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光學領路人——記中國激光全息技術應用開拓者徐大雄教授 楊曉玲
徐大雄(1928-),出生于山東青島,教授,中國激光全息技術應用開拓者。195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曾任長春電信學校教師,北京郵電學院教授。1956年榮獲“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稱號,1996年當選為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科學院院士。
曾經(jīng)有外國人認為中國激光全息技術應用不發(fā)達,但因為有了徐大雄,再也沒有人敢小看中國的激光全息技術。他被國際全息界稱為“中國發(fā)展激光模壓全息應用的開拓者”。這以后,他又將這一技術輸出到國外,幫助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建立了中亞細亞第一條防偽產(chǎn)品流水線。1996年,根據(jù)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國家科學院的規(guī)章,選舉徐大雄為吉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就是這位徐大雄教授。1928年,徐大雄出生在青島,幼年時的生活對他來說真是一種痛苦的回憶。從小就被日本侵略軍追著,從青島逃到上海,又從上海逃到蘇州,再到洛陽、城固、蘭州……光中學就上了6個。他是一個聰慧的好學生,但有一樣功課他始終都學不好,那就是日語。當時日語是學校強制性的必修課,可他從感情上不能接受這種奴化教育。
1951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走上郵電教育崗位一干就是50年。這期間,因為出色的工作他多次被評為市級、省部級直至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科技工作者。近20多年來,他從事激光信息技術研究,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個、發(fā)表論文80多篇、獲10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還為國家培養(yǎng)了7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在徐大雄教授儒雅、文弱的外表下,有一顆對國家、對事業(yè)鍥而不舍的追求之心。他教學生不光教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把他們推到科研第一線,在實踐中學習;他搞科研,不滿足于項目出成果報獎,而是堅持往下走,把成果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1986年在他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終于在青島開創(chuàng)了國內(nèi)第一家激光全息防偽企業(yè),以后又在北京建起了三友激光圖像公司。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全國已發(fā)展起數(shù)十家正規(guī)的激光防偽企業(yè),國內(nèi)有上千種商品和多種證件采用了全息防偽技術,1992年產(chǎn)值就超過了億元。然而他在無私提供技術和推動創(chuàng)辦企業(yè)后,并沒有要求占有股份,至今他親身開拓發(fā)展起來的行業(yè)已經(jīng)紅紅火火,而他沒有一分錢的股份,心安理得地過著大學教授的清苦生活。
教學生涯 誨人不倦
1951年,徐大雄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國家解放了,又迎來了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建設,他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振奮和激情勃發(fā)。他被分配到長春郵電學校當教員,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教育,朱德總司令親自為畢業(yè)生做報告說,解放了,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你們要一個人頂兩個人用。50年過去了,徐大雄還記著這句話,也還歷歷在目地記著當時的情景。在那個時代,國家的需要就是個人的選擇,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針對青年學生的特點,他在教學法上下了很多工夫,為了使講課生動易懂,他和同事們自己動手制作了大量教具,課講得非常成功。為了表彰他杰出的工作,1955年他被評為長春市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勞動模范,他深深地熱愛上了教師工作,也更加堅定了他終身從事教育工作的信念。
