,李赤然接到命令,第四軍改編為輕裝軍,軍里的領導干部另行分配工作,李赤然被調(diào)到軍委三部任政治部主任。
就在李赤然即將赴北京上任的時候,他又接到了張宗遜副司令員的這一命令。
步兵領導到防空軍工作,這讓李赤然有些摸不著頭腦,到防空軍干什么工作呢?
但是,多年的軍人生活早已養(yǎng)成了李赤然服從組織分配的習慣。李赤然作為共產(chǎn)黨員,始終把服從革命需要當作一個共產(chǎn)黨員最起碼的條件。接到命令后,李赤然沒再多想,精神振奮地準備到北京去接受新任務。
第二天,李赤然來到北京,被軍委防空軍司令部安排到地安門附近的棉花胡同的一所民房里住下。
當時防空兵司令部還沒有招待所,伙食自理,他就到街上吃油條、豆?jié){等,打發(fā)一天三餐。
在到北京的第二天,軍委防空部隊的周士第司令員便同李赤然談話。他說:“防空部隊需要大批干部,特別是優(yōu)秀干部,第四軍的各類干部在防空部隊將有用武之地?!?/p>
周士第詳細地傳達中央軍委和彭德懷、劉伯承等領導同志關于成立防空部隊的戰(zhàn)略意義等一系列指示。
周士第在交待李赤然的具體工作時說:“全國大陸雖然解放了,但我軍還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防空部隊的成立就是加強我國防空體系的建設。松花江小豐滿水電站防空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使我們避免了重大損失?!?/p>
“培養(yǎng)大批高炮和其他防空干部也是適應抗美援朝作戰(zhàn)的需要。蔣介石靠著美帝國主義的援助,經(jīng)常派飛機騷擾上海等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給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了重大損失。我們必須培養(yǎng)出大批掌握高炮技術的指揮員、戰(zhàn)斗員,加強我們的防空力量?!?/p>
“這次軍委決定派你和原第四軍副軍長孫超群同志去上海,以第四軍為基礎組建高射炮兵學校,就是為了完成這個光榮任務。彭總、劉總都很關心我們這個學校。校址設在上海,還可得到陳老總的直接指導?!?/p>
李赤然站起身,一邊敬禮,一邊堅定地說:“保證完成軍委交給的任務,請司令員同志放心?!?/p>
周士第高興地拍了拍李赤然的肩膀,然后將他送出房間。
李赤然走出了軍委防空軍司令部,就回到住地,之后在北京稍作停留,便乘火車趕回甘肅臨洮部隊駐地進行傳達和動員。
此時,第四軍的干部戰(zhàn)士們正處于原任務撤銷,主要負責同志另行分配,新任務不明確的狀態(tài),人員思想比較混亂。
李赤然根據(jù)這個情況,決定應立即進行動員,統(tǒng)一指戰(zhàn)員思想,堅決按軍委命令,執(zhí)行新的任務,并初步研究了部隊思想教育方案。
李赤然首先向軍政治部主要負責同志傳達周士第司令員的指示,使大家在思想認識上統(tǒng)一起來,跟上上級領導的思路。接下來,他又同參謀長、后勤部長交流了看法,決定了具體的動員事宜。
接著,動員工作全面展開。各部門領導同志負責本部門的動員工作,政治部負責組織實施軍直屬各部隊的動員工作。整個動員工作由上而下逐級展開,思想工作做得既深又細。
經(jīng)過短短幾天深入細致的動員教育之后,具有高度黨性和為人民服務思想、為國防獻身精神的官兵很快統(tǒng)一了認識,部隊轉(zhuǎn)換任務,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決心為祖國的防空事業(yè),南下上海,組建炮校。
9月6日和9日,軍直人員由李赤然率領,分兩批從甘肅臨洮出發(fā),乘汽車到隴西,再改乘火車去上海。途中行軍指揮工作由參謀長等組織實施。
由于部隊組織周密,2000多人的隊伍和大量物資無一受損,于16日安全到達目的地,進駐上海江灣五角場營區(qū)。高射炮兵學校開始組建。
1952年9月下旬的一天,軍委防空部隊副司令員譚家述、華東軍區(qū)防空部隊司令員陳華堂等受到陳毅市長的親切接見。
陳毅爽朗地說:“久聞第四軍這支陜北紅軍的老部隊是一支作風很頑強,很能打仗的英雄部隊,現(xiàn)在軍委命令你們到這里創(chuàng)辦高射炮兵學校,上海市表示全力支援,你們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江灣五角場的5個角就給了你們3個多角嘛,還有什么要求,提出來,我們可以解決的絕不推辭?,F(xiàn)在蔣介石的飛機經(jīng)常騷擾、空襲上海,我們很需要有一支高射炮兵隊伍教訓他們?!?/p>
陳毅同志還風趣地說:“假如再有敵機空襲,五角場的防空就由你們包下來了?!?/p>
