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輯一 讀書三講

風雨故人來 作者:錢理群 著


輯一 讀書三講

我們?yōu)楹巫x書,如何讀書?

看到諸位,我就想起自己的年輕時代,自然有說不出的親切感。我同時感到陌生,因為據(jù)說諸位都是“80年后”的一代人,我已經很不熟悉了。但我仍然關心著你們的成長,今天想和你們討論的問題是,到大學來讀書,不僅是為了求知識,還得思考:“我為什么活著?我要追求什么?我的社會理想、人生目標是什么?”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想清楚,不能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會影響你一生的發(fā)展。

當然,這些問題,是要靠自己來解決的,理想、信念、信仰,都是要出自內心,成為自己的血肉的。而且,其形成也是要有一個過程的,甚至要經歷長期的、痛苦的探索。一般說來,在大學期間,甚至在研究生階段,這些都只能打一個基礎,需要在離開學校以后,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來。

這正是問題所在:作為一個在讀的大學生、研究生,如何為自己的世界觀的形成打基礎?

我想從學生生活的特點說起。人其實有兩種生活,首先是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它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同學們有時會覺得每天過著“從宿舍到教室、圖書館到食堂”的三點一線的生活,非常枯燥,就是感受到這樣的時空的限制。但你們還有另一種生活,即當你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坐在圖書館里翻讀一本又一本的書,你就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和千年之遠、萬里之遙的古人、外國人,進行精神的交流:這就是你的精神生活。學生生活的最大特點,就是他生活的現(xiàn)實空間是相對狹窄的,而他的精神生活的空間卻是無限廣闊的。其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而讀書,如我們這里所說,就是和古今中外的沒有見過面的朋友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而最神妙之處,就在于這些書上的朋友,是你可以自由挑選的,而且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如何“擇友”,即讀什么書的問題。我們提倡閱讀經典,就是因為這樣你就可以和真正的思想、文化、科學、文學的大師對話,從他們那里直接吸取人類文明的精華,使自己在人生起點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占據(jù)精神的制高點。這樣,你就為自己的理想、信仰的建立,吸收廣泛的精神資源,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理想、信念、信仰,不能產生于個人的苦思冥想中,而必須建立在深厚的知識學養(yǎng)和人類文明的精神繼承的基礎上。

這里,還要說到大學生的另一個特點。我在很多場合,都談到“大學是最美好的人生階段”,因為你既享有公民的權利,又基本上沒有公民的義務。這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學階段,你還不是公民,是“未成年人”,你基本上沒有獨立自主權,你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家長、老師決定的,你的讀書更是受到高考的制約;而現(xiàn)在,你成了公民,又沒有高考的壓力,你就可以獨立地設計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道路,自主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另一方面,你又還處在人生的準備階段,社會并不要求你服務,基本上沒有什么義務,這樣你就處在一個相對的可以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精力的人生階段。這十分難得,因而必須珍惜。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自由讀書的大好時機,大學、研究生期間,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讀書上,特別在閱讀經典原著上好好下功夫。而閱讀又應該是廣泛的:不僅讀古代經典,也讀現(xiàn)代經典;不僅讀中國經典,也讀外國經典;不僅讀自己專業(yè)的經典,也讀專業(yè)以外的經典;不僅讀經典,也讀其他著作。這就是所謂“開卷有益”。為什么要強調廣泛,不主張過早地把讀書的范圍集中在一兩個經典作家、經典著作上?因為那會限制你的視野,使你缺乏必要的比較、選擇,是不利于自己的獨立世界觀的形成與發(fā)展的。我們要有這樣的氣魄與胸襟: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盡收眼底,將盡可能廣泛的精神資源吸納于心。有了豐厚深廣的精神底氣,你才可能有真正獨立的選擇和創(chuàng)造,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理想,建立起自己的信仰。

這就是說,我們提倡與強調在大學、研究生階段要自由、自主地廣泛讀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獲得謀生的手段(當然我們也不必回避這方面的目的),更是為了自身的精神成長,是為了解決自己的人生觀問題、建立自己的終生信仰而讀書,是為了“立人”而讀書。我們讀書、學習、做研究,都要問一個問題:和自己的生命成長有什么關系?和自己生命無關的讀書,那是死讀書;和自己生命無關的研究,那是毫無活力的研究。

這里,我想講一點個人的,也是我們這一代的一段經歷和經驗。那是在“文革”后期,客觀現(xiàn)實的種種,都使我們感到絕對的失望,我們自己也陷入了極度的迷茫。怎么辦呢?于是,一群朋友悄悄集合起來組織讀書小組。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要通過讀書,解決“自己向何處去”的問題。但我們又都是“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理想主義者,因此,在我們看來,“自己向何處去”是和“中國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這樣一些更廣闊、更根本的問題連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是把自我生命的成長和祖國、世界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讀書動力:為尋求民族、國家以至世界發(fā)展之路而讀書,為尋求自身精神發(fā)展之路而讀書,一句話,為尋求真理而讀書。

