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漢英雙講中國元曲50篇 作者:高民,王亦高 編; 許淵沖 譯


前言

2003年,本書作者團隊在大連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出版了《漢英雙講中國古詩100首》。這本書用中文和英文雙語對100首中國古詩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讀和賞析。該書出版后,受到讀者的普遍好評,更受到學習漢語和到中國旅游的外國友人的青睞。在中國越來越開放并大步走向世界的今天,在多元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國際大背景下,用各種形式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無疑對推動中國進步和促進世界和諧發(fā)展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眾所周知,中國古代詩歌形式最常見的有詩、詞、曲三種。為了更加全面地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面貌,本書作者團隊再接再厲,繼《漢英雙講中國古詩100首》出版之后,又編選翻譯了《漢英雙講中國元曲50篇》。

中國的元代從公元1206年開始到1368年結束,時間跨度雖然只有一百多年,但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轉折時期。從消極方面講,元代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而蒙古族部落在入主中原之前尚處于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他們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帶有明顯的掠奪性質,使悠久的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從積極方面講,元朝的統(tǒng)治又結束了中國土地上300多年來政權并立、疆土分裂的局面,使中國整體的疆域更加廣大,國家趨于統(tǒng)一。地域的廣大、國家的統(tǒng)一、多民族的雜居都促進了各民族人民之間的融合與交流,各民族文化也相互取長補短,彼此增進。

在元代,統(tǒng)治者把人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涨皣乐氐拿褡迕芎碗A級矛盾使得漢族文人知識分子,即所謂儒生,幾乎遭受滅頂之災。當時有“九儒十丐”的說法,儒生不僅失去了通過科舉進身仕途的機會,而且被壓在社會的最底層,其地位僅僅高于乞丐。政治和文化壓迫迫使元代文人走向了人民大眾。他們或隱逸山林,著書立說;或混跡江湖,與盜賊為伴;或進入市井勾欄,與戲子、歌女為伍。地位的低下使他們深切了解人民的苦難,自己的不幸又激發(fā)出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們不再為仕途的進退而苦惱,也就徹底拋卻了束縛思想行為的枷鎖,獲得了相對獨立的人格。比之前代文人,元代文人更敢于仗義執(zhí)言,更敢于毫無顧忌地批評當權者。天翻地覆的社會變化,傳統(tǒng)文化與人民大眾的緊密結合,使元代文學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都迥異于前代,這就是元曲產生的時代背景。元曲在元代異軍突起,取代了詩、詞的地位而成為元代的代表性文學形式。

元曲的勃興還與異族音樂輸入中原有密切關系。金代、元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他們粗獷響亮、高昂激越的音樂旋律與原來伴隨唐詩、宋詞而流行的柔靡樂曲大異其趣。在元代初期社會動蕩的艱難歲月中,人民的心中萬分痛苦,他們需要吶喊,因而中原傳統(tǒng)音樂的舒緩委婉與詩詞格調的含蓄典雅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精神的需求;而西域胡樂快速強烈的節(jié)奏,以及伴隨胡樂的急切而直白的歌詞才更符合人民的心理需求。由此,一種全新的流行樂曲和填詞方式順勢而起,取代了原有的詩、詞模式而成為元代文化的主流,這就是元曲。

元曲按地區(qū)分為南曲和北曲:南曲興于南宋,流行于江浙一帶;北曲興于金元,隨著元代蒙古族征服全國,逐漸由北而南風靡各地。元曲按種類分為散曲和劇曲(雜?。荷⑶~是獨立成章的,而劇曲則是戲劇中的唱段;散曲屬于詩歌的范疇,而劇曲屬于戲劇的范疇。散曲又分為小令、套曲和帶過曲:小令是一段單一的曲詞;套曲是由多個曲牌連綴成套的曲詞;帶過曲是在幾段曲詞之間起連接作用的曲詞。

元曲的作家和作品數量都不能與中國詩歌高峰時期的唐詩和宋詞相提并論。根據文獻資料的統(tǒng)計,流傳下來的元曲,有姓名可考的作者有200余人,作品有小令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雜劇160多種。這個數量相對于幾萬首的唐詩宋詞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于只有百余年歷史的元代來說已經是相當可觀了。

