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人生何處不相逢
回首林下相逢,更添世相迷離。
未知情萌緣起,但將真心遙寄。
細水長流是綿遠的溫柔,流景閑草是時光的靜好??雌降乃募敬稛熆澙@在四合暮野,將滿腹的心事托付給遠山黃土埋藏;在金沙金粉的寧靜里尋一份心安理得的恬靜,在欲蓋彌彰中盡情釋懷放逐。落魄江湖載酒行的人自然有著煙雨平生的魂,正如那全力而活的人定不會辜負所受的苦難,正如那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定會有人為救贖而來,正如他們的相見寂靜了萬籟……
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教育家。其父梁啟超則更是名高天下: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其門下弟子更有徐志摩、林覺民、蔡鍔、蔣百里、張君勱、徐福蘇等各界名流。在當時,梁啟超與林長民是多年的摯友,林、梁兩家亦均是赫赫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兩個家族更是世交。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第一次見面便是由梁啟超一手促成的,那一年,梁思成17歲,而林徽因才剛滿14歲。在某個與往常無異的日子里,梁啟超告訴兒子要悉心穿戴一番,他要攜梁思成到老朋友林長民家去拜訪,同時見見他的女兒林徽因。梁思成自然明白父親的用意,他雖尚年輕,并不急于成家,但終究父命難違,還是同梁啟超去往了景山附近的林家。
一路上梁思成都有些局促,在他想象中那位林家大小姐的打扮定同時下流行的那般:梳一條油光光的大辮子、穿著不算可身的綢緞衫褲,嘴里盡是三從四德的陳詞濫調,光是想想都能讓人不自在。終于到了林家,梁啟超父子二人被請進了林長民的書房,人言近鄉(xiāng)情怯,此刻的梁思成坐立不安,他不敢指望那林家大小姐會是怎樣的驚艷,只要不予人驚嚇,他便謝天謝地。
片晌,門開了,一個亭亭玉立卻稚氣未脫的小姑娘走了進來,兩條小辮子自在地垂在肩膀,眸子里盡是清亮的神采,她的五官更像是被精雕細琢過般,左頰有笑靨。就連她的穿著也是那般得體,淺色的半袖短衫罩在黑色及膝裙上,無論是氣質或是打扮同梁思成記憶中所有的大家閨秀都不一樣。那女孩的聲音更是怡人,沒有拘謹的做作更沒有盛氣凌人的壓迫。尤其是當她轉身告辭時,那身姿翩然飄逸猶如誤入人間的小仙子。
此間情景給了梁思成極大的沖擊與視覺享受,更是讓他印象深刻,歷久難忘。所有自以為的認知都在見過林徽因后頃刻崩塌,獨木不成林,可林徽因卻自成了一個世界,那時那刻的乍見之歡吸引著梁思成想要不停探看、不停企及。相同的文化氣息,加之相似的家庭氛圍,讓梁思成與林徽因可以毫無隔閡地溝通,漸漸熟稔了起來。就這樣,兩個少年開始了日益頻繁的往來。
梁思成在學生時代尤為愛好音樂,在清華樂隊擔任指揮時,梁思成曾邀請林徽因來觀看他所在樂隊的演出。當看到穿著樂隊制服“全身披掛”、在舞臺上全情投入地揮舞著指揮棒的梁思成時,林徽因立即被他那浮夸的身段、生硬的擺頭和竭盡全力地周身舞動逗得樂不可支,甚至幾度輕笑出聲來。雖然自知已引得沉浸在音樂中的旁人側目,可林徽因卻依舊笑靨如花不愿收斂,任面頰泛起紅潤漣漪。
在林徽因的印象中梁思成是位溫潤少年,他謙卑、沉穩(wěn)而略帶偏執(zhí),再看如今這般荒唐的、滑稽的反差怎能不教她驚詫。自那時那刻林徽因方知喜悅原來可以這般簡單,或許這世上最絕頂的聰明便是學會膚淺地活著,亦如開心便放肆地笑。學會順從自己的內心哪怕不與世同又何嘗不是豁達,對梁思成她也有了新的認識,在他將那不羈的一面和盤托出、露骨展現時,林徽因意識到他們原本都一樣,都渴望沖破束縛的牢籠,都渴望一次歇斯底里地釋放。
