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撥子《觀畫》談到林樹森
全部《九焰山》包括《薛剛鬧花燈》《陽和摘印》《法場換子》《舉鼎觀畫》《薛剛招親》《徐策跑城》等折子戲。今常見者,只有《跑城》。實則其他諸折,并非冷戲。《鬧花燈》,楊小樓常于上元節(jié)日演之?!稉Q子》《觀畫》,更屬老生常見之作。紹興大班二面大王汪小奎常演《打太廟》(即《鬧花燈》,薛剛勾藍臉),筱芳錦常演《陽和摘印》,陳鶴皋常演《舉鼎觀畫》。
京劇之《觀畫》是傳統(tǒng)二黃,未有唱撥子者,唯林樹森“撥”而不“黃”。1941年,我率如意社演于上海黃金大戲院,恰值林樹森剛剛參加大舞臺的本戲《年羹堯》。按例,大梁初挑新班,頭三天先唱“骨子老戲”,林樹森夙以關羽戲紅遍滬上,觀眾亦以“紅臉”期之。此次卻破常例,頭天上演的是《徐策跑城》帶《舉鼎觀畫》。樹森歌喉天賦,《跑城》之唱,與周信芳《跑城》之做,雙峰對峙。廣告刊出,正如魚與熊掌,均我所欲。乃偕弟子王金璐、儲金鵬同往觀摩。孰知《舉鼎》的薛蛟,開口即唱撥子,未免疑而竊議。及至林樹森扮演的徐策上場,那兩句“朝罷了圣天子轉回府門,見石獅并一處所為何情?”也唱撥子,我們由疑轉慎,屏息靜聆。演到徐策追述薛家慘史時,林樹森也不唱“導、碰、原”,而是用念白敘述,而后上板唱大段撥子,歷述薛家的姓名身世和慘痛遭遇。唱到“三叔父薛剛闖禍,滿門抄斬”,板式愈唱愈快,神情隨唱而變,髯口隨唱而抖,聲容并茂,一氣呵成。靜聽的王金璐,不由沖口說出:“真好嗓子!我恨不得到后臺給他磕個頭!”語摯意誠,可見林樹森嗓音之佳,唱工之妙。
事實確實如此,當時上海內外行評價林樹森的嗓音,公推為劇壇祭酒。無怪他能以傳統(tǒng)老生戲《探母》《罵曹》《鼎盛春秋》等挑班一期,不唱本戲。
林樹森的藝術,不僅限于嗓佳能唱,他的武功也有卓異之處。幼年從乃舅武凈王益芳苦練武功,登臺時,即名小益芳,標其武也。嗓音亢進之后,又拜老三麻子王鴻壽為師,學關羽戲及徽調、撥子戲。能劇之博,突破本工,武生、老生、紅生之外,兼擅架子花、武凈、老旦。小達子(李桂春)初排《打金磚》,即由林樹森飾馬武;《連環(huán)套》的竇爾敦、《四平山》的李元霸、《蠟廟》的費德恭……不時演出。與金少山合灌的《打龍袍》《華容道》《太行山》等唱片,風靡一時。
林為人謙和,演義務戲從不爭角色大小。我曾看過花團錦簇的《大名府》,周信芳演盧俊義,趙如泉演時遷,蓋叫天演石秀,張翼鵬演燕青,高百歲演索超,芙蓉草演賈氏,韓金奎演李固,劉斌昆演醉皂,而屈居林樹森于梁中書。戲雖不多,林仍以正角視之,鄭重演來,如榱桷之襄梁棟,既堅大廈之基,復現宏觀之美。這樣的整體觀念、團結精神,大可使今日之爭位奪席者三思而戒焉。
《徐策跑城》林樹森飾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