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所謂鄉(xiāng)愁,
如果是地理上的,
只要一張機票或車票,
帶你到熟悉的門口,
就可以解決了。
如果是時間上的呢,
那所有的路都是單行,
所有的門都閉上了,
沒有一扇能讓你回去。
——《沒有鄰居的都市》
沒有鄰居的都市
一
六年前從香港回來,就一直定居在高雄,無論是醒著夢著,耳中隱隱,都是海峽的濤聲。老朋友不免見怪:為什么我背棄了臺北?我的回答是:并非我背棄了臺北,而是臺北背棄了我。
在南部這些年來,若無必要,我絕不輕易北上。有時情急,甚至斷然說道:“拒絕臺北,是幸福的開端!”因為事無大小,臺北總是坐莊,諸如開會、演講、聚餐、展覽等等,要是臺北一招手就倉皇北上,我在高雄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這么說來,我真像一個無情的人了,簡直是忘恩負義。其實不然。我不去臺北,少去臺北,怕去臺北,絕非因為我忘了臺北,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忘不了臺北——我的臺北,從前的臺北。那一坳繁華的盆地,那一盆少年的夢,壯年的回憶,盛著我初做丈夫、初做父親、初做作家和講師的情景,甚至更早,盛著我還是學(xué)生還有母親的歲月——當(dāng)時燦爛,而今已成黑白片了的五十年代,我的臺北;無論我是坐國光號從西北,或是坐自強號從西南,或是坐華航從東北進城,那個臺北是永遠回不去了。
至于從八十年代忽已跨進九十年代的臺北,無論從報上讀到,從電視上看到,或是親身在街頭遇到的,大半都不能令人高興;無論先知或騙子用什么“過渡”“多元”“開放”來詮釋,也不能令人感到親切。你走在忠孝東路上,整個亮麗而囂張的世界就在你肘邊推擠,但一切又似乎離你那么遙遠,什么也抓不著、留不住。像傳說中一覺醒來的獵人,下得山來,闖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你走在臺北的街上。
所謂鄉(xiāng)愁,如果是地理上的,只要一張機票或車票,帶你到熟悉的門口,就可以解決了。如果是時間上的呢,那所有的路都是單行,所有的門都閉上了,沒有一扇能讓你回去。經(jīng)過香港的十年,我成了一個時間的浪子,背著記憶沉重的行囊,回到臺北的門口,卻發(fā)現(xiàn)金鑰匙丟了,我早已把自己反鎖在門外。
驚疑和悵惘之中,即使我叫開了門,里面對立著的,也不過是一張陌生的臉,冷漠而不耐。
“那你為什么去高雄呢?”朋友問道,“高雄就認識你嗎?”
“高雄原不識年輕的我,”我答道,“我也不認識從前的高雄。所以沒有失落什么,一切可以從頭來起。臺北不同,背景太深了,自然有滄桑。臺北盆地是我的回聲谷,無窮的回聲繞著我,祟著我,轉(zhuǎn)成一個記憶的旋渦。”
二
那條廈門街的巷子當(dāng)然還在那里。臺北之變,大半是朝東北的方向,挖土機對城南的蹂躪,規(guī)模小得多了。如果臺北盆地是一個大回聲谷,則廈門街的巷子是一條曲折的小回聲谷,響著我從前的步聲。我的那條“家巷”,一一三巷,巷頭連接廈門街,巷尾通到同安街,當(dāng)然仍在那里。這條窄長的巷子,頗有文學(xué)的歷史。五十年代,《新生報》的宿舍就在巷腰,常見彭歌的蹤影。有一度,潘壘也在巷尾卜居?!段膶W(xué)雜志》的時代,發(fā)行人劉守宜的寓所,亦即雜志的社址,就在巷尾斜對面的同安街另一小巷內(nèi)。所以那一帶的斜巷窄弄,也常聞夏濟安、吳魯芹的咳唾風(fēng)生,夏濟安因興奮而赧赧的臉色,對照著吳魯芹泰然的眸光。王文興家的日式古屋掩映在老樹蔭里,就在同安街尾接水源路的堤下,因此腳程所及,也常在附近出沒。那當(dāng)然還是《家變》以前的淹遠歲月。后來黃用家也遷去一一三巷,門牌只差我家?guī)滋枺魂囷L(fēng)過,兩家院子里的樹葉都會前后吹動的。
赫拉克利特說過:“后浪之來,滾滾不斷。拔足更涉,已非前流?!睍r光流過那條長巷的回聲峽谷,前述的幾人也都散了。只留下我這廈門人氏,長守在廈門街的僻巷,直到八十年代的中期,才把它,我的無根之根、非產(chǎn)之產(chǎn),交給了晚來的洪范書店和爾雅出版社去看顧。
只要是我的“忠實讀者”,沒有不知道廈門街的。近乎半輩子在其中消磨,母親在其中謝世,四個女兒和十七本書在其中誕生,那一帶若非我的鄉(xiāng)土,至少也算我的市井、街坊、閭里和故居。若是我患了夢游癥,警察當(dāng)能在那一帶將我尋獲。
