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重復
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承認“重復”的行為是單調的,也是無聊的。
盡管人們都厭惡做“重復”的事,但多少重復的事讓人們得了利,受了益。
一位觀察入微的作家說:“每次當我看到小嬰兒坐在手推車里,沿著人行道前進,他們雙眼烏溜溜地轉動,看著從眼前而過的世界時,我就像看到一位新生的哥倫布,他要去發(fā)現(xiàn)新大陸?!?/p>
不錯,小嬰兒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現(xiàn)新大陸,但他的發(fā)現(xiàn),就是從一次又一次的重復中得來。
只要留心,我們會發(fā)覺幼兒對“重復”有著相當大的喜愛。他們重復地發(fā)出相同的聲音;重復地拿起玩具,又摔了玩具;重復地擺身與揮手;重復地跟您使眼色、做表情。他們在每次的重復中,都會有不同的新發(fā)現(xiàn),也都會有不同的新樂趣。對他們來說,每一次的重復都是一次舊的結束與另一次新的開始。
所以,千萬別說“重復”毫無意義;相反的,每一次重復都有它既新且深的意義。否則“饑來吃飯困來眠,夏去秋來冬又春”又有什么意義?
也千萬別說“重復”既單調且無聊。君不見情人的嬌態(tài)看她千遍也不厭;愛人的軟語聽它萬聲也不倦。只因每次的見,都有他的情;每次的聽,都有他的愛?!爸貜汀辈痪褪菨L滾紅塵中,情義人生的一部分嗎?
當然,更千萬別說“重復”毫無價值。石磨不是不斷重復轉動,才能把麥磨成粉嗎?棒球選手不是每天反復揮棒,才能在比賽中棒棒不落空嗎?籃球選手不是每天不斷重復跳躍投籃,才能在場中奔馳,球球出手中網嗎?打鐵工人不是每天反復錘擊,才能將鈍鐵化為利劍嗎?發(fā)條不是一遍又一遍旋轉才能上緊嗎?螺絲不是不停地轉動才能閂牢嗎?這就是反復則深的道理。反復則深,價值就在其中。所謂滴水穿石,所謂鐵杵成針,不也都是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日積月累,剎那反復的成就嗎?
春去秋來,花開花謝,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千百年來不斷地重復進行著。多少次的因果循環(huán),多少回的生死輪回,只要能欣賞它的詩情與畫意,品味它的意義與樂趣,體悟它的短暫與永恒,誰又在乎它的重復與單調!
祥瑞
有僧問金陵報恩院清護禪師:“諸佛出世,天花亂墜。和尚出世,有何祥瑞?”
清護禪師說:“昨日新雷發(fā),今朝細雨飛。”
又問:“如何是諸佛玄旨?”
禪師回答:“草鞋木履?!?/p>
在中國千百年的封建社會里,帝王將相與曠世偉人,總會有意或無意地被神化或圣化。而神化或圣化的第一步,就是附會出生前后的各種所謂“瑞象”。
佛是天人導師,出世時自然不能沒有瑞象,天花亂墜就是瑞象。
清護禪師既然是當時的高僧大德兼知名禪師,出生時自然不能沒有瑞象,所以禪僧問他:“和尚出世,有何祥瑞?”
清護禪師知道禪僧仍然著相,于是回答:“昨日新雷發(fā),今朝細雨飛?!?/p>
這就是瑞象,這就是禪僧所想知道的祥瑞。“萬法唯心”,只要心中有瑞象,盡大地無不是瑞象。昨日春雷響了,是瑞象;今朝細雨綿綿,也是瑞象;斜陽晚照是瑞象;鳥叫蛙鳴也是瑞象。諸佛出世有瑞象,一切眾生出生也有瑞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p>
禪僧又問:“什么是諸佛的玄機妙旨?”
清護禪師說:“草鞋木履?!?/p>
諸佛的玄機妙旨,就在“草鞋木履”上?
未免太藐視諸佛的玄旨了吧!
