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北宋大神晏殊傳 作者:鄒曉春 著


前言

晏殊生于淳化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公歷已進入992年),十五歲時舉神童踏入仕途,五十三歲時登頂拜相,病逝于至和二年(1055)。他五十年的宦海沉浮,幾乎貫穿時間跨度六十七年的宋真宗、宋仁宗兩朝。他是執(zhí)掌中樞的政治家,是獨當一面的地方主官,也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他平和低調(diào),有時候卻耿介直率,一馬當先;嚴謹周慎,也偶見魯莽行事;堅持操守,但更多時候明哲保身;知人善任,也因此自食苦果。有人說他日日宴飲,也有人說他自奉若寒士。他是矛盾和復(fù)雜的存在。從他的圓融境界中,你能看到儒釋道的博弈、靈與肉的沖突、堅持與妥協(xié)的搖擺,甚至能看到他面對君恩不測、寵辱不定的惶惑。

他的一生不是平淡無奇,而是跌宕起伏。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國朝除用執(zhí)政,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進拜,俗呼為四入頭”。晏殊少年得志,這四個職務(wù),他擔任過其中三個,只是不曾主政開封府。在宰執(zhí)的崗位中,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樞密使,慶歷三年(1043)才位極人臣,擔任宰相。但他的宦海生涯并非一帆風順,曾三次被貶謫,尤其在人生的暮年,過府沖州,不得其所。

第一次被貶,是為自己的青春沖動買單。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被罷樞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外放應(yīng)天府。當時,晏殊隨宋仁宗視察玉清昭應(yīng)宮,可他的隨從慢吞吞地送手板過來。晏殊怒不可遏,接過手板一揮手,當即敲掉了隨從幾顆牙齒。為此,監(jiān)察御史曹修古劾奏,說他身為執(zhí)政,竟然動手打人,有失體統(tǒng)。其實,此事只是被貶的誘因,真正的原因一年多前已然種下?;侍髣⒍鸢芜逝f張耆為樞密使,結(jié)果,晏殊一馬當先跳出來反對,惹得劉娥窩了一肚子火。

晏殊的第二次被貶,純屬無妄之災(zāi)。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劉娥駕崩,宋仁宗很快獲知自己的身世之謎,龍顏震怒。晏殊與呂夷簡、張耆等其他六名宰執(zhí)同時去職,以禮部尚書身份,出知亳州。一年前,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晏殊受命撰寫墓銘,不敢挑明真相。結(jié)果,此事招致仁宗惱恨。當然,即使沒有墓銘事件,晏殊也難逃一劫,因為與墓銘事件無關(guān)的宰執(zhí)同樣遭遇解職。這是皇帝對太后劉娥殘余勢力的清洗。

最讓晏殊痛徹肺腑的,是他的第三次被貶。慶歷四年(1044)九月,晏殊被諫官孫甫、蔡襄彈劾,從宰相高位上墜落,以工部尚書官銜出知潁州。

此事因歐陽修而起。起初,晏殊拔擢歐陽修為諫官,可歐陽修個性剛直,論事切直,四處樹敵,讓晏殊倍感壓力。于是,讓歐陽修轉(zhuǎn)任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孫甫、蔡襄當即將矛頭直指晏殊。盡管劾奏的理由很牽強,但值此“諫官日橫”之際,宋仁宗只好忍痛割愛,將晏殊外放。

歐陽修、孫甫、蔡襄均是晏殊天圣八年(1030)知貢舉時的門生?,F(xiàn)在,他被自己的門生拉下相位,外放州府。這該讓他多么地肝腸寸斷!此番一去,便是十年,賠上了他晚年的所有時光。

公允地說,在宋仁宗朝的二十三個宰相中,晏殊的功業(yè)不如呂夷簡、王曾、韓琦、富弼、文彥博;但論吟詩填詞,卻獨占鰲頭。換言之,在宰相中,他的詩詞最好;在詞人中,他的名位最高。

此外,以知人善任而言,晏殊堪稱北宋第一人。北宋著名史學家、官至翰林學士的范鎮(zhèn)曾評價晏殊“平生欲報國,所得是知人”。范仲淹、歐陽修、宋庠、宋祁、韓琦、韓維、韓繹、梅堯臣、文彥博、孔道輔、蔡襄、王琪、王洙、蔣堂、邵亢、邵必、黃庶、張先、張洞、傅堯俞等人均曾受益于晏殊的拔擢、舉薦。

