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家有女初成長

金玉良緣:梁思成與林徽因 作者:黃志能 著


林家有女初成長

不是每個大家都出閨秀,不是每個名門都出才女。要成長為既有閨秀的賢惠隱忍,又有才女的不凡見解的女子,更是難能可貴。

林徽因做到了。

誰也說不清,怎樣的家庭、怎樣的教育才能造就如此優(yōu)秀的一個女子,即便是讀透了林徽因的成長史,誰也難以肯定地說,換作他人也可變得如此優(yōu)秀!

一切只因她的與眾不同,只因她就是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杭州的天氣溫暖而美好,西湖的蓮花開得正盛。隨著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林家院子里又迎來了一位可愛的小天使,如蓮般純凈而祥和。她就是林徽因,一位舊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

林家是個大家族,翻譯過《茶花女》的文學(xué)家林紓,寫出《與妻書》的林覺民都是林家的人。

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年間的進(jìn)士,曾留學(xué)日本,參加過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革命運動。而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也是時代的翹楚,曾兩度留學(xué)東洋,投身辛亥革命,推行“憲制運動”,終身致力于公理與和平的推進(jìn)。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既是林徽因的幸運所在,也有她的不幸之處。幼年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姐妹住在祖父偌大的院子里,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時,來自族人的傾軋與磨難也成為她童年時期的必修課。

時間溜走的快慢,仿佛也分地域,在杭州這個潮濕而溫暖的江南水鄉(xiāng),它仿佛會走得更快、更急。

很快,林徽因便已成長為五歲的小丫頭,愛追著表姐妹們一起讀書玩耍了。她的啟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因為是大戶人家,所以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差不多年紀(jì)的幾個小女孩在一起,就像多顆晶瑩的珍珠,有時候好得像一整串,有時候又鬧得不可開交。大姑母顯然很懂得對孩童的教育,總是任由她們打鬧,并不干預(yù)。林徽因異母的弟弟林暄回憶說:“林徽因生長在這個書香家庭,受到嚴(yán)格的教育。大姑母為人忠厚和藹,對我們姊妹兄弟親勝生母?!?/p>

在這個大家庭中,大姑母的豁達(dá)與學(xué)識明顯彌補了林徽因母親性格、文化方面的不足。林徽因從小便很有靈氣,常被大姑母夸獎“她聰明靈秀”。一起讀書的幾個姐妹中,徽因年齡最小、最貪玩,上課的時候也不注意聽講,可是她卻總是背書背得最快最好的。

父親時常在外,只得留林徽因在祖父身邊。她是個聰穎的女孩,因此也深得祖父、父親的喜愛。平時,祖父總是會經(jīng)常給她講這樣那樣的故事。到六歲時,她已能為祖父代筆,給父親寫家信,成為祖父與父親之間的通信員。

也是在這一年,林徽因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場“大病”。她出了水痘,按照杭州的說法,這叫出“水珠”。幼小的徽因期盼著有人能來后院看看她,不是因為感覺到孤獨,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出了“水珠”。她喜歡“水珠”這個名字,也因著這個病而多了幾分驕傲和神秘。后來,林徽因回憶說:“當(dāng)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秘的驕傲。只要人過我窗口問問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種榮耀。”這異乎尋常的感受,似乎早已顯露出了她天性中那難以掩飾的藝術(shù)天賦。

此時,林徽因的天地有如祖父的庭院一般陽光燦爛,滿院芬芳。

1909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從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留學(xué)取得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的學(xué)位畢業(yè)回國。隨著林長民的升遷,林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了上海。1912年,他們又舉家搬到了北京(在中華民國前期,北京稱順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之后改名為北平,1949年成立新中國后,9月27日更名為北京)。在那里,父親在幾屆政府中升遷到很高的官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他仍然沒有兒子來繼承香火。林長民對女兒疼愛有加,對何氏卻十分冷淡。

林徽因的生母何氏大名何雪媛,她來自浙江嘉興的一個小鎮(zhèn),被認(rèn)為是小鎮(zhèn)西施。她的父親是個小作坊主,家庭還算殷實,因為在家里排行最小,免不了有種老幺的任性,女紅學(xué)得不甚到位,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也欠缺技巧。她是林長民的續(xù)弦。大太太葉氏與林長民是指腹為婚,感情不深,她過早病逝,沒留下子嗣??上攵?,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重要任務(wù)之一,就是傳宗接代。