1956年,他調(diào)到剛剛創(chuàng)建的北京郵電學院任教,這時教學對象發(fā)生了變化。郵電學院是國家第一所高等郵電院校,它培養(yǎng)的人才將是國家郵電事業(yè)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徐大雄感到了肩負的重任,更加努力了。他仔細揣摩學生的不同特點,備一堂課要用20多個小時,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句話都是精心準備的。他向葉培大教授學習,每堂課前都要進行演練,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他講的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徐大雄教授的學生也發(fā)生著變化,1978年他開始招收研究生,先是碩士,進而是博士。他要求自己的學生,不光要學書本上的知識,更要追蹤科學技術的前沿。他認為到了研究生層次,跟著老師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改革開放以來,徐大雄教授把目光投向世界,他敏銳地追蹤著最先進的東西,也把他的學生推到科研第一線。他參加了幾十次國際科技會議,并盡可能地把自己的學生也帶去參加國際會議。為此他要求學生一定要強化外語訓練,過好語言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了解最新的知識和科技發(fā)展。徐大雄說,當新知識落實到文字再翻譯過來時,就不是最新的了。他要求青年學生做的,自己已經(jīng)率先做到了。不只是外語,就是計算機這個年輕人的“專利”技術,他也在鍥而不舍地攻克。為了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他從很早就開始下工夫了,有時也向自己的學生請教,和研究生互教互學。從1970年的鍺管計算機到80年代的PC機一直到現(xiàn)在,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改善,他的技能也在日臻純熟,這些為他以后的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
徐大雄教授多年來從事激光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信息光學在學科建設與發(fā)展以及招生等一系列方面都有很多困難和更多的艱辛。但徐大雄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校學科面不能太窄,貌似文弱的他,以淵博的學識、深遠的眼界,更以他鍥而不舍的工作成為北郵信息光學學科的領路人。從學科發(fā)展方向到課程設置、人員梯隊的組成都是他一一規(guī)劃。申請博士點,這是學科建設和發(fā)展方向的大事,徐大雄教授為此費了很多心思,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前北郵在物理學科方面只有“光學”碩士點,為了擴大招生專業(yè),徐大雄提出了擴大申請“光學工程”碩士點,打好基礎后進一步申請博士點的建議,并參加了研究方向的設計。到了2000年,“物理電子學”博士點、碩士點和“光學工程”碩士點同時獲得了批準設立,進行招生。學科面拓寬了,教師隊伍壯大了,招生規(guī)模擴大了,科研經(jīng)費增加了,對學科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F(xiàn)在博士點有5個以上的研究方向,碩士點有10個以上的研究方向。他對年輕教師是既嚴格要求又放手使用,把年輕人往上推。在這里年輕教師感到的既有充分的信任,又有巨大的責任和壓力。正是在這種信任和壓力下,成長起一批優(yōu)秀的年輕教師。他們各有各的專業(yè)特色和閃光點,他們用堅實的臂膀撐起了北郵光信息處理和光通信的一片天,使這個小學科如今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和絢爛多彩,它就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根基堅實,枝葉繁茂。
同時徐大雄教授用自己申請的科研項目和經(jīng)費帶起身邊的年輕教師和研究生,他制訂發(fā)展計劃,然后和大家一起動手做實驗,出了問題共同研究。多年來,培養(yǎng)和鍛煉了一大批青年教師。
科研不息 累累碩果
因為時代的特殊性,徐大雄教授的科研工作是從50歲以后才開始起步的。但由于早年良好的學術基礎和他幾十年孜孜以求的敬業(yè)奉獻精神,當改革開放的環(huán)境條件到來時,他終于厚積薄發(fā),并且一發(fā)而不可收,越干越大,還將他的技術推向了國外。
1981年,他主持的“散斑離焦法實現(xiàn)光學圖象邊緣增強”項目獲北京市學術成果獎,以此為契機,他在80年代完成的“DC反射全息圖及其干版”和“DP實時全息介質(zhì)”項目,相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1999年,他參加的國家“863”項目“在G·652光纖上支持等于大于10GB/s信號傳輸?shù)纳⒄{(diào)節(jié)技術”獲得信息產(chǎn)業(yè)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目前在光纖傳輸中,由于有了光纖放大器,降低傳輸損耗問題已得到很好解決,進一步降低色散問題成了國際上研究的重點。本項目在研究和分析比較了6種色散補償技術的優(yōu)缺點基礎上,選定了光纖光柵色散補償技術方案,進行了傳輸速率為10G每秒比特率、傳輸距離為100公里的試驗,研制成了實用的色散補償器。
