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夏秋冬,四季而已。如果簡單地這樣看,也就沒有了春的溫馨、夏的狂熱、秋的收獲和冬的冷峻。我說的是一種感覺,是那文人纖細敏感的神經(jīng),不斷跳動的結(jié)果。
正因為文人賦予了春夏秋冬、風雨落花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才使得詩作具有了把玩的價值,像文物一樣,具有超乎自身價值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文化的價值。
這首著名的唐詩就是用人們最為熟悉的春、鳥、夜、風雨、花,編織了一幅冷暖畫卷,讓溫馨和寂寥同時躍然紙上,讓讀者各取所需,增加了詩作的創(chuàng)意空間。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是什么人能有這樣的生活和心態(tài)?閑人?仙人?總歸是有閑心體悟春花雪月的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雖然孟浩然是隱居之人,想來也應衣食無憂,不然怎會這樣超脫,睡覺睡到自然醒,不用考慮生計問題呢!不過,開車有開寶馬的,也有開夏利的,衣食的無憂并不代表富貴,富貴的忙著腐朽,沒有咬文嚼字的功夫。
除了物質(zhì)的無憂,我想,要有前兩句詩的心態(tài),可能還得說到修養(yǎng)。該放下的要放下,失眠往往是因為有不該背負的負擔。欲念多而得不到實現(xiàn),往往就淪落到下兩句詩的下場。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夜很冷,夾雜著風雨,和前兩句形成鮮明的對比。相比白天,夜是讓人恐懼的,因為沒有光明。人生要是沒有了光明,剩下的應該只有寂寥。加之風雨這外在的不利雪上加霜,那可憐的花呀,等不到結(jié)果,就無奈地落了下來。多慘!
人生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積極的,每天都是前兩句詩的感覺,欣賞生活的美好。另一種是消極的,每天都是后兩句詩的寂寥,感慨生活的無奈。
不知道為什么,讀這首詩我就會想起三顧茅廬時的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那時的諸葛亮正應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境界,無欲則剛??上У胶髞恚v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卻因夜來風雨,不得不發(fā)出花落知多少的感嘆。
我不得不提的是,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書名用了詩的最后一句。那時這幾個字給我的感知就是無奈的悲傷。從三毛的作品中我讀到愛情的甜蜜浪漫,也嘗到失去愛人的心酸苦澀,但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我的愛情觀,我從此知道真有這樣的人,真有這樣的愛情,值得一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