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于易水送人

千家詩賞析 作者:徐有富


于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七歲能賦詩,高宗乾封二年(667)對策入選,授奉禮郎。曾于武則天咸亨元年(670)從軍出塞,復于咸亨三年(672)從軍西南,累官至侍御史。高宗調露元年(679),武后當權,因數上疏言事獲罪下獄,次年秋被貶為臨海(今浙江臨海)丞。睿宗文明期間,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作檄傳天下,武后讀之說:“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本礃I(yè)兵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端膸烊珪肥铡恶権┘匪木恚度圃姟蜂浧湓娙?。

易水在河北易縣境內,在北京西南不遠處?!妒酚洝ご炭土袀鳌吩鑼懥诉@里發(fā)生過歷史上最悲壯的送別場面,荊軻承擔了燕太子丹讓他出使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的任務,“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祐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不能不想到這一歷史事件。

前兩句回顧了上述歷史事件,詩人只選擇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燕太子丹,他是這一歷史事件的導演;一個是荊軻,他是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角。詩人還選擇了一個細節(jié),即怒發(fā)沖冠,將荊軻臨別時慷慨激昂的精神狀態(tài)表現出來了。

后兩句由歷史過渡到現實。作者采用了對仗的修辭手法,使這種過渡非常自然,特別是“昔時”與“今日”兩個偏正詞組,將歷史與現實非常巧妙地連貫起來。特別是“水猶寒”三個字,將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卷一稱此詩“一氣揮灑,而重在‘水猶寒’三字,一見人雖沒,而英風壯采,懔烈如生,一見易水寒聲,至今猶聞嗚咽。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此詩旨在送別,卻寫成了懷古詩。詩的結構也體現了這一點,全詩用三句寫古,用一句寫今。最后一句實際上寫這一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可見仍然是在懷古。這一歷史事件太感人了,同它相比,送別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