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這首詩,能夠入選《千家詩》,而且流傳至今,一定是有其原因的!我這樣說,其一,作者無名;其二,詩無華彩。為什么會流傳下來?無他,意境高遠,給人以心靈的退路。
之所以說意境高遠,源于自然。每個人不都是這樣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想說的事都不用說了,想做的事都在努力??赡苋伺c人不同的是,有些人有些事實現(xiàn)了,有些人有些事還在努力。一切都歸于自然,其中自有成敗的緣由!
之所以說給人以心靈的退路,實際上就是在大千世界紛繁的誘惑中,如果走到“此路不通”時,別撞墻,踏步走調整節(jié)奏,等待峰回路轉,抑或退后尋求新的道路。中國文化中有“不成功便成仁”的理念,那是用在特有的環(huán)境,陽剛的一面,在某種需要的環(huán)境下,需要這樣的理念支持。但中國文化中偏偏也有陰陽之說、黃老之術,往往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同樣彰顯著熠熠發(fā)光的智慧理念。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會做事,做好事。遇事別和自己過不去,也許路真的走錯了。
有人說,現(xiàn)在的社會是非常物質的社會,似乎從前不是這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想來司馬遷那個時代之前就已經(jīng)是很物質了。同樣,從《史記》記錄的漢高祖劉邦到現(xiàn)在《百家講壇》剛講完的《大風歌》,歷代不知道有多少人總結過劉邦成功的經(jīng)驗,多少人樂此不疲地學習、借鑒,想成為像劉邦一樣的人,但回首千年,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追求物質的時候,總是需要精神的支持。所謂積極的東西是在獲得成功時,鑲嵌在成果上的花環(huán),但也會成為失敗者的墓志銘。所謂消極的東西是失敗者的醒腦劑,同時也是成功者的救心丸。高歌猛進的時候,讀這首詩,清涼;停滯不前的時候,讀這首詩,釋然。
詩中沒有世俗的牽絆,松下、高眠,你可以把它看成人生奮斗中的一次小憩,也可以當作更高境界的一種追求。是的,如果可以,何樂而不為呢?人生如夢,倏然而逝,顧盼的一瞬間,可能已經(jīng)是千年。流光溢彩之后,時間會沖淡一切,現(xiàn)時的困惑,可能是過往后的笑談。
當我讀完這首詩,深感在如此意境下,說什么都是蒼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