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周作人散文的語言藝術(shù)的感受
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現(xiàn)在的青年讀者所喜歡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年代相隔太遠,主要是他的文體不通俗,不流暢,非??酀?,而且越到后來越是難讀。但這種難讀只是話語的隔膜不是學(xué)術(shù)程度上的隔膜,你一旦進入了周作人的特殊語境和認識世界,這些困難就消除了。不過青年人由于文化修養(yǎng)與知識背景所限定,大約也是無法喜歡周作人的文章。周作人在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但由于他思想的深邃與表述的特別,所言所行不肯隨波逐流,獨特的人生體味亦非流行思想與文化潮流所能理解,遭遇孤獨與寂寞是必然的;后來因為當了漢奸,在漢賊不兩立的觀念下,口誅筆伐之聲至今不絕,還連帶了周作人散文的愛好者和研究者。這自然也妨礙了對周作人散文價值的認同。新文學(xué)史的主流本身是一種被時尚的流行文化思潮所左右的產(chǎn)物,它在近一個世紀的文學(xué)運動中已經(jīng)規(guī)范和劃定了固定的審美模式與知識譜系,西歐化和政治化的流行觀念基本上鎖定了研究者的思路,他們的西化的知識譜系與言語習(xí)慣都不能體會周作人散文的絕妙好辭。我有時覺得讀書也要有緣分,有的人一讀就讀進去了,有的人苦苦用功也無濟于事。
不過我還是想講講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的語言藝術(shù),我只講講自己的感受,沒有什么普遍的意義。我喜歡周作人的散文語言藝術(shù)有兩個特別之處:一個是文體的迂回,另一個是文體的豐腴。
先說迂回。迂回就是吞吞吐吐,不爽快,有點啰嗦。這怎么會成為一種文體特色呢?我想這與周作人的寫作背景有關(guān)系。如果換了一種背景,也許就是缺點。周作人還有些文章沒有收進他的《知堂文集》,他后來決心不談文學(xué)了,把文學(xué)方面的議論文字都刪去了。他有些文藝短論是很重要的,譬如《美文》、《個性的文學(xué)》等等,他在1921年提倡“各人各有勝業(yè)”時,有一項建議就是關(guān)于“美文”的提倡。周作人提倡的美文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美文不一樣。我們理解的美文是文字的優(yōu)美、意境的優(yōu)美,等等,而周作人說的美文,是指心靈自由、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文化處境及其感受的文體。他在《個性的文學(xué)》里強調(diào)了所謂的“個性”概念:“個性的表現(xiàn)是自然的”,“個性是個人惟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的共通點”,“個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圍內(nèi)的國粹”(即民族性)。(注:周作人《個性的文學(xué)》,許志英編《周作人早期散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268頁。)就是說,“美文”不是形式主義的文體,而是體現(xiàn)個性自由的文體;也不單單是指英國隨筆的模仿,它還將穿起“國粹”的外衣,那其實就是以后的小品文的模式。我們讀周作人本人所醉心的小品文,并不會覺得它是唯美的,或者是形式的,它只是一種自由的、個性的、隨心所欲又彌散著靈氣的文體。這種自由精神是在言論極不自由的中國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滋生出來的,所謂任意而談無所顧忌的語絲文體,不能不受到嚴厲的壓迫和控制。周作人的散文風格是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權(quán)先后大屠殺中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其文體也不能不帶有鮮明的時代痕跡。我們從剛才分析的幾篇散文就能感受到,作為有良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面對時代的血腥氣不會沒有話要說,但是不能夠直截了當?shù)卣f,于是自由的個性受到壓抑,就仿佛是魯迅說的,在石頭底下長出來的植物只能是曲曲彎彎的,在專制時代知識分子的良知要準確地表達出來,也不能不遭遇到巨大的言說困難,這是第一層的原因。還有第二層的原因是前面我們所分析的,周作人自身在“五四”新文學(xué)高潮中養(yǎng)成的啟蒙知識分子的立場和廣場型的價值取向都遭遇了挑戰(zhàn),他通過反省改變了價值取向,轉(zhuǎn)向民間崗位,這使他對于“野和尚登高座妄談般若”的自信也喪失了。前一層原因是客觀的限制,后一層原因是主觀上的限制,雙重限制使他說出來的話不能不吞吞吐吐,但又由于他學(xué)識淵博,表達一個想法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曲里拐彎,正話反說,就形成了一種很特殊的文體。讀他的文章好像一腳踩在棉花地里,軟綿綿的,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也像走進一座迷宮,走進大門還無法搞清楚里面究竟會藏著什么寶物。然而它會吸引你一邊讀一邊想一邊體會,不斷地與作者進行思想和語言的交流。如《閉戶讀書論》是從唯物論盛行和靈魂說消失說起,講到人生煩惱,講到幾種消除煩惱的做法,然后才講到讀書,讀什么書,為什么讀,等等。剛弄明白一點意思,短短的文章也戛然而止了。回味一下,感到趣味正在這種迂回的行文表達。