接著,陳毅要求,創(chuàng)辦中要克服困難,盡快地把學校建立起來,培養(yǎng)高炮、防空專業(yè)干部。把他們很快輸送到急需要這方面人才的抗美援朝前線和各個城市,保衛(wèi)祖國的領空。
陳毅的關懷極大地鼓舞了全校同志的建校熱情。
不久,李赤然又隨同蕭克同志等到南京軍事學院參觀,聆聽了劉伯承院長關于辦軍事院校的精辟見解。
劉伯承創(chuàng)辦了我軍第一所正規(guī)的綜合性軍事指揮學院,在創(chuàng)辦軍校方面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獨到的見解。
劉伯承對李赤然等人說:
現(xiàn)在仗打得少了,就要抓人才,辦學校,培養(yǎng)干部。他說,辦好學校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有好的教員,師不高,弟子拙。就像辦醫(yī)院,沒有高明的醫(yī)生是不行的。其次要有好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nèi)容。辦學校還要有堅強有力的領導。
劉伯承同志對防空部隊建設表示親切的關懷。他說:
防空部隊的建立是彭老總根據(jù)朝鮮作戰(zhàn)經(jīng)驗提出的。我們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要求防空部隊迅速壯大起來,辦學校,培養(yǎng)專業(yè)干部是個好辦法,軍委的決定是很英明的,希望你們盡快地把這所學校辦好。
李赤然、孫超群等人表示,一定不辜負軍委的重托,堅決辦好我軍第一所高射炮兵學校。
回到部隊駐地,李赤然和孫超群開始為創(chuàng)辦學校奔忙。
1952年10月1日,在上海江灣五角場全校慶祝國慶3周年暨學校成立大會上,校長孫超群宣讀了軍委組建高射炮兵學校的命令,并進行了合編的動員。從此,一所專門從事培養(yǎng)我軍高射炮兵專業(yè)人才的學校誕生了。
高射炮兵學校的機構建設工作大體上經(jīng)過分編、合編和整編三個階段。這一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干部的合理使用,以充分調(diào)動全體同志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基礎。
首先,按照軍委防空部隊黨委《關于第四軍軍直及第三防校機構人員之調(diào)配計劃》的要求,把需要從第四軍軍直和第三防校撥往南昌防空學校和軍委防空兵司令部的機構及人員分編出來。
所謂“合編”,就是把原四軍軍部和第三防校各自的機構撤銷,按軍委防空部隊黨委所擬定的高炮學校編組計劃,把學校的機構建立起來,把所有人員基本上歸口編配到各機構中去,并指定了各級負責人。
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學校組織機構就初步建立起來了,人員各就其位,思想穩(wěn)定,工作、生活開始走上正軌。
在合編的基礎上,根據(jù)軍委防空兵司令部頒發(fā)的《高射炮兵學校編制草案》進行整編。在整編中,對某些機構、少量人員作了調(diào)整,按照編制建立了各級機構,基本上配齊了干部,并召開了排以上干部大會,正式宣布了全校編制和干部名單。
學校各級機構的建立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鋪平了道路。
1952年11月,防空部隊副司令員譚家述同志在莊嚴隆重的授旗儀式上向?qū)W校授予了軍旗。
出版《防空雜志》
1954年5月,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的扁擔胡同里多了一群軍裝干凈整齊的軍人,與人們常見到的一身硝煙氣息的軍人不同,他們顯得文質(zhì)彬彬,有的戴著眼睛,有的在上衣口袋里插著鋼筆,說話時也不像作戰(zhàn)部隊的官兵那樣大嗓門,而是慢條斯理,顯得溫文爾雅。
這群風格獨特的軍人引起胡同里老百姓的好奇。
有人扒著門口往里看,只見里邊有5間敞亮的正房,軍人們在伏案寫著什么,東西兩邊的廂房傳出孩子的笑聲和哭鬧聲,一個個小爐子上咕嘟咕嘟地燒著開水,幾個穿便裝的女同志在忙著什么。
怎么看也不像是個兵營,到像是老百姓的大雜院。消息傳開,老百姓們更奇怪了。轉(zhuǎn)眼到了8月底,這個悶葫蘆終于揭開了。
這天,幾輛大卡車來到四合院門口,從院子里往外搬東西,軍人們臉上喜氣洋洋,院里院外地忙個不停。
朝鮮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不久,軍民關系相當和諧,所以街坊鄰居們都趕來幫忙。有人問一個拿著一摞書往出走的軍人,“你們到底是什么部隊???”