盡管如此,在我清醒的時刻,是不會去重游舊地的。盡管每個月必去臺北,卻沒有勇氣再踏進那條巷子,更不敢去憑吊那棟房子,因為巷子雖已拓寬、拉直,兩旁卻立刻停滿了汽車,反而更形狹隘。曾經(jīng)是扶桑花、九重葛掩映的矮墻頭,連帶扶疏的樹影全不見了,代之矗起的是層層疊疊的公寓,和另一種枝柯的天線之網(wǎng)。清脆的木屐敲叩著滿巷的寧謐,由遠而近,由近而低沉。清脆的腳踏車鈴在門外叮叮曳過,那是早晨的報販,黃昏放學(xué)的學(xué)生,還有三輪車夾雜在其間。夜深時自有另外的聲音來接班,凄清而幽怨的是按摩女或盲者的笛聲,悠緩地路過,低抑中透出沉洪的,是呼喚晚睡人的“燒肉粽”。那燒肉粽,一掀開籠蓋白氣就騰入夜色,我雖然從未開門去買過,但是聽在耳里,知道巷子里還有人在和我分擔(dān)深夜,卻減了我的寂寞。
但這些都消失了,拓寬而變窄的巷子,激蕩著汽車、爆發(fā)著機車的噪音。巷里住進了更多的人,卻失去了鄰居,因為回家后人人都把自己關(guān)進了公寓,出門,又把自己關(guān)進了汽車。走在今日的巷子里,很難聯(lián)想起我寫的《月光曲》:
廈門街的小巷纖細而長
用這樣干凈的麥管吸月光
涼涼的月光,有點薄荷味的月光
而機器狼群的厲嗥,也掩蓋了我的《木屐懷古組曲》:
踢踢踏
踏踏踢
給我一雙小木屐
讓我把童年敲敲醒
像用笨笨的小樂器
從巷頭
到巷底
踢力踏拉
踏拉踢力
三
五十年代的青年作者要投稿,“《中央副刊》”是兵家必爭之地。我從香港來臺,插班臺大外文系三年級,立刻認真向“《中央副刊》”投稿,每投必中。只有一次詩稿被退,我不服氣,把原詩再投一次,竟獲刊出。這在投稿史上,不知有無前例。最早的時候,每首詩的稿酬是五元,已經(jīng)夠我?guī)讶タ匆粓鲭娪?,吃一次館子了。
詩稿每次投去,大約一周之后刊登。算算日子到了,一大清早只要聽到前院啪嗒一聲,那便是報紙從竹籬笆外飛了進來。我就推門而出,拾起大王椰樹下的報紙,就著玫紅的晨曦,輕輕、慢慢地抽出里面的副刊。最先瞥見的總是最后一行詩,只一行就夠了,是自己的。那一剎那,世界多奇妙啊,朝霞是新的,報紙是新的,自己的新作也是簇簇新嶄嶄新。編者又一次肯定了我,世界又一次向我矚目,真夠人飄飄然的了。
不久稿費通知單就來了,靜靜抵達門口的信箱。當(dāng)然還有信件、雜志、贈書。世界來敲門,總是騎著腳踏車來的,剎車聲后,更撳動痙攣的電鈴。我要去找世界呢,也是先牽出輕俊而靈敏的赫拉克勒斯(Hercules),左腳點蹬,右腳翻騰而上,曳一串爽脆的鈴聲,便上街而去。腳程帶勁而又順風(fēng)的話,下面的雙輪踩得出哪吒的氣勢,中山北路女友的家,十八分鐘就到了。
臺大畢業(yè)的那個夏夜,我和蕭堉勝并馳腳踏車直上圓山,躺在草地上怔怔地對著星空。學(xué)生時代終于告別了,而未來充滿了變數(shù),不知如何是好。那時候還沒有流行什么“失落的一代”,我們卻真是失落了。幸好人在社會,身不由己。大學(xué)生畢業(yè)后受訓(xùn)、服役,從我們那一屆開始。我們是外文系出身,不必去鳳山嚴格受訓(xùn),便留在臺北做起翻譯官來。我先后在聯(lián)絡(luò)局與第三廳服役,直到1956年,夏濟安因為事忙,不能續(xù)兼東吳的散文課,要我去代課。這是我初登大學(xué)講壇的因緣。
住在五十年代的臺北,自覺紅塵十丈,夠繁華的了。其實人口壓力不大,交通也還流暢,有些偏僻街道甚至有點田園的野趣。騎著腳踏車,在和平東路上向東放輪疾駛,翹起的拇指山蠻有性格地一直在望,因為前面沒有高樓,而一過新生南路,便車少人稀,屋宇零落,開始荒了。雙輪向北,從中山北路二段右轉(zhuǎn)上了南京東路,并非今日寬坦的四線大道,啊不是,只是一條粗鋪的水泥彎路,在水田青秧之間蜿蜒而隱。我上臺大的那兩年,雙輪沿羅斯福路向南,右手盡是秧田接秧田,那么純潔無辜的鮮綠,偏偏用童真的白鷺來反喻,怎不令人眼饞,若是久望,真要得“饜綠癥”了。這種幸福的危機,目迷霓虹的新臺北人是不用擔(dān)心的。
大四那一年的冬天,一日黃昏,寒流來襲,吳炳鐘老師召我去他家吃火鍋。冒著削面的冰風(fēng)騎車出門,我先去衡陽街兜了一圈。不過八點的光景,街上不但行人稀少,連汽車、腳踏車也見不到幾輛,只有陰云壓著低空,風(fēng)聲搖撼著樹影。五十年代的臺北市,今日回顧起來,只像一個不很起眼的小省城,繁榮或壯麗都說不上,可是空間的感覺似乎很大,因為空曠,至少比起今日來,人稀車少,樹密屋低。四十年后,臺北長高了,顯得天小了,也長大了,可是因為擠,反而顯得縮了。臺北,像裹在所有臺北人身上的一件緊身衣。那緊,不但是對肉體,也是對精神的壓力,不但是空間上,也是時間上的威脅。一根神經(jīng)質(zhì)的秒針,不留情面地追逐著所有的臺北人。長長短短的截止日期,為你設(shè)下了大限小限,令你從夢里驚醒。只要一出門,天羅地網(wǎng)的招牌、噪音、廢氣、資訊資訊資訊,就把你鞭笞成一只無助的陀螺。
何時你才能面對自己呢?