徐大雄教授作為教育工作者,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科技人才,不光是他的學生,還有身邊的年輕教師,他帶動和發(fā)展的是一個學科。但他并沒有滿足于此,多年來在發(fā)展我國光信息處理科學方面做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工作。他研制成功多種高衍射效率高分辨率全息新記錄介質(zhì)及可用于光纖傳感的窄帶濾波、多重耦合等新型器件;他提出的激光散斑離焦法新技術的原理,有效地應用于大面積圖像邊緣增強;他提出了多種二維和多重光學變換技術,發(fā)展了載波條紋全息技術;他還提出了多種完全混洗互聯(lián)網(wǎng)絡……
徐大雄教授已經(jīng)功成名就了,他是激光信息技術方面的著名專家。因為他杰出的科學研究,他十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更因為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和無私奉獻,他個人以及他領導的集體也多次被評為省市、教育部和全國勞動模范、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先進單位。但他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下,他憑著對國家和社會的強烈責任感,順應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將高科技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生產(chǎn)力。
科技向生產(chǎn)力轉(zhuǎn)化
1982年,徐大雄教授去美國,看到了他們的激光全息產(chǎn)品已經(jīng)在社會上廣泛應用,這使他不禁想到我國自己的這一技術還只是高校和研究所實驗室里的成果,他決心為國家開發(fā)這一高新技術。1987年,徐大雄教授的激光全息的成果問世后,他堅持要把這一成果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他選擇了青島,因為青島是他的故鄉(xiāng),他要為故鄉(xiāng)的人民辦件實事。在他的推動下建立了中美合資的琦美圖像公司。1987年當公司初創(chuàng)時,條件多么艱苦啊。開發(fā)區(qū)一片荒涼,別說交通、通信這些辦廠的基本條件不具備,就連自來水都是徐老師的學生、后來成為琦美公司第一任總工的劉守騎著自行車到市區(qū)去打。美方老板是位加拿大人,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都涼了,打起了退堂鼓。徐大雄教授就鼓勵他,給他講白求恩的故事。
經(jīng)過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終于開發(fā)出了全息產(chǎn)品應用于防偽行業(yè)。徐教授說我們的技術不比國外的差,但價格低廉,更適合我國國情的需要。現(xiàn)在全國有上千種的商品都用上了激光防偽標識,一些證件也使用此項技術。海南省的身份證也應用了激光防偽技術,公安部、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都使用此項技術。公司的發(fā)展是喜人的,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更讓他欣慰的卻是在公司發(fā)展過程中跟隨徐大雄教授成長起來的一批年輕人——總裁李強、總工裴文、航空航天部防偽公司總裁付子平、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守、加拿大O/E公司總裁龍品、通信“863”項目專家組成員余建國、……個個都是精英式的人物,都有一番不平凡的作為。也許這就是一位教授辦企業(yè)的特色吧,收獲的不僅是產(chǎn)品,還培養(yǎng)起一批人才。
中國全息防偽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國際全息界的關注,徐大雄教授被國際全息界稱為中國激光全息應用的開拓人。然而,他并沒有就此停步。1990年5月,他受蘇聯(lián)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科學院院長阿卡耶夫的邀請,參加了全蘇光信息處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介紹的中國全息防偽技術及其應用,引起了會議的重視?;貒笤谛齑笮劢淌谂ο?,并得到北京市政府、郵電部、中國光學學會以及學校的支持,促成了6批吉爾吉斯斯坦科學家來我國同科技界交流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91年9月,他又發(fā)起和組織24位中國光學科學家參加在比什凱克召開的蘇中雙邊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學術會議。當時,吉爾吉斯斯坦剛宣布獨立,中吉尚未建交,這是吉國接待的第一個外國科學家代表團,被吉爾吉斯斯坦稱為友好代表團,徐大雄教授被視為“友好大使”。這以后,徐大雄帶領他的弟子——三友圖像公司總裁李強幫助吉國建立了激光防偽技術生產(chǎn)線,并促成了中吉兩國科研合作計劃的實施。
結(jié)語
