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義與功利的相互依存、相互消損

明清小說補論(增訂本) 作者:劉敬圻


義與功利的相互依存、相互消損

宋江的重義性格,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梁山事業(yè)的發(fā)達興旺,已受到歷代學者、專家的充分注意,勿需贅述。這里要補說的是:宋江的重義性格與功利欲求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消損的復雜關系。

如前所說,宋江的重義,不是以“舍生取義”為主要特征的。什么“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兩肋插刀”等等,都不足以概括宋江的道德信條。他的義,除了樂善好施之外,主要是善于招攬人才,愛惜人才,使人盡其才。這是宋江作為領袖人物的最大優(yōu)長。用作家的話說,他具有“養(yǎng)濟萬人之度量”,而這種度量,又直接服從于“掃除四海之心機”。僅此一點,實為晁蓋、魯智深、武松式的英雄好漢所不及。宋江的義,遠不像晁蓋們那樣單純明凈;晁蓋們的義,又遠不似宋江那樣目光深遠而內涵渾重。

宋江一出場,就伴隨著大小幾樁義舉。他的仗義疏財,扶困濟危,以及由此引出的“呼保義”“及時雨”的美稱,都給讀者留下了不尋常的印象。然而,作家并沒有滿足于這一側面的描寫,他沒有讓這一類故事無休止地演繹下去。

作品在展示宋江重義性格的同時,還漫不經心地告訴讀者,宋江的重義,不僅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宋江對江湖好漢和小生產者們(這都是些知恩必報的人)所做的那些好事,為自己獲得了難以用金錢計的社會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江湖好漢們之所以異乎尋常地擁戴宋江,主要不是(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自己從宋江那里得到了什么恩惠,而是因為他們早已受到宋江重義聲名的感召,早已被“呼保義”“及時雨”的傳奇佳話所吸引、所折服了。就是說,宋江做過有益于他們的事情也罷,沒有作過有益于他們的事情也罷,這都無關緊要,都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決定的因素在于,宋江早已享有重義的盛名,早已成了“呼群保義”的偶像了。這就是輿論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很厲害的。它,不僅對梁山義軍的壯大與消亡發(fā)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宋江一生的榮辱、浮沉也舉足輕重。說到底,宋江的重義聲名,不僅影響著梁山義軍的興亡,也對自己的生存與發(fā)展幫了忙。在風云變幻、禍福無常的政治生涯中,宋江正是借助著他在江湖好漢中的聲名,一次次化險為夷,扭轉逆境的。如“殺惜”后,唐牛兒為他解圍,代他受苦;“題反詩”后,李逵拼死相救,晁蓋等舍命劫法場;甚至那些平生從未受過宋江恩惠的人們,如清風山的燕順,揭陽嶺的李俊、李立、二童、二穆,潯陽江的張橫、張順等等,也都死命向前救援。為什么?就因為宋江早已聲名在外,已成了“義”的偶像的緣故。在這一類情節(jié)中,宋江性格中的“義”與“利”,顯然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然而,還不止于此。小說在渲染宋江重義聲名的同時,還通過一系列情節(jié),深入細微地揭示出宋江性格中“義”與“利”之間的矛盾,即功利思想對重義性格的淡化與褻瀆。

個人的冤仇為重,百姓友人的疾苦為輕眾所周知,《水滸傳》是以民本思想為基礎,以總結“亂自上作”的歷史教訓為題旨的,因此,理所當然地把“壞國,壞家,壞民”的貪官污吏作為主要批判對象。倘有忠君報國之心,必反貪官;倘有濟民義友之念,必反貪官。起初,宋江也正是在反貪官這一點上,與梁山英雄們結為同路人的??墒?,在與形形色色貪官污吏打交道的過程中,宋江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自我保存、自我膨脹的意識。這在梁山其他好漢身上是很少見的。

以對待劉高的態(tài)度為例  1 。劉高本是一“殘害良民、貪圖賄賂”的“濫污賊禽獸”,其婆娘更是個慣于顛倒黑白、恩將仇報的長舌婦?;s因每每受這廝凌辱,恨不得殺卻她了事。這等歹徒,并沒有激起宋江哪怕一星半點兒的義憤。他處之泰然;對百姓友人的怨憤,他置若罔聞;他甚至勸導花榮說,“冤仇可解不可結”“你可隱惡而揚善”云云。可是,當他一旦親自體嘗到劉高夫婦恩將仇報、欲置他于死地的歹毒以后,便倏忽來個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他不僅對劉高夫婦采取了以眼還眼、剖腹剜心的報復手段(這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為策反前來圍剿他的青州官軍首領秦明,不惜“殺害良民”,斷送了青州數(shù)百戶無辜百姓的性命。古人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蔽覀儾⒉灰笏谓蔀殂∈厝寮医塘x的樣板,但對他的求生害仁行為,實在不能不深表憾恨。宋江在審處劉高夫婦和回答秦明質問時的口吻,都很能說明問題。以與秦明的對話為例:

