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進軍珠穆朗瑪

挑戰(zhàn)極限: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 作者:


一、進軍珠穆朗瑪

·賀龍叼著那只不離嘴的大煙斗,向登山隊長史占春問道:“人家不來了,我們單獨登,行不行?”

·他們在人跡罕見的珠穆朗瑪峰下,樹起高大的旗桿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他們搬走石堆,在峽谷里搭起一座座毛氈帳篷。

·隊員們充滿自豪地說:“害怕困難,我們就不當登山隊員,畏懼艱險,我們就不進珠穆朗瑪!”

中國勇士拉開登峰帷幕

1959年,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凜冽地在大地上吹著,而在北京的一間平房里卻格外溫暖。賀龍叼著那只不離嘴的大煙斗,向登山隊長史占春問道:“人家不來了,我們單獨登,行不行?”

“能行!”30歲出頭的史占春,血氣方剛,心里想著一定要爭這口氣。

那么,要爭這一口氣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呢?

原來,早在1958年,蘇聯100名功勛運動員聯名寫信給中蘇雙方最高領導人,要求兩國聯合組隊,于1959年向珠峰發(fā)起挑戰(zhàn),并與當時中國主管體育的賀龍副總理和國家體委副主任黃中達成協(xié)議。

與此同時,中國也組織了登山集訓隊,首先在香山開始了訓練。

1958年8月,中國登山隊赴蘇訓練。9月7日,中蘇各17名隊員登上了蘇聯列寧峰,這個山峰高為7134米。

1958年底,中蘇協(xié)議付諸實施,雙方聯合組成偵察組,對珠峰進行了偵察,偵察高度最高達6500米。

當時協(xié)議規(guī)定,蘇方負責提供器材裝備,中方則調集大量人力,負責修通從日喀則到珠峰腳下絨布寺的300公里公路。

然而,1959年3月18日夜,西藏自治區(qū)發(fā)生叛亂。中方只得向蘇聯提出,把登山活動推遲到1960年進行。

1959年底,西藏叛亂平息后,中方主動向蘇聯發(fā)出邀請函,請?zhí)K聯派人前來商討1960年共同登山事宜。

不久,蘇聯派了兩人來到中國,并去蘭州視察了準備事宜。但在他們稱贊了中國的準備工作后,終于透露出:

由于兩國關系的惡化,已無意再與中國合作登山了。

如果一切按照原定計劃發(fā)展下去,世界登山史的書寫也許將會出現另一種格局。

但是,現在蘇聯方面撕毀協(xié)議,而且把已經拉到蘭州的器材全部撤回,人家不干了!這項登山活動也像當時中蘇合作的許許多多其他項目一樣被終止。

于是,便有了上面賀龍與史占春對話的那一幕。并且,沒過多久,他們便把報告打到了劉少奇主席那里。

劉少奇主席看到登山隊有如此的決心,便批準他們組織力量,購買器材,準備攀登珠穆朗瑪峰。

很快,史占春就拿到了劉少奇主席批復下來的70萬美金。于是,他便帶著翻譯周正乘飛機,火速飛往瑞士采購登山相關器材。同時,全國各地支援的各種物資也在向登山隊匯集。

1960年,向珠峰艱苦卓絕的大進軍帷幕,被這些憋足了一口氣的中國勇士們拉開了!

但是,由于珠穆朗瑪峰舉世無雙的高度,極端險惡的地形,變幻莫測的氣候,使它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一直與世隔絕。

在世界許多國家,人們把珠穆朗瑪峰稱作“第三極”,與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并稱。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4.43米,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位于東經86.9度,北緯27.9度。

珠穆朗瑪峰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王國境內,藏語稱“珠穆朗瑪”,意思是“神女第三”。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huán)境異常復雜。

據后來科考人員測定,珠穆朗瑪峰北坡雪線高度為5800米至6200米,南坡雪線高度為5500米至6100米。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這三大陡壁是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主要是印度洋季風帶的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里的范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嶂。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為8585米,這座山峰是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這便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涌的波瀾壯闊的冰雪峰巒。

