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緘默的人,只是在等待屬于他的時代
藏在你的孤獨里,讓時間為你證明一切。
論沉默
[比利時]梅特林克
蘇格蘭哲學(xué)家托馬斯·卡萊爾曾這樣評價沉默:“人們應(yīng)該把沉默作為照亮成功之路的祭壇。凡成大事者無不在沉默中醞釀,就好像法國中世紀的偉大英雄,來自奧朗日的紀堯姆那樣,在合適的時機下一鳴驚人,最終在旁人羨慕的目光中享受成功的美果。
“就算是那些缺乏社交手段,眼光也不長遠的人也會選擇克制自己,只要他們想要取得成功,也一定會選擇多做事少說話。
“所以,那些總是覺得自己碌碌無為的人啊,如果你們想改變自己的這種狀態(tài),那么就請你們讓舌頭休息一天吧,這樣只需要二十四個小時,你就能弄清自己的目標與計劃。當你不受外界打擾的時候,還有什么能讓你遠離自己的目標呢?
“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情況下的言語都可以稱作溝通的藝術(shù),在某種情況下它甚至?xí)蔀槲廴舅枷氲姆x物,人們對于交流的需求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強烈。
“因此,才會有那樣一句老話——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蜜蜂尚可在黑暗中工作,我們的思維更是可以在沉默中蕩漾?!?/p>
更重要的是,言語不一定會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起到正確的溝通作用。用唇舌表達我們心中所想,就好比在漢斯·梅姆林的畫上刻上坐標軸——漢斯·梅姆林的畫以豐富的細節(jié)著稱,但即使用上最精密的刻度也會有所遺漏。
所以,我們在滔滔不絕的時候應(yīng)該適時地選擇閉嘴。如果我們在交流中總采取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那么我們就觸犯了傲慢這項原罪。因為我們在交流中封閉了自我,只會向別人訴說,而不會去聆聽他人,從而放棄了自己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同時也放棄了讓自己的靈魂擁抱世界的機會。這恐怕是生而為人最大的遺憾了。
可我們總是喜歡訴說,仿佛通過訴說才能打開我們與他人交流的大門。然而,只有冒失的人才會不分時機地滔滔不絕。無數(shù)事實告訴我們,言多必失。我們在面對不喜之人時,沉默當然好于謾罵。
所以才有人說:“無聲的溝通反而振聾發(fā)聵?!?/span>當我們在與人的交流中主動選擇沉默的時候,那就意味著我們有機會去聆聽他人靈魂深處的吶喊,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這個人。而當兩個人都選擇主動沉默,并且在這種沉默中度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二人非但不會因為沉默而疏遠,反倒會收獲不被言語所迷惑的純正情誼。
當然,有主動沉默必然也就有被動沉默。被動沉默是指人們沉睡、死亡或其他類似情況下的沉默。不過這種沉默也具有言語無法企及的力量,因為被動沉默在某種意外情況下被喚醒后會立刻轉(zhuǎn)換成主動沉默。此時,兩個天地間游蕩的靈魂必將因為二人的主動沉默發(fā)生激烈的碰撞。
但沉默卻是把雙刃劍,很多人明明懂得沉默的力量,卻因懷有深深的恐懼而選擇逃離沉默。只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這些人才會不情愿地選擇忍受沉默。
這些人害怕被他人看透內(nèi)心,看透堅硬外殼下脆弱的自己。于是,他們窮盡一生去尋找沉默觸及不到之處。他們與人相交,不管相交是否有益,只要不讓自己處于沉默狀態(tài)即可。殊不知,縱然人聲鼎沸也會有片刻的安靜。沉默會潛入人群,出現(xiàn)在任何一人的身上。那些畏懼沉默的人,終究還是無法逃離。
終將有那么一天,畏懼沉默的人不再逃離。他們選擇在人群中迎接沉默,似乎人群才能讓自己放下對沉默的畏懼。
此時,那些原本畏懼沉默的人身上也有了變化。他們終于想起了自己應(yīng)對沉默的本能。不需要什么人告訴他們該怎么做,他們就已心知肚明。
讓我們徹底放開自己,擁抱沉默吧。既然不論我們躲藏到哪里,沉默都會找到我們,并且我們也知道該怎么應(yīng)對沉默,不如就讓我們勇敢一點,坦然接受沉默,坦然接受沉默帶給我們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