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字的四聲和平仄

詩詞曲格律講話(典藏本) 作者:吳丈蜀


一、字的四聲和平仄

漢字和世界上幾種主要文字比較,它的特點(diǎn)是一個字讀一個音,而且漢字的音有四個聲調(diào)。有些字雖然有幾種讀法,也還是每一種讀法一個音。

漢字的四種聲調(diào),就是一般所說的四聲。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gòu)成了漢語的聲調(diào),而高低和升降是聲調(diào)的主要因素。漢字的聲調(diào)是漢民族語言的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在講話中都自然地把每個字音和聲調(diào)分別得很清楚。漢語如果不分字的聲調(diào),講話時就會使對方聽不明白,發(fā)揮不了語言的作用。

今天通行的普通話的四個聲調(diào),各有其名稱,就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第一聲又叫陰平聲,第二聲又叫陽平聲,第三聲叫上(shǎng)聲,第四聲叫去聲。這里用一個漢語拼音的tan來說明四聲的關(guān)系。

這個tan,照漢語拼音第一聲讀“攤”(tān),讀音高而且平;第二聲讀“壇”(tán),讀音由中等高到高;第三聲讀“毯”(tǎn),讀音先由比較低降到最低,然后又升高;第四聲讀“炭”(tàn),讀音由高降到最低。可見一個漢語拼音的tan,就可讀出“攤”“壇”“毯”“炭”四種聲調(diào),人人能讀清楚。如果把這個tan加上一個“子”字構(gòu)成一個詞用于語言中,那么“攤子”、“壇子”、“毯子”都是一聽就明白。而古代把間諜稱為“探子”,這個詞用在特定的場合,也是聽得懂的。要是語音不分聲調(diào),那么聽的人就分不清講的究竟是“攤子”、“壇子”、“毯子”還是“探子”,必然會造成混亂。

這四種聲調(diào)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過去通稱平聲,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通稱仄聲。仄聲是和平聲相對來說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由于歷史上長期以來語音的變化,古代的聲調(diào)和現(xiàn)在普通話的聲調(diào)在種類劃分上并不完全一致,這里大致作個比較。古漢語的四個聲調(diào)是:

(一)平聲——這個聲調(diào)包括普通話第一聲(陰平聲)和第二聲(陽平聲)。

(二)上聲——也就是普通話的第三聲。但是古代漢語的一部分上聲字,照今天的讀法已變?yōu)槿ヂ暎ǖ谒穆暎┳帧?/p>

(三)去聲——也就是普通話的第四聲。古代漢語中的去聲字,有少數(shù)照今天的讀法已變?yōu)樯下暎ǖ谌暎┳帧?/p>

(四)入聲——古漢語中有入聲字。入聲字讀音短促。這個聲調(diào)在普通話中已不存在,分別并入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中。比如第一聲中的“發(fā)”字、“說”字;第二聲中的“白”字、“德”字;第三聲中的“索”字、“匹”字;第四聲中的“木”字、“育”字等,在古代都是入聲字。今天南方的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廣西等省區(qū)的一部分地區(qū),四川南部地區(qū),以及北方的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一部分地區(qū)的方言,還保存著入聲。而四川、貴州、云南、湖北等省的多數(shù)地區(qū),和湖南西部、廣西北部地區(qū),把舊讀入聲字讀成了第二聲(陽平聲)。

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diào),也區(qū)分為平聲和仄聲兩類,其中陰平聲(第一聲)和陽平聲(第二聲)通稱平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和入聲,通稱仄聲。

在格律詩和詞中,句子中平仄聲的安排非常重要,應(yīng)該用平聲字的地方不能用仄聲字代替,應(yīng)該用仄聲字的地方不能用平聲字代替。所以要了解詩詞格律,就得先弄清字的四聲和平仄。

在今天普通話語音中,已把一部分舊讀入聲字并入第一聲和第二聲,也就是陰平聲和陽平聲。在古人的詩詞中需要用仄聲字的地方,如把今天已并入第一聲和第二聲的舊讀入聲字當(dāng)作平聲字讀,就不合格律。我們在讀古人的詩詞時,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必然發(fā)生疑問,那么只能去查注明入聲字的字典或是韻書。凡是把舊讀入聲字讀成陽平聲的地區(qū),要識別入聲字是比較困難的,最好是把常見的入聲字記住,不讓入聲字與陽平聲字混淆。

在現(xiàn)代人寫的詩詞中,同樣是把舊讀入聲字作為仄聲字用;雖有一部分舊讀入聲字已并入第一聲和第二聲,或是某些方言把舊讀入聲字讀為陽平聲的,這些字在寫作詩詞時仍作仄聲,不能作平聲字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