其實,諸佛的玄機妙旨,不僅在草鞋木履上,也在海邊的沙灘上;在遠處的白云上;在鮮艷的花朵上;在飛舞的蝴蝶上;在農民長滿厚繭的雙手上;在望著懷抱中嬰兒的慈母笑容上;在怒目金剛的扭曲表情上……在所有可見、可知、可感的一切事物上。
簡單地說:所有存在的,諸佛的玄旨就在其中。
所以不要問:“存在究竟有沒有意義?”存在本身就是意義。正如西方哲學家說的:“凡是存在的,都有它的意義,都有它的道理。”這個存在的意義與道理,就是諸佛要述說的玄機妙旨。
如果能有這樣的體認,那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玄機妙理就不難理解,對于清護禪師何以用“草鞋木履”這樣莫測高深的答案,來回答禪僧所提“什么是諸佛玄旨”的問題,也就豁然開朗了。
因此,諸佛出世是一大事因緣,自有他的道理存焉;和尚出世也是一大事因緣,也自有他的道理存在;哪怕是凡夫俗子的出世也是一大事因緣,也都有他們各自的道理。
既然凡是存在,都各有其意義,都各有其一大事因緣,于是“天花亂墜”也好,“昨日新雷發(fā),今朝細雨飛”也罷,都是一大事因緣,也都是瑞象;就像諸佛玄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樣,既在“草鞋木履”上,也在“云漢星辰”中。一句話:真理遍一切處,“才有揀擇”便不見了,“才有執(zhí)著”便走樣了。這或許是“平常心是道”的另一種詮釋吧!
智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想用智慧的甘泉,平息宮廷的野心;也想用哲學的力量,改造當政者的頭腦”,但最后他還是失敗了。
這位西方的圣哲和中國故老的儒家一樣,都極力倡導不偏不倚、不執(zhí)兩端的“中庸之道”。為了宣揚他的理念,他曾這樣斬釘截鐵地說:
失敗有多種方式,但成功只能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庸智慧。獲取這種智慧,就能保持心境淡泊;獲取這種智慧,就能自主抉擇,理性生活?!?/p>
亞里士多德鼓勵人們不要被“尚富的暗流所吞沒”,要過一種理性的優(yōu)良生活。這種生活,不外求于他物,知足自樂,不要物欲橫流。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
財富太多或太少,生活難免坎坷;勇武太過或不足,人生都將不幸,只有中庸之道,生活才能平安無憂。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已洞悉尚富暗潮洶涌,所以不畏譏評,提出警告。今天不僅尚富思潮澎湃,崇權與媚俗的波濤也漸成巨浪,有識之士不僅擔心我們的社會將被尚富的暗流所吞沒,更擔心我們的新世代會為崇權與媚俗的巨浪所滅頂。
誠如西方圣哲所說:
擁有相當財富的人,在相當程度上會被財富所擁有。
同樣的道理,崇權的人會向權力靠攏,媚俗的人會和粗俗同流,人品與道德,圣潔與志節(jié),都將一起被滾滾暗流所吞沒與卷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辈灰靶@種觀點的腐朽,也不要譏諷這是杞人之憂。紈袴子弟多頹廢,亂世政客多崇權,媚俗之人多庸輩。古人的智慧與前人的明訓,或許還有幾分道理吧!
嘲諷
狂傲的人,偏愛嘲諷;嘲諷的人,偏好虛榮;虛榮的人,自命非凡;自命非凡的人,懼怕自卑。
每一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不欲人知的動機;每個不欲人知的動機深處,都有一段日積月累的愛恨情仇。
西方哲學家說:
播種思想的種子,你會收割行為;
播種行為的種子,你會收割習慣;
播種習慣的種子,你會收割個性;
播種個性的種子,你會收割命運。
這就是說:思想決定了行為,行為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個性,個性決定了命運。換句話說:一個人命運的好壞,源自于他個性的好壞;一個人個性的好壞,源自于他習慣的好壞;一個人習慣的好壞,源自于平常行為的好壞;一個人行為的好壞,源自于思想的好壞;而決定行為的思想,是不斷受到先天與后天環(huán)境熏習的結果。
所以,思想不可能無中生有,事物不可能無因成果。長時間的熏習,累積成思想;思想驅動著行為;行為牽引成習慣;習慣形成了個性;個性左右了命運。一個環(huán)節(jié)緊扣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像一條難解難斷的因果鏈環(huán),鎖定了人的命運,也牽動了人的一生。
古希臘哲學家戴奧吉尼斯(Diogenes)一生兩袖清風,但憤世嫉俗,嘲諷不斷。他嘲笑時人,也嘲笑自己;他藐視權勢,也鄙視財富;有時他是人群的烏鴉,有時又是社會的暮鼓晨鐘。
戴奧吉尼斯喜歡用遺世獨立的生活,來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的權力,他非常自豪地對別人說:“亞里士多德什么時候用晚餐,得看腓力王的意思;但戴奧吉尼斯喜歡什么時候用晚餐,都能隨心所欲?!?/p>
因為不求名利,所以戴奧吉尼斯也就不畏權勢。亞歷山大大帝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他的軍隊南征北伐,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人人畏懼,但戴奧吉尼斯對他仍然不假顏色。
有一次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慕名拜訪戴奧吉尼斯,并問他有沒有什么可以為他效勞的?