迂回的特點不僅僅在行文過程,還體現(xiàn)在內(nèi)容上的迂回曲折,在周作人的散文里,主要體現(xiàn)在言說本身的自我消解。周作人的文章讀起來特別繞,常常后一句是前一句的轉(zhuǎn)折,不斷消解前面的意思,或者提出相反的意思。我們讀下面一段,也是《閉戶讀書論》里的:
記得在沒有多少年前曾經(jīng)有過一句很行時的口號,叫做“讀書不忘救國”。其實這是很不容易的。西儒有言,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追兩兔者并失之。幸而近年“青運”已經(jīng)停止,救國事業(yè)有人擔當,昔日轆轤體的口號今成截上的小題,專門讀書,此其時矣……
這段話有三個轉(zhuǎn)折,每一句都可以是對前一句的消解?!捌鋵崱本涫窍狻白x書不忘救國”的口號,“幸而”句是糾正西儒的偏見。他的文章就是在句子的翻來覆去的表達中推進。自然,我們可以把這種不斷自我消解的修辭方法看作是周作人反啟蒙意識的反映,但從審美接受上確實是產(chǎn)生了一種迂回曲折的美感。讀周作人的文章從未有一覽無余的感覺,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也不會讓你簡單地接受,總是在接受意義的同時更多地接受了他傳送過來的趣味。
與迂回相關(guān)的,就是豐腴,俗稱肥胖,這本來也是不符合審美要求的,現(xiàn)代的美人標準是以骨感為美。但由于曲曲彎彎的表達和引經(jīng)據(jù)典的闡述,周作人的文體變得非常飽滿。周作人標榜他的散文的“苦澀”味,按理說苦澀的意味應(yīng)該在文體上顯得清癯才對,但是偏偏周作人的苦澀帶出了豐腴的感覺。關(guān)于這一特點,其他研究者也說起過。最早是河南大學(xué)的任訪秋先生引用蘇東坡評價陶淵明的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來評價周作人的散文,“癯而實腴”也是說看上去很清瘦其實很豐滿的意思。后來舒蕪、劉緒源都引用了這個說法。但是我一直覺得周作人的苦澀是做出來的,有意而為之的一種招牌,當然不能排除他內(nèi)心有孤獨寡合的一面,思想有高深獨立的一面,修養(yǎng)有陽春白雪的一面,但這與審美境界上的苦澀還是有區(qū)別的,他的苦澀有時候是刻意追求的境界,不是他的本來之性。我喜歡周作人的恰恰是他世俗的一面,安心于樸素簡單的生活方式,對世俗文化風習(xí)有濃厚興趣并給以豐富的理解,以及對生理上獨異特性的體諒與生命中異端表現(xiàn)的尊重,敢于冒傳統(tǒng)道德和世俗偏見之大不韙,仗義執(zhí)言,為異端的權(quán)利作辯護,等等,這都是我所喜歡的周作人,他有這樣一種與世俗無間親密的感情和本性,就不能不在文體上顯現(xiàn)出真正的豐腴性。
豐腴在美學(xué)上值得炫耀的,大約不外乎一是知識的淵博,二是細節(jié)的豐富。這兩點周作人都做到了。他的每一句話都是后面跟著一大堆的中外典籍作后盾,仿佛是帶領(lǐng)了千軍萬馬,為的是攻克一個小小的城池。在知識淵博這一點上,周作人的散文不在錢鍾書的《管錐編》之下。所不同的是周作人是“五四”一代知識分子,他的寫作時代還是能讓他曲曲折折地吐露一點自己的觀點,人文立場相對要鮮明一些;而錢先生的寫作時代大約連曲曲折折、吞吞吐吐的機會也沒有了,所以只好學(xué)金人三緘其口,把自己的想法隱蔽得連自己也覺察不出來,一般人讀上去誤以為他是在為讀書而讀書,為引摘而引摘。知識淵博使周作人的散文不僅僅在論說時旁征博引,在描述事物現(xiàn)象時也常常一再引用古今中外掌故或奇聞,使敘述變得趣味盎然。隨便引一例,在《閉戶讀書論》里有兩句話講到自殺:
倘若生在上海,遲早總跳進黃浦江里去,也不管公安局釘立的木牌說什么死得死不得。結(jié)局是一樣,醫(yī)好了煩悶就丟掉了性命,正如門板夾直了駝背。
這兩句話里至少有兩個細節(jié)都是附加上去的,第一句里說的是跳黃浦江自殺,可是他后面緊接著加了一句“也不管公安局釘立的木牌”云云。也不知道當時的黃浦江邊有沒有這樣的木牌,但我相信是有的,而且也曾經(jīng)有過記載,才會引起周作人的注意。他信手拈來就成了一句反諷。第二句是關(guān)于門板夾駝背的民間諺語,他也隨手用上了,文章的趣味馬上就出來了。周作人文體的豐腴與這種細節(jié)的豐富性有關(guān),他的每一個觀點剛說完,一定會緊接著舉出細節(jié)來,使他的觀點更加豐滿更加有趣。通篇文章都是這樣的手法,讀上去就覺得很豐厚。
所謂豐腴,用在人體上就是身上的肉長多了,這本來沒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但寫文章不一樣。周作人文章里的句子,總好像是從前一句話的縫隙里生長出來的,就像上面所舉的例子,“也不管……”這句話是從前一句的內(nèi)容里引申出來,并非必要,但也決不多余。這就是句子的豐腴性,如果沒有這樣的從前面句子縫隙里生長出來的句子,文體就顯得干凈利落,但也顯得簡單枯澀。僅以上例為題,如果取消了“也不管……”句和“正如……”句,意思照樣成立,表達略顯干凈,但也失去了許多的趣味,也就不再是知堂散文了。所以,我覺得苦澀只是周作人所表達的一種曲高和寡的人生境界和欲言又止的政治環(huán)境,與文體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
我們的文本分析就到這里。周作人的每篇散文都可以作認真的文本細讀,他涉及的文化歷史知識特別多,你真正進入了周作人的散文世界,仿佛是進入了一部浩瀚的百科全書,思想與知識的樂趣讓你感受不盡。但還不僅僅是這些,周作人首先是一位人文知識分子,他對中國現(xiàn)實的所思所言,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讀周作人的書,每每拍案叫絕,就仿佛是把眼前的人生道路一下子就透徹地點亮了。這種啟發(fā)完全不是指導(dǎo)性的,而是讓你感受到智慧的魅力、知識的魅力,讓你感受到人文傳統(tǒng)的傳承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