何雪媛生過一男兩女,只有林徽因活了下來。在重男輕女的時代,她得不到婆婆的歡心幾乎成了必然。更何況,女紅、書法、詩詞,她沒一樣能拿得出手,在出身大家閨秀的婆婆面前,她無疑是有些自卑的,也正因此她偶爾也想要表現(xiàn),一不小心卻也會露怯。

舊時婦女,庭院深深,家庭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天地,小范圍內(nèi)的不得志,已經(jīng)足夠給何雪媛致命的打擊??伤钟锌嗾f不出,她也努力了,生了兒子也生了女兒,但即便是她踮起雙腳、伸長雙臂,理想中的幸福卻還是像枝上的紅蘋果,高高掛起,那么遙不可及。

舊時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結(jié)婚十年后,何雪媛迎來了一位“妹妹”,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二娘”。二娘其實也沒有什么文化,但何雪媛不得不把丈夫分給程桂林??蓢@的是,程桂林幾乎把丈夫囫圇個搶了過去。

程桂林文化不高,但經(jīng)過上海風(fēng)塵的熏陶,乖巧伶俐想必是肯定的,再加上她年輕,能生養(yǎng),一連生了幾個兒子,在有著傳統(tǒng)的重男輕女觀念的林家,二娘和她的孩子們贏得了林長民的歡心,舉家歡喜。偏偏林長民又是不懂掩蓋自己情緒的人。他有個別號,叫“桂林一枝室主”,這一名字,顯然是從“程桂林”三個字里化出來的。林長民住在“桂林一枝室”里,這里充滿了快樂的喧鬧,其樂融融。林徽因和何雪媛被攆到了后院,住在后邊一個較小的院子里。從此,前院承歡,后院凄清。從此,何氏開始了被丈夫冷落的生活。

何氏長期被遺忘在冷僻的后院,生活孤單而落寞,脾氣變得越來越壞。林徽因很小的時候就清楚,父親不喜歡母親。母親經(jīng)常背著人流眼淚,她的心也很苦?;找蛑灰ミ^前院,回來后就會被母親數(shù)落。她數(shù)落前院也抱怨丈夫,一邊哭一邊感嘆自己命苦。

何氏對林長民這第二個妾滿懷嫉妒,多愁善感的林徽因被夾在中間,她對母親憤怒的悄悄話表示同情,同時又愛她的父親,她喜歡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可是她討厭他們在一起時那無盡的吵鬧和苦惱。和母親生活在冷清的后院,她常常感到悲傷和困惑。梁從誡這么說他的母親林徽因:“她愛她的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自己的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她以長姊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際關(guān)系卻在精神上深深地傷害過她?!?/p>

童年生活,對于林徽因來說,是陰天多過晴天。父親和母親在她的生命中劃出了一道界限。父親那邊是晴天,明朗的,向上的,簇新的;母親這邊是雨天,陰郁的,沉寂的,鉆心的。何雪媛的急脾氣,恐怕多少也影響到了林徽因性格的養(yǎng)成。林徽因也是急脾氣,心直、口快、耐不住。但環(huán)境的不如意,也讓林徽因變得早熟。

林徽因的摯友費慰梅回憶說:“她的早熟使家中的親戚把她當(dāng)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p>

也許,她的童年依然存在,只是這個童年卻沒有童心。

父親的歸來讓她很是高興,而她那敏捷、聰慧、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父親對她倍加喜愛。只有美好與陰暗有了對比,人才能更快地找到一種方法去接近美好,讓現(xiàn)有的陰暗無限接近美好吧!林徽因的早熟,除了因為自身的聰慧與多愁善感,還由于父親對自己的疼愛與對母親的冷落,由于母親終日的神情落寞與抱怨不堪,她幼小的心靈是有陰影的。雖然她深得父親以及其他長輩的寵愛,但每次回到冷落的后院,面對母親陰沉怨憤的神情,她不得不過早地體會世態(tài)的炎涼。

