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這里所談的中國古人指有文獻記載的民國以前的中國人,也就是從商周到清末三千多年來的國人。商朝以前的中國人的生活因為文獻稀少,難于考信,所以留待考古學家去揭示,而民國距今不遠,還談不上古,所以也置而不論。不同的歷史時期通常會由政治的變革與文化的轉型而顯示出與其他階段的差異性,而政治、文化的變革又必然會影響人的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比如魏晉士人的人生觀和生活態(tài)度就與那個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元代文人普遍的神仙道化思想也是元朝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本書著重闡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以貫之、影響深遠并且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世界觀、人生理念與生活旨趣,通過山水園林、飲食游樂來揭示中國人獨有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美學。
美食意趣:生存需求的提升
華夏文明主要起源于黃河中下游,相對封閉而優(yōu)裕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社會,并影響到江淮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北地區(qū),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豐厚燦爛的中華文化。商周時期已經(jīng)造就了高度文明的禮制社會,以基于血緣關系的家族宗法制度維系各等級的人群,而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禮”。人的所有活動都納入禮的范疇,從男女成人的冠禮、笄禮,到鄉(xiāng)里士族的節(jié)令聚會——鄉(xiāng)飲酒禮,再到底層貴族的見面——士相見禮,直到最高級別的祭神祭祖,都有一套禮制規(guī)范,既有對人的尊重,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約束?!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币簿褪钦f:制禮的初衷,是從人的最根本需要——飲食開始的。所以一切圍繞禮的活動,也都離不開飲食。有人說,中國人是特別看重吃的民族,從特定的意義上講并不錯。直到今天,中國人的婚喪嫁娶、慶壽賀節(jié),不是總離不開吃么?春秋時管仲講“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渡袝ず榉丁分v“農(nóng)用八政”,第一就是“食”,可見統(tǒng)治者是多么重視吃的問題。
后世發(fā)掘出來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如鼎、尊、爵、觥、簋、觚、卮、斝,絕大部分是食器、飲器,再看《周禮·天官》,里面的膳夫、庖人、內饔、外饔、亨人、臘人、漿人、醢人、酰人、鹽人,都是伺候天子、貴族吃喝的。東漢的鄭玄說:“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泵朗尘褪钦渖?。鼎,首先是烹制菜肴的器具,其次才是權力的象征。打算推翻一個王朝,叫“問鼎”,還是和吃分不開。尊和爵都是酒器,同時又標示人的地位。尊是高貴,爵是官位。商周時期那么多繁瑣的禮儀,最隆重的是天子敬天祭神,用的是牛、羊、豕。禮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通過飲食來維系人際關系,《周禮·大宗伯》說:“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庇H族兄弟之間、主人賓客之間、諸侯各國之間的和睦友愛,都貫串著美食美酒的饋贈與分享,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再窮的人家,來了親朋好友,也會把最好的食物拿出來給客人吃。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jīng)說過,“食者,形而下也”。雖有道理,卻并非完全如此。早在百家爭鳴、處士橫議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飲食就被各家各派廣泛地用來比擬治國理政的方針策略。從老莊、孔孟到《呂氏春秋》,從《周易》到《詩經(jīng)》,都有大量的篇章涉及飲食,以飲食比喻做人的道理,隱括治國的道術。商湯的開國宰相伊尹就是位高明的廚師,他用五味調和的理論說服了湯,而且用“調和鼎鼐”的方法把國家引向大治。儒家涉及飲食的文字尤其豐富,孔子說: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強調吃的要精細,絕不吃腐敗變色的食物,吃飯要按時,吃得要有節(jié)制,酒可以多喝,但不能撒酒瘋。用于祭祀的肉一定要是鮮肉,過了三天就不能吃了。吃飯、睡覺時不講話,因為嘴里容易有異味。即使是用蔬食、菜羹、瓜果這樣普通的食物祭祀祖先,也一定要非常恭敬。再看《孟子》“魚與熊掌”的著名論斷:“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敝v的是飲食,其實卻是做人的道理。在儒家思想的培育影響之下,飲食早就成了敦睦家族、禮讓賓客、維系親情、治國理政的華夏文化基因。
如此發(fā)達的飲食文化在三千年中自然孕育出無數(shù)的烹飪大師、美食家以及茶圣、酒神,他們當中有的是王侯將相、妃嬪媵嬙、文人士子、隱士山人,也不乏市井細民、引車販漿者流。如唐代世襲的郇國公韋陟,他家的郇公廚當時即名揚四海。而宋朝的一個街市上賣魚羹的宋五嫂竟把她的魚羹從汴京搬到了杭州,貫穿了北宋到南宋的家國興亡史,以致享有盛名。還有不勝枚舉的飲食著作,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到唐代韋巨源的《食譜》、鄭望的《膳夫錄》,宋代太子的食單《玉食批》、林洪的《山家清供》到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直到清朝李漁的《閑情偶寄》、袁枚的《隨園食單》、童岳薦的《調鼎集》,加上無數(shù)的《蟹譜》、《茶經(jīng)》、《酒譜》、《糖霜譜》等等,真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中國的飲食文化精深博大,含蘊無窮,可以引喻政治,體味人生,參悟玄理,闡明道術,助資博物,提供品評。飲食在如今的中國早已超越了果腹這個基本生存需要的層面,而進入了享受、品味的較高級水平,但要想成為一個美食家,則必須兼具四個方面的能力質素:第一,要有廣博的見識、兼收并蓄的襟懷、敏銳的味覺、四方的經(jīng)歷,雅俗精粗的食物,都親自品嘗過。第二,要讀書多而且雜,談吐幽默,落筆成趣,能把飲食的精妙特色寫出來。第三,要有曲折的經(jīng)歷,最好有過沉浮顯晦的人生歷程,吃過好的,也餓過肚子。第四,要超越功利,追求無欲之欲。最好是親朋好友之間,一邊品嘗美味,一邊談有趣的話題。如果是生意場上,一邊吃喝,一邊心里想的是怎么賺對方的錢;或者公款吃喝的官宴,心里想著如何讓領導喝好吃好,就算桌上擺的是龍肝鳳髓、燕窩魚翅,吃到嘴里也是沒味的。
