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明清小說補論(增訂本) 作者:劉敬圻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韓非子·說林上》)

一些多年來形成的錯覺,似應受到沖擊。

其一是:“劉備性格不及諸葛亮、曹操、關羽豐滿生動?!边@不準確。劉備性格的歷史渾厚性是驚人的。盡管其道德內容被揮發(fā)得汪洋恣肆,成為最活躍因素,卻沒有因此湮沒其歷史風神。而且,即使道德內容本身,也已不拘泥于儒家的迂腐規(guī)范,出現(xiàn)儒老雜糅,義利合一趨向。劉備形象絕不貧困蒼白,它只是不容易被穿透、被理解罷了。

其二:“長厚而似偽是藝術上的失誤,是作家才力不足而導致的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矛盾?!边@是對作家的又一誤解。劉備性格中的“矛盾”現(xiàn)象,不是無意為之,而似有意為之;不是淺露的二重組合,而是深遠的無隙無縫的融合;不是一時一事屈指可數(shù)的,而是伸手投足無往而不在。這是作家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又一證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提供的藝術經驗超越了諸葛亮與關羽等,與曹操、宋江的復合性性格一樣,值得特別注意。

其三:“把劉備偶像化,簡單化,是人民的選擇,人民的審美需求。”這話也似是而非。且不說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是歷代的統(tǒng)治思想,也不說“集體無意識”的民俗心理究竟怎么形成的,批評家的藝術使命哪里去了?他們的生花妙筆對讀者的影響豈能推得一干二凈?如庸愚子,如修髯子,如毛宗崗(盡管他功大于過),如某些教科書。這里全然沒有找個替罪羊的意思,只是渴望批評家擺脫某些封建正統(tǒng)思想和小農意識的自知不自知的糾纏,不再延續(xù)“智絕”“奸絕”“義絕”以及“處處以百姓為重”一類絕對化觀念,還《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以本來面目。

1989年3月

(原載《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