這些都真實地存在林徽因短暫的童年里,深深根植在她的記憶里。

時光荏苒,當(dāng)林徽因長到十二歲時,已是落落大方的青蔥少女。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看上去比常人要瘦,卻更顯得亭亭玉立,纖細(xì)柔美,十足一個清秀美麗的大家閨秀。不僅如此,這個時候的她已經(jīng)是一個聰明、有主見、能幫助料理家務(wù)的好幫手了。對于這樣貼心的小棉襖,林長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喜愛,對這個女兒也更多了一些體貼和關(guān)心。林家人都說,徽因是父親最喜愛的孩子。

林長民時常在外,偶有書信寄回家,林徽因會寫回信。林長民寫道:“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jìn)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聞娘娘往嘉興,現(xiàn)已歸否?趾趾聞甚可愛,尚有鬧癖(脾)氣否?望告我?!绷只找蚧匦耪f:“本日寄一書當(dāng)已到。我終日在家理醫(yī)藥,亦藉此偷閑也。天下事,玄黃未定,我又何去何從?念汝讀書正是及時。蹉跎誤了,亦爹爹之過。二娘病好,我當(dāng)?shù)浇蛞蛔饔?。春深風(fēng)候正暖,庭花丁香開過,牡丹本亦有兩三葩向人作態(tài),惜兒未來耳。葛雷武女兒前在六國飯店與汝見后時時念汝,昨歸國我餞其父母,對我依依……”

字里行間,已經(jīng)略脫掉了“孩子氣”,有一種自覺的通明。

母親失意,女兒自然要處處小心,雖然不比林黛玉進(jìn)賈府那般敏感,但對人情和世事的洞察,卻是不得不具備的生存技能。

夾在母親和二娘之間,而父親林長民則常年在外,因此,她常常還需要應(yīng)對母親和二娘之間的關(guān)系。那種人際處理上的壓迫與糾結(jié),縱使林徽因心胸豁達(dá)敞亮,想來也免不了受些不必要的夾板氣。

祖父林孝恂去世后,林家搬到了天津。林長民在北京忙于政事,天津家里上下里外,兩位母親,幾個弟妹,都需要十二三歲的林徽因打點照料,她儼然一個“民國探春”,被各種事情逼著,不想成熟也得早日成熟。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上,她曾這么批注:“二娘病不居醫(y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則啼哭無常。嘗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媼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

半夜哄孩子的事,也得由這位大小姐親自動手。父親暫時不能擔(dān)的,母親擔(dān)不起的,她來擔(dān)。林徽因敏感而獨立。

多年以后,當(dāng)林徽因已經(jīng)成為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在她發(fā)表的某篇小說中,她描述了這樣一個哀婉的故事:繡繡漂亮而乖巧,卻生活在一個十分不幸的家庭,母親沒有文化,懦弱而狹隘,父親又新娶了姨娘。新姨娘很受寵愛,為父親生了很多小孩,繡繡每天都在父母不盡的爭吵中度日、掙扎,沒有溫暖的親情,只能在矛盾和仇恨之間生存,后來因為疾病而死去。

人說,我手寫我心。這正是少女時期林徽因的心情,是她真實生活的一個縮影。小說結(jié)尾處她以“繡繡”的朋友“我”的口吻這樣寫:“我對繡繡的父母真是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們說理,把我所看到各種的情形全盤不留地傾吐出來,叫他們醒悟,乃至于使他們悔過,卻始終因自己年紀(jì)太小,他們情形太嚴(yán)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來。但是當(dāng)我咬著牙毒恨他們時,我偶然回頭看到我的小朋友就坐在那里,眼睛無可奈何地向著一面,無目的愣著,忽然使我升起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無疑問的兩個可憎可恨的人,卻是那溫柔和平的繡繡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繡繡此刻也有點恨他們,但是締結(jié)在繡繡溫婉的心底的,對這兩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議的深愛!”

林徽因說:“早年的家庭戰(zhàn)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chuàng)傷。”在這樣舊式家庭中成長的她,也曾感到苦不堪言吧!這“創(chuàng)傷”對她來說是如此刻骨銘心,甚至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只好用手中的筆,讓這樣的遭遇在小說中重現(xiàn),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去體會其中的恨與愛,只有這樣透徹的感悟后,才能暫時驅(qū)除心中的陰影,努力向陽生長。

其實,如若需要,“早熟”也是一種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