元曲與詞有許多相同之處,同是發(fā)源于民間的文學,同是和樂填詞、亦詩亦歌的形式。但是,元曲又與傳統(tǒng)詩詞大異其趣,其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元曲來自民間最底層,更貼近人民生活,因而語言犀利、明快、戲謔、生動,多用白話俗語,一反傳統(tǒng)文人辭章的儒雅風格,更加自由開放,充滿市井氣息,是當時都市底層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

由于元曲都是隨樂而歌的,所以每一首元曲通常都要標明它的樂調名稱和曲牌。中國古代以宮、商、角(jue)、變徵(一說清角)、徵、羽、變宮為七聲。樂調中以任何一個音聲為主,即可構成一種調式。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為“宮”,以其他六個音聲中任何一聲為主的調式都統(tǒng)稱為“調”,合稱為“宮調”。不同的宮調表達著不同的情感,或激昂雄壯,或纏綿憂傷,各有特色。但是我們現代人學習元曲已經不可能重現當時的曲調了,所以本書中不再標明每一首元曲作品的調式。

元曲也有曲牌,這和詞有詞牌一樣。曲牌規(guī)定了每首曲的長短和句式。但是,曲和詞不同的是,詞常常有上下片,甚至多到三片或四片,就像我們現在一首歌曲常常有兩段甚至三段或四段歌詞一樣,唱起來有回環(huán)往復的感覺。而曲卻不分片,只有一段,稱為單調。這是因為曲常常以敘事文學的形式出現,所以不方便重復歌唱。而且,詞的用韻比較稀疏,可以隔行押韻,而曲的用韻密集,幾乎句句用韻;詞牌對詞的句式、字數都有嚴格規(guī)定,不能隨意更改,而曲牌則比較隨意,允許作者根據需要適當改變句式,增加襯字。

以上這些特點使得曲相對于詞來說更加靈活,方便創(chuàng)作,易于理解,深得百姓的歡迎。

總之,中國詩歌發(fā)展到元代,詩、詞、曲三種形式已經齊備。后人常說“詩莊、詞媚、曲俗”,意思是,詩比較典雅、嚴肅、莊重,多用來言志抒懷;詞比較通俗、輕松、細膩,多用來表達情感;曲則更加詼諧戲謔、激昂慷慨,多用來鞭撻諷刺社會和世人心態(tài)。在元曲出現以后,中國古代詩歌的形式就沒有更多新的變化了,只是在詩、詞、曲三種形式中轉換搖擺,所以有人說元曲是中國古代詩歌形式中最后的輝煌。

曲在元代出現,并隨即達到高峰。但在當時的文人眼中,曲始終被認為是俗曲小調,難登大雅之堂,有地位的文人是不肯作曲而只愿意作詩填詞的。隨著元代社會漸漸趨于穩(wěn)定,元曲的創(chuàng)作日漸減少,其鋒芒也日漸消退,這也是元曲數量遠遜于歷代詩、詞創(chuàng)作數量的原因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元曲有著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清代末年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因此總結說:“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保ㄒ姟端卧獞蚯肌ば颉罚?/p>

鑒于元曲的重要價值和特殊形式,本書從流傳至今的幾千首元曲作品中精心遴選出50篇(套)作品,進行分析講解,以滿足中外讀者學習中國古代詩歌的需求。本書中對每篇(套)元曲作品都進行了詳細的文字注釋(中文)、元曲英譯(英文)和曲文賞析(中、英文),同時,對每位作者也有簡略介紹(中、英文)。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一如既往地負責將本書所選50篇(套)元曲譯成英文。同時,我們還聘請了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良明先生擔任本書的英文譯著。兩位先生都是德高望重、功底深厚、學有專長的英語教授,他們的辛勤工作為本書增光添色。

總之,本書全體編譯者的最大心愿是,借助本書的出版,為推進中外文化交流,為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和思想,為幫助中外朋友學習漢語和中國古代文學,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理解和合作,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編譯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