軍人說:“我們是防空軍。打飛機的。”
那個人疑惑地看了看軍人戴著的眼鏡,“飛機飛得那么高,你能看得到嗎?”
“哈哈”軍人意識到了那個人說的意思,笑了起來,“我們不是作戰(zhàn)部隊,我們是編雜志的。反正也要搬走了,也不怕泄密了。我們編的是《防空雜志》……”
這個人終于明白了,原來,這是些用筆“打仗”的兵。
《防空雜志》是防空兵的第一本內(nèi)部綜合性雜志。1954年2月2日,防空部隊黨委決定出版《防空雜志》。雜志的名字最初還費了一番腦筋。
在防空軍常委會議議論時,有人提議叫《人民防空》,還有人提議叫《人民防空軍》,還有人干脆提議叫《防空通訊》。
究竟哪個名字好呢?后來,大家考慮:《人民防空》沒有軍隊特色;軍委還未把防空部隊定名為“防空軍”,《人民防空軍》不妥當;致予《防空通訊》則限制了雜志的內(nèi)容;如果僅僅作為工作通訊,那就顯得單調(diào)了。直到雜志創(chuàng)刊號出版前的一個月,6月7日,《防空雜志》才正式定名。8日,防空部隊黨委作出“關于出版《防空雜志》的決定”。
雜志編輯部成立時,因為在總部機關沒有多余的房子,所以就在扁擔胡同找了個四合院。四合院距防空司令部機關大院北鑼鼓巷有1公里,距南鑼鼓巷食堂有半公里,來往確實不方便。加上家屬做飯、孩子哭鬧,實在不像個辦公的地方。
雜志社后來搬進了機關大院,開始在禮堂大門口的門房里辦公。雜志社的編輯們更加努力地工作。
1954年8月20日,《防空雜志》正式創(chuàng)刊。朱德同志為《防空雜志》題了詞:
建設現(xiàn)代化的人民防空兵,保衛(wèi)國防。
雜志開設的欄目較多,如:“工作研究”、“政治教育”、“作戰(zhàn)訓練”、“部隊動態(tài)”、“經(jīng)驗交流”、“譯文”、“資料”、“批評與建議”、“雜文”、“小品”、“三言兩語’等欄目。
此外,還有根據(jù)各個時期中心任務而設的“戰(zhàn)役集訓”、“整頓支部”、“志愿軍防空作戰(zhàn)經(jīng)驗”、“俱樂部活動”、“兵器維護”、“分隊訓練”、“革命競賽”、“黨團建設”等不定期的小欄目。
在內(nèi)容上,雜志上不僅有黨委領導的決定、要求,而且各兵種、各部門都有自己的“陣地”,既有工作指導和交流經(jīng)驗的報道,也有軍事知識、資料以及反映部隊生活的小文章。
1955年7月,防空部隊召開黨的第一次代表會議,編輯部研究,應以重要篇幅報道會議情況,認真貫徹會議精神,早就準備寫一篇有質(zhì)量的社論。
這任務交給了參加會議報道工作的袁亮同志。社論寫成后,編輯部進行了討論,而后修改、謄清,送交領導審查。
3天后,剛上班,接到防空部隊黨委辦公室秘書的電話;“楊成武司令員要雜志社來個人,研究社論的修改問題。”
社長和總部經(jīng)過商量,決定讓執(zhí)筆人袁亮同志去,他可以直接聽取首長的意見,領會領導的意圖,更準確地修改社論。袁亮接到通知后,整理了一下軍裝就走了。
因為是第一次寫社論,袁亮心里沒底,而司令員又要當面討論。所以,編輯部里的人都有些忐忑不安,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這個說:“司令員親自召見,真夠重視的了”;那個說:“這一回可要挨批了?!?/p>
就在人們?yōu)樵镣灸笠话押沟臅r候,大約過了一段時間,袁亮回來了,他顯得非常興奮,手里拿著稿子,在樓下就向我們打招呼。編輯部的人連忙都跑到總編辦公室,聽袁亮回來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