那時的武昌街頭,一位詩人可以靠在小書攤上,君臨他獨坐的王國,與磨鏡自食的斯賓諾莎,以桶為家的第歐根尼遙遙對笑。而牯嶺街的矮樹短墻下,每到夜里,總有一群夢游昔日的書迷,或老或少,或佝僂,或蹲踞,向年淹代遠的一堆堆一沓沓殘篇零簡、孤本秘籍,各發(fā)其思古之幽情。
那時的臺北,有一種人叫作“鄰居”。在我廈門街巷居的左鄰,有一家人姓程。每天清早,那父親當(dāng)庭漱口,聲震四方。晚餐之后,全家人合唱圣歌,天倫之樂隨安詳?shù)男娠h過墻來。四十年后,這種人沒有了。舊式的“厝邊人”全絕跡了,換了一批戴面具的“公寓人”。這些人顯然更聰明、更富有、更忙碌,愛拼才會贏,令人佩服,卻難以令人喜歡。
臺北已成沒有鄰居的都市。
使我常?;貞洶l(fā)跡以前的那座古城。它在電視和電腦的背后,傳真機和移動電話的另一面。坐上三輪車我就能回去,如果我找得到一輛三輪車。
假如我有九條命
假如我有九條命,就好了。
一條命,就可以專門應(yīng)付現(xiàn)實的生活。苦命的丹麥王子說過,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與生俱來的千般驚擾。現(xiàn)代人最煩的一件事,莫過于辦手續(xù);辦手續(xù)最煩的一面莫過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卻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機關(guān)發(fā)的,當(dāng)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請人得在四根牙簽就塞滿了的細長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許多人的地址都是節(jié)外生枝,街外有巷,巷中有弄,門牌還有幾號之幾,不知怎么填得進去。這時填表人真希望自己是神,能把須彌納入芥子,或者只要在格中填上兩個字“天堂”。一張表填完,又來一張,上面還有密密麻麻的各條說明,必須皺眉細閱。至于照片、印章,以及各種證件的號碼,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條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條勉強可以用來回信和開會,假如你找得到相關(guān)的來信,受得了鄰座的煙熏。
一條命,有心留在臺北的老宅,陪伴父親和岳母。父親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看不清。他原是最外傾好動的人,喜歡與鄉(xiāng)親契闊談宴,現(xiàn)在卻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門,只能追憶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懷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孫女。岳母也已過了八十,五年前斷腿至今,步履不再穩(wěn)便,卻能勉力以蹣跚之身,照顧旁邊的朦朧之人。她原是我的姨母(1),家母亡故以來,她便遷來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婦之家的瑣務(wù),對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無絕人之路,我失去了母親,神卻再補我一個。
一條命,用來做丈夫和爸爸。世界上大概很少全職的丈夫,男人忙于外務(wù),做這件事不過是兼差。女人做妻子,往往卻是專職。女人填表,可以自稱“主婦”(housewife),卻從未見過男人自稱“主夫”(househusband)。一個人有好太太,必定是天意,這樣的神恩應(yīng)該細加體會,切勿視為當(dāng)然。我覺得自己做丈夫比做爸爸要稱職一點,原因正是有個好太太。做母親的既然那么能干又負責(zé),做父親的也就樂得“垂拱而治”了。所以我家實行的是總理制,我只是合照上那位儼然的元首。四個女兒天各一方,負責(zé)通信、打電話的是母親,做父親的總是在忙別的事情,只在心底默默懷念著她們。
一條命,用來做朋友。中國的“舊男人”做丈夫雖然只是兼職,但是做起朋友來卻是專任。妻子如果成全丈夫,讓他仗義疏財,去做一個漂亮的朋友,“江湖人稱小孟嘗”,便能贏得賢名。這種有友無妻的作風(fēng),“新男人”當(dāng)然不取。不過新男人也不能遺世獨立,不交朋友。要表現(xiàn)得“夠朋友”,就得有閑、有錢,才能近悅遠來。窮忙的人怎敢放手去交游?我不算太窮,卻窮于時間,在“夠朋友”上面只敢維持低姿態(tài),大半僅是應(yīng)戰(zhàn)。跟身邊的朋友打完消耗戰(zhàn),再無余力和遠方的朋友隔海越洲,維持龐大的通信網(wǎng)了。演成近交而不遠攻的局面,雖云目光如豆,卻也由于鞭長莫及。
