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父親[1] ——一名忠誠的共產(chǎn)黨員
在隆重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九十華誕之際,不由得要為曾經(jīng)生活在我身邊的共產(chǎn)黨員——我的父親張繼宗書寫一筆。
經(jīng)過新中國的掃盲運動之后也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父親不會講多少大道理,他時不時跟我們講的幾句話是:“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我的今天啊,也沒有咱們這個家的今天!在舊社會,生活上缺吃少穿,政治上任人宰割,我掙扎了三十年,才過上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日子,這都是托共產(chǎn)黨、毛主席的福??!咱們只能加倍努力工作、刻苦學習來報答黨的恩情?!?/p>
父親熱愛祖國忠于黨、獻身本職工作的精神,我最早還是從一份《北京日報》上感受到的。1959年全國群英會召開之前,《北京日報》曾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父親的事跡,題目為“十年如一日”??戳四瞧獔蟮溃医蛔∠肫鹆送?。
12歲之前,我一直隨奶奶、母親生活在家鄉(xiāng)——河北省任丘縣(今任丘市)。從記事起,我就知道在北京工作的父親很忙,每年只有春節(jié)才能回家。在那個連電話都沒有的年代,平時我們只能在相片上見到父親,所以我一年到頭最期盼的就是過年。過年不僅有新衣穿、有好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見到分別一年的父親。只是見到父親的時間太短暫,一年只有可憐的區(qū)區(qū)三天——節(jié)假三天加上周末共五天,還得減去往返路上兩天。
那篇報道告訴我——父親連續(xù)多年放棄每年三十天的探親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想報答拯救他于苦海的共產(chǎn)黨。工作之后,我更明白了,父親是要用這三十天時間為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我們?nèi)胰说膱F聚是在1957年夏天。在父親的一再勸說下,這棵家庭大樹的“根”——奶奶終于動搖了,她決定,率家人移居北京,與父親團聚。經(jīng)過三天的舟車勞頓,我們在傍晚到達了前門站。由于走得倉促,加上通信不便,父親事先并不知道我們來京的事。陪同的姑父叫了兩輛三輪車,把我們拉到父親所在的工廠——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所在地西直門后廣平庫。當晚,我們幾個人分頭住在父親的工友家里。
次日,父親的工廠給我們?nèi)野才帕艘惶幣R時住所,位于白塔寺附近。令我不解的是,在安置我們時,也沒有見到父親的身影。原來,父親為了不耽誤工作,把安置我們的事拜托給了一個上中班的工友。
青年時期,父親很少生病,偶爾需要看病就用他免休的探親假。就這樣,父親憑著他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十年不缺勤的紀錄。父親的事跡已經(jīng)見諸報端,全國群英會也開過了,他仍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母親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兩歲多的小弟要上幼兒園了,父親便把接送小弟的任務(wù)交給了排行老大的我。父親這樣做的理由是,學生耽誤了功課可以補上,而工廠的流水作業(yè)生產(chǎn)缺了一個人,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再則,我們年輕人多鍛煉鍛煉,對健康成長也是有好處的。我當時正上初三,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周一是最緊張的,這天需要比平時早起床一個多小時,因為當時我們住在豁口外的小西天西,交通不便,需要步行45分鐘才能把小弟送到幼兒園,然后我再乘車去豁口外的北師大二附中上學。有時我難免遲到,但從來沒有怨恨過父親,反而因自己能為他分憂而感到自豪。
只要是黨的號召,父親便不遺余力地執(zhí)行,爭當排頭兵。上世紀50年代中期,黨號召“增產(chǎn)節(jié)約”和“大搞技術(shù)革新”,父親就在工廠搞了個“百寶箱”,里面裝的都是工友們?nèi)拥舻母鞣N廢舊金屬片和管子等邊角料。生產(chǎn)中,哪位工友缺什么零碎料,就到“百寶箱”里去找,十有八九能找到。
父親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天津某鐵工廠調(diào)到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的。父親一進廠就在鉆研,總是設(shè)法改革生產(chǎn)工序、改進生產(chǎn)工具,聽到黨的號召后更加用心。父親進廠的前十年中,搞了幾十項技術(shù)創(chuàng)新,成果運用到生產(chǎn)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世紀50年代,第一通用機械廠連續(xù)數(shù)年超額完成生產(chǎn)任務(wù),父親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同廠的工人師傅和父親的徒弟都說,張師傅(指父親)有使不完的勁兒和用不完的智慧。
因為父親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和做出的突出貢獻,黨和國家給予了他很高的榮譽。他除了年年被評為先進生產(chǎn)者之外,還出席了1959年10月的全國首次群英會,與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2]同堂開會、合影留念,跟出席大會的先進生產(chǎn)者李瑞環(huán)、倪志福、張百發(fā)、時傳祥等交流經(jīng)驗心得。他還同群英一起應(yīng)邀出席周總理主持的宴會。對于這些榮譽,父親始終持一種淡定態(tài)度。他說,國家的富強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為國家多做貢獻是他終生的追求。他不驕不躁,繼續(xù)在工作中創(chuàng)造新的業(yè)績。
父親教育我們幾個孩子的方式也頗具特色。在我們來京的當年,也就是父親入黨那一年的國慶節(jié),父親寧肯少睡幾個小時覺,也要帶我們?nèi)ジ惺軕c典的壯觀。10月1日凌晨,父親帶我和大弟穿街走巷,來到西單路口附近的西長安街觀看國慶游行。看到威武雄健的陸??杖妰x仗隊從面前走過,看到巨人般的遠射程大炮和堅不可摧的龐大坦克從面前開過,看到噴氣式轟炸機和殲擊機風馳電掣般從頭頂飛過,我和大弟都深為有如此強大的祖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決心長大后為祖國的建設(shè)添磚加瓦。
父親始終與黨同心同德,為黨分憂解難。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他從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又滿懷信心地設(shè)法克服和承受。
在三年困難時期,由于吃不飽、營養(yǎng)缺失,我和奶奶都得了浮腫。父親見狀,一邊鼓勵我們說“要相信黨。困難總會過去,好日子就在前頭”,一邊想方設(shè)法使家人度過饑荒。他照樣干好本職工作,在工作之余,把自家窗前那塊約六平方米的空地開成了小菜園,種上扁豆、小白菜、韭菜等,還隔三岔五從工廠揀食堂扔掉的下腳料白菜幫子回來。這些菜幫子經(jīng)過奶奶的巧手加工,就成了餐桌上香甜可口的菜團子或包子。雖然日子有些緊巴,但一家人在忙碌中,在說說笑笑中,最終渡過了難關(guān)。
父親一生都踐行著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忠誠,以他的實際行動高舉著共產(chǎn)黨員的旗幟。
父親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1]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老干部局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征文。
[2]1959年全國群英會期間,毛主席在外地,沒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