“有!”戴奧吉尼斯冷冷地回答,“請你走開一點,別擋住我的陽光。”
戴奧吉尼斯像是個社會的局外人,總是用第三者的立場冷眼旁觀。他聲稱這個世界是一個由蠢材構成的世界,里面充斥著扭曲的價值。他說:
人們不是拿有價值的事物去換取沒價值的事物,就是反過來,拿沒價值的事物去換取有價值的事物。一個神像要賣三千金幣,而一夸脫的大麥面粉卻只賣兩三個銅幣。
他常說,他不明白人們?yōu)槭裁纯偸峭ㄟ^打打殺殺來比高下,而不會通過德行來分出高低。他憤世嫉俗的嘲諷態(tài)度,至死不改。
在他病危的時候,兩個學生問他,死后希望受到怎樣的安葬。他說:“把我的臉朝下埋葬?!睂W生的表情一臉訝異。
他解釋說:“馬其頓人正在興起,不久之后世界就會天翻地覆,到時我的臉就自然會回復正確的方向?!?/p>
戴奧吉尼斯冷嘲熱諷,不取媚于俗,不屈服于權,是生活的白癡,還是處世的天才?是憤世的曲士,還是洞見的哲人?就留給大家深思判斷了。
擊破
牛頓利用一個從笛卡兒那兒學來的原理,建構了微積分。那個原理就是笛卡兒所說的:
如果一個問題太大、太復雜的話,可將它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然后各個擊破。
牛頓可以利用這個原理,處理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我們也可以用這個原理,處理一些復雜的人事問題。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可以各個擊破,糾纏不清的人事問題也可以各個擊破。各個擊破才能化繁為簡,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人際關系的處境之所以常會陷入死胡同,就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結果。
事實上,人際問題比數(shù)學問題復雜得多,所以牛頓雖然能用這個原理,解決了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卻不能用這個原理,處理自身復雜的人際問題??茖W領域中有巨靈,人際領域中無大師,信哉斯言!
娛樂
胡適先生在《我的歧路》一文里說:
哲學是我的職業(yè),文學是我的娛樂。
朱自清先生也套用胡適先生的調子說:
國學是我的職業(yè),文學是我的娛樂。
他們兩人的意思不外是說:職業(yè)是“不得不為”;娛樂是“為所樂為”?!安坏貌粸椤笔菫榱损B(yǎng)家糊口;“為所樂為”是為了排興解憂。說得白一點,職業(yè)是為生活而工作,娛樂是為興趣而生活。
說這話時,或許兩人都有些許無奈,也或許有些許自豪,但不管如何,他們在職業(yè)方面做得可圈可點,在娛樂方面也做得有聲有色,就是不知聰明的你,職業(yè)如何,娛樂又如何?
隨便
一代“草圣”于右任,名氣很大,脾氣卻很小,遇有別人求字,從來沒有架子,來者不拒。
據(jù)說一次,于右任在家中宴客,酒后作書分贈賓客。有一客人已得一幅,還要再求一幅,于右任不喜歡他貪得無厭,但又不好拒絕,于是信筆在紙上寫了“不可隨處小便”六字,弄得這位客人,受之無用,卻之不恭,場面非常尷尬。
當時,有“三原才子”之稱的“監(jiān)察院”秘書長王陸一在旁,立刻上前解圍。把客人拉到一旁說:“您可以把這六個字拆開來,裝裱成這樣一句格言:‘小處不可隨便?!?/p>
“不可隨處小便”一句難登大雅之堂的話,搖身一變?yōu)椤靶√幉豢呻S便”的警世箴言,王陸一的巧思,真是神來之作,天衣無縫,連于右任先生見了也拍案叫絕,傳為佳話。
戲中戲
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戲中戲?
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戲中人。
這是古代戲臺的對聯(lián),臺上的悲歡離合正上演,臺下的愛恨情仇鬧翻天;臺上的戲碼如火如荼,熱鬧非凡,臺下的戲碼方興未艾,絕無冷場?!澳惴匠T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誰敢說我們不是戲中人,誰又敢說人生不是一場戲中戲?