其實,地球的兩極早已被人們看作是神秘而危險的地帶,在19世紀初期,南北兩極的冰雪極地上就已經出現了人類探險的足跡。

而作為“第三極”的珠穆朗瑪峰,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世界科學技術已經進入了相當發(fā)達的時代,人類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后,仍然只能躑躅在它風雪迷茫的坡嶺之間,無法登上那世界之巔,去探測它的神秘與瑰麗。

因此,這便使珠穆朗瑪峰成為地球上最后一個無法接近的充滿神秘和恐怖色彩的“空白地帶”。

然而,早就有人曾試圖登上珠穆朗瑪最高峰,只是道路艱險異常,人類要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卻顯得那么微弱。

在距今300多年以前,勇敢勤勞的中華民族就開始了對珠穆朗瑪峰的勘測活動。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派出專使前往珠穆朗瑪,使者們在藏族人民的協(xié)助下進入了珠穆朗瑪山區(qū)。

他們采用經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對它的位置和高度進行初步的測量,第一次用“朱母郎馬阿林”的名字將它載入1717年制作完畢的《皇輿全覽圖》。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他們的活動也僅僅到此為止。

141年以后,由英國官員控制的印度測量局,也“發(fā)現”了珠穆朗瑪峰的存在,并自鳴得意地用該局前局長的姓氏“埃非勒士”來“命名”珠穆朗瑪峰。從這以后,具有較長登山探險歷史的英國人,便開始把珠穆朗瑪峰列為自己進攻的目標。

1921年,一個所謂的“埃非勒士委員會”在英國宣告成立。曾經率領英國侵略軍野蠻侵入西藏的英國將軍弗朗西斯·揚赫斯班擔任這個委員會的頭目。

在這個委員會的發(fā)動和組織下,一支又一支英國登山隊越過喜馬拉雅山口,進入我國西藏地方境內,企圖沿珠穆朗瑪北坡攀登頂峰。結果,正如大英百科全書所記載的,英國登山隊在1921年到l938年的18年中,連續(xù)攀登了7次,失敗了7次,珠穆朗瑪北面漫長的冰雪坡巖成了他們慘遭失敗的道路。

曾在英國登山探險界赫赫有名的兩名經驗豐富的英國登山探險家馬洛里和歐文,在1924年的一次攀登活動中,雖然比起他們的同行們到達了更高的高度——拔海8500米左右的地方,但他們也從此消失在風雪中,再也沒有回來。

馬洛里和歐文這兩名“王牌探險家”在珠穆朗瑪北坡的不幸殉難,給英國登山探險界帶來了極大的慌亂。揚赫斯班以十分頹喪的心情寫道:

大概將永遠沒有比歐文和馬洛里更優(yōu)秀的登山家來進攻埃非勒士峰了。

盡管以后還有一批批不甘心失敗的英國人繼續(xù)進行過多次攀登的嘗試,但除了一次比一次受到更沉重的損失以外,沒有取得任何新的進展。

在吃過種種苦頭以后,許多英國登山探險家終于不得不悲哀地宣告,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越過”的山峰,在他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把珠穆朗瑪峰稱作“不可征服的山峰”,認為珠穆朗瑪北坡是“不可攀援的路線”、“充滿死亡的路線”。

1950年6月3日,法國運動員埃爾佐路和拉申乃爾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踏破萬年積雪,登上世界第十高峰,即尼泊爾境內的安納普爾那峰,這個山峰高為8091米。

之后,據外電報道,直到1953年,一個英國籍的新西蘭人在珠穆朗瑪南麓山地牧人向導的幫助下,從比較容易攀登的珠穆朗瑪南坡爬上了頂峰。

這使得人們再一次掀起了沖擊高峰的熱潮,攀登高峰的“黃金時代”到來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