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人從長安送姓杜的朋友到蜀中任職,寫下了這首送別詩。“少府”是唐人對縣尉的稱謂,這表明了杜某出任的官職。題中“蜀川”或作“蜀州”(四川崇州市),按唐置蜀州在王勃去世十年后(686),故不當作“蜀州”?!笆翊ā?,泛指蜀地。
有人說首句的“城闕”指成都,而《文苑英華》這句一作“城闕俯西秦”,據(jù)此可知“城闕”實指長安。“城闕輔三秦”在句法上屬倒裝,意即長安以三秦(項羽滅秦曾三分關(guān)中之地而治之,代指關(guān)中)為輔?!帮L煙望五津”亦屬倒裝,意即望五津(蜀地從都江堰至犍為一段岷江的五個渡口)風煙。一句點送行地點,一句點杜少府之去向。兩句雖未及送別,但通過對舉兩地風光,以“望”字一點,便寫出了行者躊躇上路,前路風煙迷茫的狀況,道出了送者一片依依惜別之情。
“宦游”指離鄉(xiāng)在外做官。而在唐時人們心目中,在京供職和外任有很大差別。從長安到邊遠的蜀地,杜少府不免感到悲涼。詩人王勃非常體貼朋友的心情,他輕輕抹去那“不同”,而強調(diào)彼此的“同”——“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強調(diào)自己對朋友心情的理解,這一點很重要,由于富于人情味,因而富于感染力。
動之以情,會使人感到慰藉,卻不免低調(diào);喻之以理,更能使人為之振作,所以詩人講了兩句豪言壯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里點化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詩意。曹詩偏于大丈夫應(yīng)以四海為家這一層意思;此詩強調(diào)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心理上的親近,在道義上的互相支持和鼓舞,是其創(chuàng)意所在。所謂“德不孤,必有鄰”(《論語》)。因而這兩句詩句也成為對風義相期的、崇高的友誼的贊頌。這兩句曾因為毛澤東在給霍查的一封電報的開頭加以引用,而成為全中國家喻戶曉的唐詩名句,連電報大家都背得出來:“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在高調(diào)之后,復出以款語叮嚀:“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痹娙伺c杜少府皆仕宦中人,雖是惜別,又何至于像少年男女分手時那樣兒女情多,哭哭啼啼。兩句略寓戲謔的口吻,振動一下空氣,舒緩一下氣氛,使詩意不至于太嚴肅太凝重;它像樂章中一個舒緩的尾聲,情味深長。今人詩云:“說好不為兒女態(tài),我回頭見你回頭?!狈^一層,亦妙。
“悲莫悲兮生別離”。南朝文人江淹在《別賦》中歷敘各種離別情事后,蠻有把握地結(jié)論道:“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碧拼娙送颓叭顺凑{(diào):“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王昌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等等,與“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同一基調(diào),讀后使人胸懷寬廣,態(tài)度樂觀。這顯然是那個長期繁榮統(tǒng)一的大時代所賜。而在送別詩中首先舉首高歌、指出向上一路的,卻不得不推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