徐大雄教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有優(yōu)雅的學者氣質(zhì)。他酷愛音樂,欣賞的水準也很高,在清華大學時就吹得一手好長笛,并擔任樂隊隊長。每每在科研和工作遇到坎坷時,是音樂撫慰了他焦灼的心靈,使他保持一種豁達開朗、樂觀向上的精神。然而近年來他卻難有時間再拿起心愛的長笛,教學科研和社會工作構(gòu)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他做了20多年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在其位、謀其政,為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做了大量工作。他還一直擔任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全國防偽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防偽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組組長等社會職務,負責防偽企業(yè)的技術論證、防偽技術術語的國家標準以及防偽工作法規(guī)的制定等。
徐大雄教授的長笛也許生疏了,老伴從來只是一個人去爬香山,他沒有時間陪伴。但對個人、對家庭荒疏了的地方,他卻在學生身上、在工作上加倍地補償了。他的家門永遠是對學生敞開的,他買來光盤,給學生聽音樂,給他們講音樂和科學研究的聯(lián)系。為了讓學生開闊眼界,他把世博會錄下來,自己配了音樂,為學生們展現(xiàn)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以陶冶情操。針對青年學生的特點,他從科學和偽科學的高度分析“法輪功”。何祚庥是他大學時的同窗和入團介紹人,為了請何祚庥院士給學生做報告,他冒著大雨和學生一起去接。他不僅希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有知識的人,而且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他的家就是一個全息藝術博物館,他經(jīng)常把學生領到家中欣賞影視藝術??戳Ⅲw影像后給學生提出全息通信這一三維概念。為了將一個珍貴的全息藝術品(Helmet英國古代文物復制品)安全無損地從歐洲帶回來,他竟然放棄飛機(因為坐飛機行李要托運),而是抱著這件“寶貝”坐了10天的火車。說到這里,教授臉上竟露出了頑皮的微笑。這是一顆多么年輕的心啊,難怪他和年輕的學生打成一片。課題經(jīng)費緊張,他就把自己的錢給學生;他把自己應得的課題酬金給學生成立了棒球隊,提出讓學生健健康康工作50年。這如父如兄的關懷,使已經(jīng)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心中還充滿了感激。相信沐浴過這愛的人,也定會把自己的愛傳播向社會。
每年新生入學,學院都要請徐老師給他們做報告,講學習,講做人,講科學發(fā)展。徐大雄教授以淵博的學識和人格魅力,激勵和感召著莘莘學子。
50年的教師生涯,使他把教書育人視為天職。他的家現(xiàn)在還是在一套60年代初建的房子里,他不是沒有機會改善住房條件。在學校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時,他本可以在凈土寺公寓分到一套面積大得多的新房,他沒有去的理由是為了住在學校離學生更近,為此子女們都對他有意見。
采訪就要結(jié)束了,徐大雄教授向我們談起他自己的煩惱。近幾年,他招的研究生都先后轉(zhuǎn)向了通信行業(yè)。因為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通信大發(fā)展,行業(yè)熱帶來許多實際的利益——好找工作,收入豐厚,個人發(fā)展前景好。這一切他都理解學生,并不阻攔。他說時代發(fā)展了,不能要求現(xiàn)在的年輕人還像我們這一代人一樣,國家的需要就是個人的選擇,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們更加強調(diào)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然而他內(nèi)心深處多么希望能有一個人來接他的班啊,雖是防偽技術泰斗級的人物,但畢竟年事已高,而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需要這方面的先進科學技術和高級人才;而且由于技術缺乏領導而變成商業(yè)手段,擴散到社會上,使它的防偽功能下降。我們國家的技術并不落后,缺的是先進的管理,這些都需要高素質(zhì)的專門人才來擔當重任。徐老師希望年輕人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對徐大雄教授的深入了解,站在記者面前貌似文弱的教授高大起來,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們看到在徐大雄教授身后成長起來的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年輕教師、企業(yè)家……這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教育家的力量。
(岳笙主編:《信息星座: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的故事》,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