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之趣味
◎ 梁啟超
學問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句話我不能回答。凡趣味總要自己領略,自己未曾領略得到時,旁人沒有法子告訴你。佛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蹦銌栁疫@水怎樣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詞說盡,也形容不出給你聽,除非你親自喝一口。我這題目:《學問之趣味》,并不是要說學問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說如何如何便會嘗得著學問的趣味。
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有所為而為的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一件事為手段。為達目的起見,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便拋卻
。例如學生為畢業(yè)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以學問為手段,便是有所為。有所為雖然有時候也可以為引起趣味的一種方法,但到趣味真發(fā)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系。小孩子為什么游戲?為游戲而游戲。為游戲而游戲,游戲便有趣;為體操分數(shù)而游戲,游戲便無趣。
凡人類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擱久了不用,它便會麻木,會生銹。十年不跑路,兩條腿一定會廢了。每天跑一點鐘,跑上幾個月,一天不跑時,腿便發(fā)癢。人類為理性的動物,“學問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種,只怕你出了學校便和學問告辭,把所有經(jīng)管學問的器官一齊打落冷宮
,把學問的胃口弄壞了,便山珍海味擺放在面前也不愿意動筷了。諸君?。≈T君倘若現(xiàn)在從事教育事業(yè)或將來想從事教育事業(yè),自然沒有問題,很多機會來培養(yǎng)你的學問胃口。若是做別的職業(yè)呢,我勸你每日除本業(yè)正當勞作之外,最少總要騰出一點鐘,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一點鐘哪里不消耗了,千萬不要錯過,鬧成“學問胃弱”的征候,白白自己剝奪了一種人類應享之特權啊
!
趣味總是藏在深處,你想得著,便要進去。這個門穿一穿,那個門張一張,再不曾看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說:“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笔群脙蓚€字很要緊。一個人受過相當教育之后,無論如何,總有一兩門學問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經(jīng)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預備的。請你就選定一門作為終身正業(yè)(指從事學者生活的人說),或作為本業(yè)勞作以外的副業(yè)(指從事其他職業(yè)的人說)。不怕范圍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問題難,越難越便于鼓勇氣。你只要肯一層一層地往里面鉆,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趣味比方電,越摩擦越出。一個人總要有幾位共事的朋友,同時還要有幾位共學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來扶持我的職業(yè),共學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質,都是用來摩擦我的趣味。這類朋友,能夠和我同嗜好一種學問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塊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便覺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來了。得著一兩位這種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斷不會找不出來。
我說的這四件事,雖然像是老生常談,但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不曾這樣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憐啊!有這種不假外求,不會蝕本,不會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沒有幾個人肯來享受!古書說的故事“野人獻曝”,我是嘗冬天曬太陽滋味嘗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獨享,特地恭恭敬敬地來告訴諸君,諸君或者會欣然采納吧?但我還有一句話: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 “無所為而為”(第一個“為”讀去聲,第二個讀陽平)的含義作者在本段已有解釋,譯文據(jù)此進行了釋義。
- 此處譯文對原文語義有所簡約化,以保證英語行文清晰順暢。
- 譯文中這兩個比喻后面加了dysfunctional,意在將語義明晰化。
- 譯文改換了喻體。
- 此句信息在譯文中做了重新安排,“千萬不要……”譯文為反說正譯(Grasp this precious time to…),而“鬧成‘學問胃弱’的征候”則取正說反譯法(never neglect your right to…)。
- 此語出自《論語》第十九篇《子張》,是子貢對孔子學問之深奧的贊嘆。此處未按引語譯出,而只譯其意,求表達作者引用此句的意圖足矣。類似譯法如:有這些標準橫亙在心里,便容易興起“除卻巫山不是云”之感。(梁實秋:《聽戲》)They set permanent standards for me,and it is easy for me to slip into thinking no one will ever compare with them.
- “摩擦”一詞在本段共出現(xiàn)三次。作者用“摩擦生電”比喻“摩擦出興趣”,英語中一時找不到相應的搭配。譯文只是在本段前兩句譯文中使用了兩次rub,算是一種對策吧。至于“摩擦我的趣味”并未刻意譯出,其意已在文中,而“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來”也就只能譯出其意了。
- 典出《列子》,講一個農夫捱過寒冬,覺得春天曬太陽極舒服,就想把陽光獻給國王的故事。常用來指沒什么價值的貢獻或建議,做自謙之詞,但此處作者應無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