梁思成最吸引林徽因的一點便是他開闊的眼界還有不受時代背景所拘囿的做派。在當下中國,封建士大夫對于文化的認知往往是迂腐而狹隘的,在他們的觀念中,只認定詩、文、字、畫為高等的藝術文化。而雕刻、木作、陶瓷、建筑、銅鐵冶鑄等由民間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技藝通通被他們歸為了“匠作之事”,便被視為毫無美感、藝術可言。
但對接受過“中西文化薈萃一堂”式教育的梁思成來講,無論是廟堂之高、江湖之遠或是民間草野,處處都可是藝術的殿堂。梁思成有一雙靈巧的手,他自小便偏愛繪畫、雕刻、木工一類的“匠作之事”,所以在與林徽因相處的時候,時常會為她畫上幾張素描,或是用大小適宜的木料為林徽因雕上些小擺件,引得她一陣歡心驚喜。往日時光里的褶皺,漸漸被笑聲熨平。青梅竹馬、言笑晏晏,細水長流的溫柔更無波瀾。
直到1920年,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被政府派往歐洲訪問考察,這一次他決定帶上長女林徽因?!拔掖舜芜h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繁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在得知父親會攜她同行時,林徽因又驚又喜。她對父親始終有崇敬與欽羨,羨慕他的報國之志、崇拜他的廣博見識,她始終憧憬著能成為同其父一樣志向高遠、胸懷天下的人。不久前,在北京《晨報》上,林徽因曾看過一篇出自父親之手的文章,他大膽披露了巴黎和會內情,并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愿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钡歉咭缓?,父親的家國情懷濃烈,赤子之心拳拳,如洪鐘之聲震動著國民,也直擊了林徽因的心底,父親成為了她的榜樣、她的英雄。
就在文章發(fā)表的第三日,五四運動爆發(fā),林長民也因此受到當政者遷怒,好在當時總統徐世昌惜才,出了一筆錢讓林長民赴歐避難,并美其名曰出洋考察。世事洞明的林徽因自然深諳其中一切,所以這次能同父親訪歐,她下定了決心不但要學習父親的處世為人,更要做好父親的得力助手。
林家父女間總是相互成全,林長民曾向友人感嘆:“做一個有天分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绷珠L民也的確如此,他愿意帶著林徽因四處游歷增加閱歷、增長見識、增進學問。他高瞻遠矚為林徽因的未來鋪就坦途,也自此成就了一位璀璨耀眼的新新女性。
1920年夏,萬噸客輪行駛在無垠海面,猶如漫天里的一粒微塵般飄忽,滿心滿眼都是讓人心疼的孤獨。林徽因站在甲板舉目四望,這天地何其廣闊,若無此刻放眼,竟會永不自知生而為人的卑微。數不清究竟歷經了幾多星辰白晝的更迭,他們卻還是在那兩片湛藍間飄忽,時間久得連同行的人們都已厭倦了抱怨那似乎永遠靠不了的岸……
從踏上客輪的那一刻,林徽因便開始做著告別。告別那座騙走她童年的老宅,告別永遠滿面愁容的母親,告別后院緊緊封鎖著的寂寞……殊不知這場與過去的不歡而散她期待了多久,所以離開的姿態(tài)才會那般決絕而灑脫。一幕幕往事就這樣在腦海中閃回,林徽因發(fā)覺這其中竟也有她不舍揮別的回味。在難得歡笑的彼年光景里,梁思成所留給她的竟都是快樂。此時的林徽因對他雖談不上愛慕,卻有著淡淡的好感與喜歡。若問及此行有什么是她所不舍,總能溫情陪伴的梁思成應算是一個吧。
但行好事,就此放逐,若言青春本是一場揮霍,何不暢快淋漓活得磊落。熙熙攘攘的人群堆砌出了萬丈紅塵,天地雅量,容各色情懷滋長長盛不衰,讓光陰潤澤捧出一闋興旺。林徽因的傳奇才剛剛開始,遁入波瀾,是為了激起更高的海浪。
時光的深味,經得起一寸一寸地玩味;紛呈世相,不曾屈從于萬千想象??傆姓l會是誰的一味藥,將那纏綿的傷口醫(yī)愈卻又讓疤痕永落;總有誰欠下誰的一片情,以為此生不換卻是情深不壽;總有誰等待誰的一顆心,在青天碧海的真愛里修行。世味深刻,她終將長路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