一條命,用來讀書。世界上的書太多了,古人的書尚未讀通三卷兩帙,今人的書又洶涌而來,將人淹沒。誰要是能把朋友題贈的大著通通讀完,在斯文圈里就稱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讀書,是縱情任性地亂讀,只讀自己喜歡的書,也能成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詣地精讀,只讀名門正派的書,立志成為通儒。我呢,論狂放不敢做名士,論修養(yǎng)不夠做通儒,有點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寫作,就可以規(guī)規(guī)矩矩地治學(xué);或者不教書,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讀書。假如有一條命專供讀書,當(dāng)然就無所謂了。
書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隨便。老師考學(xué)生,畢竟范圍有限,題目有形。學(xué)生考老師,往往無限又無形。上課之前要備課,下課之后要閱卷,這一切都還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學(xué)生閑談問答之間,更能發(fā)揮“人師”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師出高徒”,未必盡然。老師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務(wù),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溫?倒是有一些老師“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能經(jīng)常與學(xué)生接觸,產(chǎn)生實效。
另一條命應(yīng)該完全用來寫作。臺灣的作家極少是專業(yè),大半另有正職。我的正職是教書,幸而所教與所寫頗有相通之處,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臺灣,我日間教英文,夜間寫中文,頗能并行不悖。后來在香港,我日間教三十年代文學(xué),夜間寫八十年代文學(xué),也可以各行其是。不過藝術(shù)是需要全神投入的活動,沒有一位兼職然而認真的藝術(shù)家不把藝術(shù)放在主位。魯本斯任荷蘭駐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園里作畫。一位侍臣在園中走過,說道:“喲,外交家有時也畫幾張畫消遣呢?!濒敱舅勾鸬溃骸板e了,藝術(shù)家有時為了消遣,也辦點外交?!标懹卧娫疲骸翱辞卮伟钪妫г涨f不一施??栈赜⒏湃牍P墨,生民清廟非唐詩。向令天開太宗業(yè),馬周遇合非公誰?后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咨?!标懹握J為杜甫之才應(yīng)立功,而不應(yīng)僅僅立言,看法和魯本斯正好相反。我贊成魯本斯的看法,認為立言已足自豪。魯本斯所以傳后,是由于他的藝術(shù),不是他的外交。
一條命,專門用來旅行。我認為沒有人不喜歡到處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閱他鄉(xiāng),不但可以認識世界,亦可以認識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華郵輪,謝靈運再世大概也會如此。有人背負行囊,翻山越嶺。有人騎自行車環(huán)游天下。這些都令我羨慕。我所優(yōu)為的,卻是駕車長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愛旅行,所以夫妻兩人正好互做旅伴,這一點只怕徐霞客也要艷羨。不過,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險家,我們只是淺游而已。
最后還剩一條命,用來從從容容地過日子,看花開花謝、人往人來,并不特別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