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懷激烈
1927年,二十一歲的賀文翰在齊齊哈爾工業(yè)學??炭喙プx,取得了國立北平大學的獎學金,該年秋季,賀文翰順利進入國立北平大學專門部法科,正式成為一名大學生。在這期間,他和一位叫谷叢惠的女學生相識,二人很快墜入愛河。1929年,賀文翰大學畢業(yè),同年與谷叢惠結婚?;楹螅麄儾]有立即回到明水老家,而是在北平生活了四年多,直到1933年賀燕生兩歲的時候才回到了明水縣。
北平大學兩年多的深造學習對賀文翰此后的人生選擇影響巨大。根據(jù)后來的知情者蔡華偉的回憶,賀文翰在校期間功課十分優(yōu)秀,品行尤為端正,在師生中的人緣和威望都相當不錯,最重要的是,在這期間,他與當時同在北平讀書的共產(chǎn)主義者于天放、張甲洲等接觸較多,至于“他本人是否入黨,現(xiàn)還不詳”。
但是,這一時期的賀文翰,顯然受到了共產(chǎn)主義學說的熏陶,尤其是于天放和張甲洲,他們可能對賀文翰的人生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
賀文翰、于天放、張甲洲三人青年時期的求學經(jīng)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賀、于、張三人分別生于1906年、1908年和1907年,又先后在齊齊哈爾工業(yè)大學完成中等學業(yè)。于天放、張甲洲早在1925年就相識,這一年,上海發(fā)生了“五卅慘案”,為了表達對這一事件的憤怒和不滿,于天放聯(lián)絡進步學生,迅速串聯(lián),組織齊齊哈爾幾所學校的青年學子上街游行,向張作霖政府請愿,此后,于、張二人一直都是該校的激進分子。在齊齊哈爾工業(yè)學校,二人先后因為領導學生抗議張作霖軍閥政府以及日本侵占東北遭到逮捕,出獄之后,一邊讀書一邊仍舊堅持社會活動。1928年,于天放考入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兩年之后,張甲洲也來到了清華大學,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這一年,清華大學發(fā)生了驅(qū)逐校長羅家倫、吳南軒的學生運動,于天放便是學運隊伍中的一員。
1931年5月,在張甲洲介紹下,于天放順利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當時的清華大學,除了學生身份之外,張甲洲的另一秘密身份是中共北平市委西郊區(qū)委書記,統(tǒng)管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新農(nóng)業(yè)學校等幾所高校的黨團工作,發(fā)展共產(chǎn)黨的地下力量。為此,張甲洲還創(chuàng)辦了《北方青年》《現(xiàn)代中學生》等刊物,積極擴大共產(chǎn)主義在高校思想陣營中的影響。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充當了張甲洲工作中的左膀右臂,他就是中共北平市委西郊團委書記、時年十八歲的胡喬木。據(jù)稱,當時二人關系十分親密,形同兄弟,胡喬木所寫的《中國赤禍問題》一文便是經(jīng)由張甲洲編發(fā)的。在同學當中,張、胡二人的名聲相當大,張善口才,胡善筆桿,所以同學當中經(jīng)常流傳著“清華倆秀才:張甲洲能說,胡喬木能寫”的說法。多年之后,在胡喬木的回憶錄中,談起張甲洲,他仍然情意雋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于天放、張甲洲等人從北京返回東北,開始組建巴彥抗日游擊隊,在明水、安達、呼蘭、青岡、蘭西一帶迂回打擊日軍。不久,這支部隊被共產(chǎn)黨收編,番號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吳福海任政委,趙尚志為參謀長。1937年,張甲洲在一次行動中,不幸罹難,終年三十一歲。于天放則長期堅守在抗戰(zhàn)陣地上,多處輾轉,活動頻繁,1944年12月被日軍逮捕入獄,次年7月與獄友一起殺死獄卒,成功逃脫日寇牢籠。抗戰(zhàn)勝利后,于天放繼續(xù)投身革命,歷任黑龍江省軍區(qū)副政委、司令員等職。
于天放、張甲洲的家庭背景與賀文翰也頗為相似。于出生在黑龍江省呼蘭縣,那里不僅出了像他這樣的革命家,還有比他小三歲的文學家蕭紅。但于并非地道的東北人,他的血統(tǒng)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山東基因。清咸豐三十一年政府開禁官荒,于氏便由關內(nèi)的山東逃荒而來,徙居于呼蘭縣一個叫白奎堡三道村的地方。經(jīng)過幾十年的經(jīng)營,到于天放出生的時候,這個家族已經(jīng)成為當?shù)氐拇髴羧思摇?/p>
張甲洲的家族比起于、賀二人則更為綿長和興旺。張出生于黑龍江省巴彥縣張家油坊屯,之所以叫“張家油坊屯”,是與張家的祖業(yè)有關。張氏祖籍山東萊陽,早在乾隆時期便移居于遼寧岫巖一帶,后來又遷至松花江南岸。咸豐三十一年,清政府放荒,張氏緊跟政策,再次遷徙至巴蘭縣,承領300多公頃荒地墾種,開始了漫長的創(chuàng)業(yè)。之后,張氏又開辦了油坊,由農(nóng)涉商,生意十分興旺。在張甲洲出生的時候,他的家族正在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鼎盛。
這些細節(jié),與賀明星在他的自傳里陳述的賀氏家族背景極其相似。前文曾說,賀氏家族的創(chuàng)業(yè)史是眾多千里奔波、出關淘金的移民們共同的冒險故事,在此多少得到證明。
只有物質(zhì)基礎相對富足和穩(wěn)定的家庭,才有能力支持自己的子孫接受較為良好的教育。這一點,在賀、于、張三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說明,同時,這也成為三人在思想上不約而同走向進步的客觀條件之一。于、張二人作為中共黑龍江革命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身后備受矚目,只有賀文翰籍籍無名。但不可否認的是,在1927年到1931年前后,三人的狀況大致在一條水平線上,并存在過交集,這些或許成為《明水縣志》中認為賀文翰在“學習時,與于天放、張甲洲等共產(chǎn)黨人有過接觸,接受進步思想”的直接證據(jù)之一。
1931年,賀明星出生。兩年后,賀文翰帶著嬌妻幼子離開北平,回到明水縣??h志上說,賀文翰“為了逃避北平市公安局偵緝隊追捕,返回本縣”。個中原因,無從得知。在這個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一個悲壯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 谷叢惠,賀文翰的妻子,賀明星的母親,賀氏族譜中唯一有明確姓名記載的女性。在《明水文史資料·第二輯》中由蔡華偉署名撰寫的《錚錚鐵骨,為國捐軀:賀文翰先生的革命活動情況》一文中,谷的名字被寫作“叢惠”,但在賀氏族譜中卻寫作“崇惠”,考慮到賀氏族譜為手寫稿本,未經(jīng)審定,本書仍舊沿用“叢惠”之名。
- 蔡華偉:《錚錚鐵骨,為國捐軀:賀文翰先生的革命活動情況》,《明水文史資料·第二輯》,1987年,第10頁。
- 蔡華偉:《錚錚鐵骨,為國捐軀:賀文翰先生的革命活動情況》,《明水文史資料·第二輯》,1987年,第10頁。
- 關于于天放、張甲洲二人年輕時的事跡大多來自網(wǎng)絡公開資料,此處不再做詳細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