但另一方面,我們當時的讀書環(huán)境、條件又是極其惡劣的,是今天你們所難以想象的。首先是沒有書可讀?!拔幕蟾锩卑言S多書都燒毀了,或者封存了,而我們又地處貴州這樣的邊遠地區(qū),就更找不到書讀。我們就只有偷書,這里不妨向大家坦白:我也和學生一起將學校圖書館封存的書偷出來讀,當時我們都拿魯迅小說里的孔乙己的話自嘲:“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但即使這樣,能夠讀到的書也很有限,我們當時讀的主要就是魯迅的書、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書。我們讀得很認真,一字一句地讀原著,一起討論,熱烈地爭辯。而這些討論、爭辯,都只能秘密地進行。因為在“文革”中,古今中外的著作,都被稱為“封(封建的)、資(資本主義的)、修(修正主義的)”,閱讀、討論這些著作就會被橫加“放毒、散毒”的罪名。在當時,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形式不同的讀書小組,后來被稱為“民間思想村落”。據(jù)我所知,就有不少讀書小組被當作“反革命小集團”而遭到鎮(zhèn)壓。而這樣的危險性,我們都是意識到的,也就是說,當時我們是冒著風險、頂著巨大的壓力來讀書的。

我們那個讀書小組,大部分成員都是小學畢業(yè)生、中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是大學畢業(yè)生,他們都稱我為“錢師”。這些年輕朋友都向我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我給他們講講西方文學經典,因為他們很少接觸過。一個偶然的機緣,得到一本法國喜劇大家莫里哀的《慳吝人》,但又不敢公開地講,只能選擇一處偏僻的深院,大家一個一個地溜進去,然后拉上窗簾,在昏暗的燈光下,輕輕地講——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次講課。

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讀書就真正是刻骨銘心的:都讀到心里去,融入生命中了。我經常講,我是在生命處于絕望時,通過讀書,和魯迅相遇的。在相遇中,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升華,走出了困境。我的世界觀、學術觀,以至魯迅觀,都是在那樣的非常時期的非常讀書中奠定基礎,并深刻地影響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學術道路的。而且已經形成了習慣:每當我的人生處于低谷、陷于苦悶中時,我就關起門來讀書、寫作。書一打開,就一切皆忘,在和自己心儀的大師巨匠的心靈交流中,眼前的困惑也都迎刃而解,仿佛從污泥中拔出,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生命境界:我就是仰賴讀書與寫作度過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危機的。這樣,讀書、寫作,就成了我內在生命發(fā)展的需要,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托。

今天你們讀書的環(huán)境已經和我們那個時代完全不同了,至少你們不必偷著讀書,讀書也不會有罪了。但你們也會有新的問題。有人說,過去是“不準讀書”,現(xiàn)在是“自己不讀書”,認真讀書的人,會被看作是“書呆子”,也有壓力?;蛟S正因為這樣,我們當年讀書的經驗,比如為追求真理而讀書,以讀書為內在生命發(fā)展的需要、安身立命的依托,或許對你們也有啟示的作用。

當然,為了重建信仰,不能單靠讀書。因為書本上的東西,再好也是前人的、他人的,只能借鑒,而要真正化為自己的生命的血肉,都得靠自己的實踐。因此,我贊成你們一耽學堂的說法:“走出書齋,走出小我”,去讀“生活”那本大書,到普通老百姓那里去吸取更加廣闊、豐厚的精神資源,到社會底層去了解中國的國情、認識腳下的土地。在大學期間、研究生階段,應該以讀書為主,但也要抽出一定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也是年輕一代重建信仰的必由之路。正因為如此,這些年,我一直非常關注大學生中的“青年志愿者行動”。在這方面,我寫了不少文章,也做了多次演講,這里就不多說了。

我今天所要講的,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一要讀書,二要參與社會底層變革的實踐。讀書,可以開拓你的精神世界;實踐,則使你和中國的社會實際密切接觸。既“仰望天空”,又“腳踏大地”,你這個“人”,就“立”起來了。我知道,在當下中國,同學們要這么做,是非常困難的,有的時候就不免有孤獨之感。這就需要聯(lián)合起來,組織起來,大家一起讀書,一起參與社會實踐。用我經常引的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相濡以沫”,共同面對我們的問題。我今天在你們一耽學堂里,就感受到了這種“相濡以沫”的力量。希望你們堅持下去,自己走出一條路來!

2007年6月11日、12日、27日整理、補充

  1. 2006年11月18日,在一耽學堂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