山水情懷:天人合一的境界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闡述他撰寫《史記》的動機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實,早于司馬遷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哲人就已經(jīng)在思考天與人的關系了。從早期的敬天尊祖到嗣后的天人合一,中國人的天道宇宙觀念逐漸形成,與西方哲學將宇宙自然與人類對立、“征服自然”的觀念不同,中國哲學認為宇宙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和自然宇宙的關系是彼此依存、和諧相感的;人應當順乎自然天道,不能逆天而行?!吨芤住で浴の难浴分v:“‘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薄吨杏埂芬仓v“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的都是天道與人道相通。朱熹更認為:“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边@樣的天人觀念對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文學藝術產(chǎn)生了無窮的影響。山石草木、江河湖泊,在畫家、文人的筆下,都洋溢著郁勃的生機,流動著作家的情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道:“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正是主體與客體渾融交感,物我兩忘的境界。
正是因為有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山水草木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也就成了有生命、有性情的客體。到了詩人的筆下,人與自然山水竟可以成為知己,互相感應,渾融無間。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云: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前兩句極寫環(huán)境的清冷與詩人的孤獨寂寞,后兩句則寫詩人與敬亭山依依相視,脈脈含情。此處的敬亭山,已經(jīng)完全人格化,與詩人情意相通,在撫慰著詩人落寞孤高的心靈了。而在詞人辛棄疾的筆下,山更具有了高潔的品格、豪宕的氣概。試看他的《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云:
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shù)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
這里的靈山,被詞人賦予了高貴的血肉之軀,風流倜儻,像南遷的東晉世族謝家子弟,又如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雍容雅致。它的品格氣質,雄深雅健,讓詞人有面對“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歆慕向往之感。辛棄疾的另一首《賀新郎》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里的青山與詞人已是契闊相交的知己,完全打通了主客的分野,互相欣賞,彼此傾慕。
山的巍峨挺拔、傲岸聳峙象征著士的特立獨行,抗節(jié)不辱,士的內在精神操守借助山的外貌得以形象化,這也是千百年來“仁者樂山”的根源所在。
中國文化中的水則往往與溫潤、包容、謙退、善良的君子性格相聯(lián)系。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說“智者樂水”,講的都是水順應自然、與世無爭的陰柔屬性。它與山的陽剛氣質恰好成為互補的兩端。儒家所推崇的“仁”的品格正是山水精神的融合,像山一樣的堅持,像水一樣的親和。中國文人從山水之間汲取了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與無窮的創(chuàng)作靈感。試看蘇軾一封小札《與王慶元》云:
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幾席之下,云濤接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椭?多辭以不在,往來書疏如山,不復答也。
短短幾句,就將所居環(huán)境的壯闊、寄情自然山水的閑適、逃避官場煩冗的疏懶全部點染出來,令人向往。
園林清幽:士大夫的起居
如果說山水是中國人高潔情懷、仁善追求的象征,那么,園林則是中國貴族、文人士大夫生活理想的更直接的載體。中國園林體現(xiàn)的是濃縮的自然美,是人工與自然山水的巧妙結合,它可以是綿亙百里、數(shù)十里,依山傍湖、景象闊大的皇家園林,如漢武帝的上林苑、宋徽宗的艮岳、乾隆的避暑山莊、慈禧太后的頤和園;也可以是依傍山林、清幽靜穆的宮觀寺院,如杭州的靈隱寺、北京的潭柘寺、成都的文殊院;更多的則是匠心獨運、以小見大的私家園林,像蘇州的拙政園、怡園,北京的湛園、勺園,南京的瞻園等等。與西方造園理論的平直開闊、講究對稱不同,中國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強調的是曲折變化,層次幽深。即使是半畝園居,也不能一覽無余。追求的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與中國繪畫、戲曲的美學原理相通。園中通常由假山、池沼、草木花卉相映帶,而以亭、軒、廊、榭穿插點染,使人在奇石嘉卉、曲徑通幽的環(huán)境中領略詩意的生活。試想暮春三月,桃花初綻,春水微波,詩友良朋六七人,閑坐亭中,烹新茶,唱昆曲,“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真可以“銷盡鄙吝”了。
優(yōu)哉游哉:休閑與體育的結合
娛樂游戲,是人的本能需求。中國人早期的游戲消遣活動如圍棋、足球(蹴鞠)、投壺、打馬、酒令燈謎、藏鉤射覆等等,都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的特點,滲透著中國人的聰明智慧。
譬如圍棋,它應是世界上所有棋藝中最高級的品類。它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以王或將帥的生死存歿定勝負,每一子的地位行棋亦無高下區(qū)格之判,輸贏只看最終整體的結局。圍棋棋道中處處體現(xiàn)著古代兵家的形勢、權謀理論和老子弱能勝強的哲學思想。當然,也還有更適合大眾的象棋。
燈謎酒令則是借助于中國語言文字與傳統(tǒng)詩文詞曲所衍生的極富趣味的游戲活動,它需要參與者具有學識廣博、善于聯(lián)想、敏捷機趣、巧思妙悟的品格素質。燈謎酒令做得好,可以極大程度地活躍酒宴節(jié)會的氣氛。
蹴鞠、投壺、打馬,在今天都可以看作是體育活動,按照擬定的規(guī)則做游戲,達到和睦親族、娛樂朋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