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湖上的三個墳

人民日報70年散文選 作者:


西湖上的三個墳

宋云彬

西湖上有三個埋葬民族英雄遺骨的墳:棲霞嶺下的岳墳,三臺山下的于墳,南屏山下的張蒼水墳。西湖上有這三個墳,是西湖的光榮。

毛主席說:“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lián)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中,產(chǎn)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很多的民族英雄當中,岳飛和于謙都是抵抗外來民族侵略立下大功而反給奸臣、昏君冤殺了的。然而幾百年來,談到岳飛連六七歲的小孩子都知道,談到于謙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岳飛的反抗對象是強大的女真族。女真族后來在中國北部建立了金國,跟北方的漢族地主聯(lián)合起來,對中國農民進行民族壓迫和封建剝削。中國人民反對這種壓迫和剝削,對于那位親領大軍,屢次打敗金兵,還作出“痛飲黃龍”的豪語的民族英雄岳飛,自然非常敬仰;再經(jīng)過《說岳全傳》一類的文學作品的描寫,使得六七歲的小孩子都會講岳家軍打金兵的故事了。至于于謙,他的反抗對象是瓦剌部。瓦剌部原是蒙古族的一支,遠不及岳飛時候的女真族那么強大。瓦剌部的也先也萬萬比不上那女真族的兀術。他們侵擾我國邊境,志在掠奪,也沒有到中國來建立一個王朝的野心。只因明朝那個皇帝(英宗)昏瞆糊涂,聽信太監(jiān)的話,才釀成所謂“土木之變”。于謙出來支撐危局,作了一系列的緊急措施,又擊退了圍攻北京的瓦剌兵,迫使也先知難而退,最后索性把俘虜去的皇帝也送回來了??偠灾哓莶康娜肭蛛m然一時形勢非常嚴重,但因為于謙的應付得當,很快地把它擋回去了,所以后人對于謙的認識沒有像對岳飛的那樣深刻,而知道于謙的人也就比知道岳飛的人少得多了。

但是,我們如果就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那么于謙的功勛決不在岳飛之下。當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潰散、皇帝被俘的消息一傳到京師,膽小如鼠的侍講徐珵之流都主張遷都,于謙堅決反對,主張立新君,修戰(zhàn)備,表示“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讓也先無可要挾,更不能長驅南下。他親自在北京德勝門外督戰(zhàn),跟也先相持至五日之久,終于把瓦剌兵給擊退了。那時候于謙的心目中只有國家和人民,并沒有把那給也先俘虜去的皇帝擱在心上。這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也先圍攻北京的時候,帶了那個倒霉皇帝來,放在自己的兵營里,以為這樣可以讓于謙有所顧忌,不敢作猛烈的抵抗。但是于謙不管這些,下令用火炮轟擊也先的兵營,打死打傷了幾千瓦剌兵,也先的弟弟也給打死了。雖然也有人給于謙作辯解,說什么“先已遣諜探知英宗駐駕地距營遠,故以火炮擊也先營,死者數(shù)千人”(《明史考證》引章珝《琬琰錄》)云云,但這是冬烘先生的看法和想法,他們不了解于謙是個民族英雄,僅僅把他看作朱明一姓的忠臣。

于謙給英宗冤枉殺死以后,遺骸運歸他的故鄉(xiāng)(錢塘),葬西湖三臺山下。過了兩個世紀,清人入關,又出現(xiàn)了許多民族英雄,其中張蒼水是抵抗到底,不屈而死的。他寫出過這樣的詩句:“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煟喝赵码p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結果張蒼水求仁得仁,西湖上多了一個民族英雄之墓,跟岳墳、于墳鼎足而三。西湖有了這三個墳,不但為湖山生色,為民族增光,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上Ы夥乓詠恚撐奈锕芾碇煹暮拓撐骱@林管理之責的,只注意了岳墳和岳廟,而不注意于墳和張蒼水墳,任其荒廢,不加修葺。這是非常不對的。今年是于謙被殺五百周年,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寫文章、做報告都可以。借紀念于謙來進行具體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并引起一般人學習祖國歷史的興趣;同時我們應該把于墳和張蒼水墳整理一下,恢復它的原來樣子。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四日于杭州

(刊發(fā)于1957年4月9日《人民日報》文藝副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