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方子”

大授銜 作者:關(guān)河五十州 著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有三個最著名的起義,即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十大元帥的提名者大多參加過“三大起義”,只有一個人是例外,而且他上井岡山的時間也比較晚,尚在林彪之后。不過此人的起點卻不低,他原在湘軍主力部隊中任團長,后來在湖南平江發(fā)動起義,成立了紅五軍,并率部登上了井岡山。

這個人就是彭德懷。他驍勇善戰(zhàn),井岡山時期,只要提到他的名字,敵人便膽戰(zhàn)心驚。當時國民黨的報紙把他和朱德、毛澤東、黃公略并列,稱之為“朱毛彭黃”。在白區(qū)工作的地下黨通過閱讀報紙,經(jīng)??梢钥吹接嘘P(guān)彭德懷的一些報道,所以也知道他是一個很會打仗的人。

彭德懷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也沒有上過什么著名軍校,是從士兵一步一步提拔上來的軍官。古人說“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彭德懷可以被看成是后者的一個典型例證。

有人當面向彭德懷請教,問如何才能學會打仗。彭德懷沒有細講,只是說軍事工作沒有什么神秘的,同其他工作一樣,主要是靠在實踐中學習,打來打去,實踐多了,本領(lǐng)也就練出來了。

彭德懷不諱言他也打過敗仗,但他說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帶兵打仗,一開始總難免要打一些敗仗,關(guān)鍵還是要實踐。只有從實踐中練出本領(lǐng),打敗仗的概率才會慢慢減少,勝仗也才會越來越多。話雖不多,然而確系經(jīng)驗之談。

“方子”

彭德懷不但曾打過敗仗,還上過別人的當。井岡山曾有兩個“山大王”,一個是袁文才,一個是王佐,紅軍上山后,他們接受了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對紅軍有過很多幫助。

袁、王在井岡山有地方武裝和群眾基礎(chǔ),那時是革命低潮時期,可以說不靠這兩個人,紅軍根本沒有辦法在井岡山堅持和生存下去。毛澤東很清楚這一點,他在井岡山上時非常重視做袁、王的工作,千方百計想把兩人真正吸收到隊伍中來。

彭德懷率紅五軍上井岡山后,湘粵贛三省敵人“會剿”井岡山。經(jīng)過商議,便決定由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打出去,向贛南進軍,彭德懷率紅五軍留守井岡山。有一天,贛西南特委的人來找彭德懷,反映袁、王的問題,說他們是土匪頭子,舊習未改,靠不住,要“反水”(也就是叛變),必須予以解決。

彭德懷吃了一驚,忙問:“問題有這么嚴重嗎?”特委的人說怎么沒有,如不及時解決,邊界特委和整個井岡山根據(jù)地都會面臨危險,而且他們還強調(diào)特委對此做了決定。

聽了他們的話,彭德懷未做進一步的了解,就同意了特委的意見,派紅五軍第四縱隊協(xié)助特委展開行動。解決袁、王時,袁、王扛的仍舊是紅旗,部隊戴的是紅袖套,根本沒有防備主力紅軍會打他們。為了進行區(qū)別,參與行動的紅五軍和贛西南武裝就戴白袖套,結(jié)果,袁文才被當場打死在自己房子里,王佐逃跑時跌入河中淹死了。

毛澤東知道后對這次行動進行了嚴厲批評,認為無論如何都不應(yīng)該將袁、王殺掉。事后查明,袁、王不聽指揮,有時鬧點獨立性是有的,但絕對沒有“反水”。贛西南特委的人是因為與袁、王有矛盾,在自身武裝力量不夠的情況下,便單方面給彭德懷提供假信息,用“借刀殺人”之計除掉了袁、王。

在袁、王活著的時候,紅軍在井岡山的山上山下都可以搞根據(jù)地,就是山上一時守不住,過段日子還是可以再回來。等到袁、王被殺,他們的余部真的叛變了,井岡山就徹底由紅區(qū)變成了白區(qū),紅軍也永遠失去了這塊紅色革命的風水寶地。

在殺袁、王這件事上,彭德懷雖然并未主謀,但他沒有把情況搞清楚,對此是有責任的。彭德懷本人也追悔莫及,承認犯了偏聽偏信的錯誤。

古人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真正懂得這個至理名言,有時竟然要付出血的代價!為什么處理袁、王事件時,沒能多了解一下情況,多聽聽其他方面的意見呢?彭德懷經(jīng)過認真反思,認為跟自己的性格弱點有關(guān),太容易急躁。

為了治療急躁病,防止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彭德懷給自己開了一個很獨特的“方子”。按照這個“方子”,彭德懷以后但凡遇到重要的問題,只要不是特別緊急的,在寫出處理意見后,就不立即拿出來,而是先放到抽屜里,擱它一個晚上。第二天等到頭腦特別清醒的時候,再把處理意見拿出來看幾遍,審慎地思考一番,覺得確實比較妥當了,才把意見拿出去。

試了幾年后,效果不錯,就一直常用不輟。彭德懷屬于勇戰(zhàn)派的將領(lǐng),作戰(zhàn)風格大刀闊斧,他在早期指揮作戰(zhàn)時確有一些躁進冒失的地方,但越到后來越趨精細。若為彭德懷的名將成長之路理出一條線來,也許還真得給“方子”記上一功。

彭德懷,時任紅三軍團軍團長

其實這個“方子”并非彭德懷的發(fā)明,他是從毛澤東那里學來的,彭德懷的聰明之處在于,他能夠“吃一塹,長一智”,及時補救,而且找到方法后便持之不懈地堅持下來。

一方面是越來越冷靜沉著,另一方面,勇猛果敢始終是彭德懷身上的不變標簽,很多別人望而生畏的苦仗惡仗硬仗,他都能夠毫不猶豫地一肩挑起。

陜北有一個吳起鎮(zhèn),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這里屬于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一部分。有一天,鎮(zhèn)上老百姓趕著羊往山上走,突然看到從山上下來很多軍隊,一隊接一隊,整整走了一天都還沒有走完。

這些軍人個個頭戴紅五角星帽,上邊插有木條和黃蒿,身穿灰色爛衣服,腳穿破麻鞋,小腿扎有綁帶。起初老百姓不知道是什么軍隊,說話也聽不懂,后來軍隊宿營,在墻上、石崖上書寫標語,鎮(zhèn)上有識字的人看了標語,才知道是中央紅軍。

這是長征末期,張國燾搞分裂,中央紅軍單獨北上后發(fā)生的事。盡管長征已臨近結(jié)束,但部隊仍處于艱難困苦之中,一路上都過著風餐露宿、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就在到達吳起鎮(zhèn)的前三天,他們?nèi)栽诤蛧范陆氐臄橙舜蛘?,大家白天黑夜地輪流上?zhàn)場。

抵達吳起鎮(zhèn)的前一天晚上,部隊在一個村子里露宿。時值深秋,天氣很冷,但干部戰(zhàn)士都穿著單衣,一個個凍得直哆嗦。不少人還因為水土不服拉肚子,部隊只得在村子周圍挖了許多便坑,第二天早晨離開時再全部深埋,清理干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