俯仰皆身鑒,對影莫言身外身;
乾坤一戲臺,請君更看戲中戲。
看戲要多留些想象,才能體會“三五人可作千軍萬馬”的奧妙;處事不妨多留些雅量,才能欣賞“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的表演。
乾坤一戲臺,請君更看戲中戲;人間一面鏡,對影莫言身外身。想看鏡中人笑靨,必先自己臉燦爛。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留些幽默,多點涵容,就能秉燭笑談戲中秘,也才能把茗欣賞影中人。
珍中珍
在美國,海倫·凱勒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克服失明的障礙,而得到漫長一生的成功。她深受眼翳的痛,卻常驚訝于明眼人對親眼目睹的事物視若無睹。
她曾講了這么一則故事:
一位朋友來看我,他剛從叢林中散步回來。我問他看見些什么,他說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
要不是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回答,我會大吃一驚。
我終于領會到了這樣一個道理,明眼人往往視若無睹于他們親眼所見的。
我多么渴望看看這世上的一切,讓我親眼目睹一下該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對這一切卻如此淡漠,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tài),在他們看來是那么的平庸。
于是海倫·凱勒得出一個結論:“也許人就是這樣,對于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不知道欣賞;對于尚未擁有的東西,又一味追求?!?/p>
是的,如果讓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瞎上幾天,聾上幾日,該有多好。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教會他們享受喧嘩。人不都是這樣嗎?“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失去的時候,才知道擁有的幸福。”每個人都已擁有整個世界了,就看我們能不能去珍惜、去把握它。能珍惜、能把握,才算是真正的擁有,才是珍中之珍,否則得隴望蜀,得一想百,一切都是虛幻。
巨靈
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的英國最偉大科學家牛頓,在自評成就時,說出了這段膾炙人口的名言:
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許多巨人的肩膀上。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葛曼(Murray Gell-Mann)則套用牛頓的名言說:
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一群侏儒的中間。
比較這兩位科學家,牛頓才氣逼人,而葛曼則豪氣干云。但牛頓如果在才氣中帶些做人應有的謙遜,就會更為可親;葛曼如果在豪氣中稍含做人應有的敦厚,就會更為可敬。
無疑的,牛頓與葛曼都是科學領域的巨人,但牛頓一生未能與金錢和名利脫鉤,所以赫胥黎(Aldous Huxley)談到牛頓時才會說:
作為一個人,他是失敗的;作為一個巨靈,他是無與倫比的。
而葛曼則未能與寬容、耐心結合,所以當葛曼在批評通俗科學家與新聞記者,語帶刻薄,毫不留情地說他們都是一群“無知小丑”及“可怕品種”時,我們對他的狂妄與無禮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世界上有許多成功的人,都會說他的成功是靠自己,其實,凡是登峰造極的人,除了靠自己之外,都曾經受過別人或多或少的幫助與恩惠。
牛頓也好,葛曼也罷,他們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固然毋庸置疑,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站在前人的既有成就上整裝出發(fā)。而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們雖然風塵仆仆,夙夜匪懈,但一路上受許許多多人的鼓勵與幫助,應該不勝枚舉。
一將功成萬骨枯,萬人的前仆后繼,成就了一代巨靈,正如巍峨的金字塔,是由無數(shù)塊石頭與人力的累積一樣,不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站在一群侏儒的中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登峰造極,絕非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感恩的情懷,才是一個人的魅力所在,缺少感恩的心,巨人也會變成侏儒,巨靈終究會幻滅!
理性
這是一個既冷漠又激情的時代,也是一個既條理又紊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我們不知道要贊美理性好呢,還是貶損理性好?有人說:“理性”是使人類愈來愈冷漠的根源;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愈來愈疏離的罪魁禍首。
我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是否合乎理性,但從現(xiàn)實社會的表象看,“一個人愈理性,與別人的關系就愈冷漠;一群人愈理性,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就愈疏離。”這似乎是人人可以感覺到的事實。
說來也相當荒謬,理性折磨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又不斷創(chuàng)造理性,理性愈來愈大,人性愈來愈小,原本詩樣的人生就愈來愈僵化,愈來愈乏味。現(xiàn)代的人,幾乎沒有哪一個不強調“理性”,似乎“理性”就是人類美德的全部。其實,過分執(zhí)著“理性”,就是不理性;過分強調“理性”,就是藐視理性。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這里,公說的理,不是婆的理;婆說的理,不是公的理,于是理就不是理,有理就是無理。所以,理性的被貶損,是緣于理性的被濫用;理性的被神化,是緣于理性的被扭曲。
科學家所說的自然法則,其實就是一個大理性?!白匀环▌t”的特質就是無所不在,也無時不在,所以無須強調,也無法壓抑;不必護衛(wèi),也不容曲解。違反自然法則的,就是違反了真理;違背真理的,就是違背理性。而這時,這個理性,就不是一般人常掛嘴上并且自以為是的理性了。所以,理性被過分強調了,真理就被扭曲了;理性被過分濫用了,人性就被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