晏殊的知人之明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且不說他怎樣將富弼、楊察選為自己的乘龍快婿,也不談他如何舉薦范仲淹、王洙于微時,單單以他對王安石的判斷,即讓人嘆服。

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以第四名進士及第,按照慣例,前往拜謝時任樞密使的晏殊。幾天后,晏殊宴請王安石,告訴他:以后,你的名望、職位會超過我。不過,我有兩句話送給你: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當時,王安石很不理解,認為晏殊官居宰執(zhí),竟然教他容于流俗,感嘆說:“何其卑也!”

元豐年間,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反思得失,想起了晏殊當年的勸誡,很佩服晏殊的見識,不無遺憾地對弟弟王安禮說:“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p>

這么一個少年得志的神童、一個身居高位的宰相、一個知人善任的伯樂、一個風流閑雅的詞客,當然擁有一個精彩紛呈的人生。他的人生,是從草根到“北宋大神”的華麗逆襲!

我筆下的晏殊,首先是一個沉穩(wěn)持重、薦賢舉能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個富貴閑雅的詞人、一個珍惜家庭樂趣的凡人。

在寫作風格上,我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試圖讓一個形象立體的晏殊走進普通讀者心里。在史料使用上,我力求嚴謹,于存疑之說不妄下結(jié)論。譬如,很多史料稱,晏殊曾推薦孔道輔,但具體什么時候什么場合推薦,語焉不詳,令人一頭霧水。晏殊自寶元元年(1038)十二月自御史中丞遷任三司使,而孔道輔以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知兗州的身份接任。我推測,這很可能系晏殊推薦所致。蘇頌在謚議《司空侍中臨淄公晏殊謚元獻》中有“孔給事嘗代為御史”之說,當指此事??上В酥?,別無旁證。又如,晏氏宗廟有聯(lián)云“門前桃李重歐蘇”,這個“蘇”到底指蘇舜欽還是蘇頌,抑或其他人?因沒有找到確切的史料佐證,難以考據(jù),暫存懸疑。再如,有資料稱,今本《世說新語》系晏殊整理,因晏氏本今世不存,此說只是分析推測的結(jié)論,我不敢貿(mào)然寫入書稿。

盡量避免錯誤是每一個作者的不懈追求,我也不例外。即使書稿行將付梓,我仍在篩查書稿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并及時糾正。譬如,最初寫宋真宗五月十五日召試晏殊的細節(jié),我依據(jù)的史料是歐陽修《晏公神道碑銘》“時方親閱天下貢士,會廷中者千余人”和《宋史·晏殊傳》“帝召殊與進士千余人并試廷中”,說當時晏殊和成百上千貢士一起在大殿參試??勺罱殚啞端蔚强朴浛肌?,發(fā)現(xiàn)此說可疑。景德二年(1005)的進士殿試及諸科殿試于三月初六、初七基本結(jié)束。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又以每天一場的頻次,連續(xù)五天舉行殿試,對象主要是上年抗擊契丹入侵的河北戰(zhàn)區(qū)的貢士、諸科人,“廣示甄采,無所遺棄”,榜上題名者兩千多人。問題是,其他四場殿試每場至少幾百人參加,尤其五月十七日近千人,但晏殊參加的五月十五日神童科殿試,只有他和姜蓋。難道歐陽修寫錯了?歐陽修行文向來慎密,又是晏殊的門生,怎么可能呢?我不得不再次查閱《宋會要輯稿·選舉》,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宋真宗于五月十五日賜晏殊進士出身后,又于五月十七日殿試其他貢士時,召晏殊再次面試詩、賦、論,并“擢為秘書省正字、賜袍笏,令讀書于秘閣,就直館陳彭年習諸科”。也就是說,歐陽修筆下的“會廷中者千余人”指五月十七日,而不是五月十五日。為此,我調(diào)整了這一節(jié)的表述及注釋。

凡此種種,既是寫作中的艱辛,也是難得的樂趣。

鄒曉春

2019年3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