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論英雄
早上,一打開報紙,就被一個標題吸引住了:青年女工王娟娟4天半做了25天的活。這就是說一個人能頂5個半人??!好一個女英雄!
想到“英雄”,卻不免有一些拉雜的浮想,或者說,有一點“不平”。
英雄,按《辭?!返慕忉專骸爸^人才之超邁等倫者也?!彼砸杏ⅰ靶邸?,大概是認定了只有男子才能“超邁等倫”吧。向來,男人被認為是“天生”比女人“高一頭”的。威勢盛叫作“雄雄”(《楚辭》:“雄雄赫赫”),奮發(fā)有為叫作“雄飛”,威風叫作“雄風”。這些,都是由來已久,相沿成習,不以為怪的了。
至于女人,最多也只能起個名字叫亞雄、賽男。亞者,次也,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副牌貨”。賽男,似乎還有比一比的志氣,其實,那意思大抵是說,和男孩子“差不多”,并不打算真正要賽過男人的。
據(jù)說,女的天生就比男的笨一些。“郎才女貌”,才,也是男人的專利品。女人,只能用自己的貌,“為悅己者容”,討討“外子”的歡喜。而且,這笨一些,便是“女德”所在,“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了才,便容易“不守婦道”,不好管教了。
當然,這些都是陳年舊賬了。不過溫故可以知新,有時候,翻翻老賬本也有好處。
就在那樣的條件下,婦女不是也并沒有完全甘心“雌伏”嗎?不管怎樣,人們還是把“女”字和“英雄”兩個字聯(lián)在一起,熱情地稱頌花木蘭、穆桂英、荀灌娘、梁紅玉……。只不過,在舊社會,真正能夠掙脫那一套封建制度、禮教和鍋灶的束縛,展翅高飛的人并不很多。而到了我們這個婦女得到解放的時代,她們的聰明才智,才像春天的孔雀開屏一樣,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下子在祖國的大地上,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個穆桂英,不,勝過穆桂英千萬倍的女英雄。
“一般說,女的條件總比男的差一些,文化低,技術差,頭腦笨,作用總歸要小一點?!边@是一部分人“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的說法。文化低,技術差,是不是一部分女同志的“實際情況”呢?是的。然而,這是從舊社會因襲下來的擔子,和“頭腦笨”根本不相干。“人非生而知之者”,文化、技術,都是學來的。過去,沒有機會學文化,沒有機會學技術,甚至于連機器也沒有見過,不懂,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對于原子能——應該說明一下,這是由一個女人,居里夫人首先發(fā)現(xiàn)的——我們許多沒有接觸過的男同胞,不也同樣是一竅不通嗎?讓女同志去接觸她們所沒有接觸過的,去學習她們所不懂的,去研究在生產(chǎn)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她們就會做出不比男同志差的成績來。王娟娟不就是一個初上車床不久的女青年嗎?
只鉆字眼是并沒有什么意義的。我也不想建議把“英雄”改成“英雌”或者別的中性名詞。問題在于要讓更多的人從“女不如男”的思想里解放出來?!坝⑿邸币埠?,“英雌”也好,一齊展翅高飛吧。
《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并肩前進的男女英雄,前進得愈快,也就使人愈難辨“雌雄”。
(《解放日報》,195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