(秦明得知清風山的嘍羅假扮自己模樣,去殘殺青州府百姓,連累自己一家老小被青州知府砍了腦袋之后)怒氣道:“不知是那個天不蓋、地不載,該剮的賊,裝作我去打了城子,壞了百姓人家房屋,殺害良民,到結果了我一家老小……我若尋見那人時,直打碎這條狼牙棒也罷!”宋江便道:“總管息怒,既然沒了夫人,不妨,小人自當與總管做媒?!?/p>

多么奇特的回答!其口氣簡直毫無人性、人道可言。仿佛這世上除卻宋江的意志之外,別人的感情、苦痛、生死都無足輕重。在這類場合中,宋江強烈的自我意識被揭示得何等深刻,又何等令人寒心!也難怪余象斗本評曰:“此處見宋江不惜人之處,而可恨矣,而可惡矣?!比菖c堂本更憤憤然曰:“這計忒毒了,真強盜,真強盜。”

劉高事件后的黃文炳事件也是宋江唯我獨尊、急功近利并由此沖撞晃蓋、無視晃蓋之利己性格的又一生動展露  2 。

再聯(lián)系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后,宋江與義軍死敵之間所進行的那一番極為熱鬧、令人作嘔的交易,人們有理由認為:在宋江的記憶中,“我”的怨憤,重于朋友、義軍和百姓的公仇;在宋江的天平上,“我”的分量,重于朋友、義軍和百姓的總和  3 。

個人的存亡為重,義軍兄弟的安危為輕這是宋江價值觀念的又一投影。古人說: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宋江果能如此,自然是“義之烈”了??蓪嶋H情況是,他并不準備照此辦理。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聲名更珍貴。試舉兩例。

宋江上梁山不久,出于“盡孝心切”,獨自一人,冒險下山“搬取老父”。結果,又給義軍兄弟招惹了不少麻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義軍兄弟為接應宋江而與官兵浴血格斗的緊急關頭,宋江卻一直躲在樹后探頭探腦地觀戰(zhàn)。直到“這廝們都殺散了”,確保平安無事之后,“宋江方才敢挺身出來”,大講一番如何感激涕零的套話  4 。在這種場面中,在一群小小首領的映照下,享有重義盛名的宋江,豈不是很有點黯然失色、相形見絀嗎?

再如上元節(jié)會李師師遇險后,宋江“恐關了城門,脫身不得”,當即率柴進、戴宗二人“先趕出城”;出城之后,“又恐路上別有枝節(jié)”,連忙會合接應他的“軍馬眾將”“星夜還寨”而去。城中,只留下燕青一人“看守著”那位捅了亂子的李逵。燕青、李逵二人在四面楚歌聲中,會同著前來救援的穆弘、史進,拼將一死,殺到城邊;幸而又有魯智深、武松等人殺入城中,燕青、李逵才得以虎口脫險  5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并不要求作家讓宋江去充當什么“以一當百”的孤膽英雄,而只是想說明,實在不應當把宋江渲染成“義膽包天”的“狂俠”。生亦宋江所欲,義亦宋江所欲,當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宋江從不打算舍生而取義。把握住這一特點,才能把握住宋江重義性格的規(guī)定性,即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義士、豪杰的那個“度”。

我們這樣估量宋江的義,并不等于說,宋江性格中最為醒目的重義特征,就愈來愈趨于淡化了。不是的。在宋江的后半生,在幾個重要轉折點上,在他的主觀意念中,義與利總是相互依存、難解難分的。他把謀取功利的那一系列重大決策(如不擇手段地尋求招安,軟硬兼施地彈壓“盡有反心”的水軍頭領,積極主動地爭取為朝廷建功立業(yè)等),都視為最大的盡義。他不無真誠地認為,他所作出的種種安排,盡管使眾兄弟受到一些委屈,甚至招來一些新的煩惱,但歸根到底,總會為眾兄弟帶來好處。所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宋江很迷信這種經驗之談。他固執(zhí)而專橫地把梁山好漢推上一條很“不自在”的“成人”之路。當然,上面說的,畢竟是宋江的主觀設想,是一廂情愿的事,實際情況還要糟糕得多。如果從社會效果角度考察,那么,從尋求招安始,宋江其實就像一只任性而癡迷的頭羊,硬是把一支興旺發(fā)達的義軍隊伍一步步引向“死地”去了。不過,這并不是宋江的本意。他本意上是要為梁山好漢們尋找一個“正當”的歸宿。這是需要說明的第一點。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受招安后,由于權奸的排壓,仕途的崎嶇,命運的蹇滯,宋江對義軍兄弟的依戀、依賴情緒,反倒比早年更加增重了?!半p林渡燕青射雁”本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在宋江心目中竟然激起了軒然大波。他“睹物傷情,心中凄慘”“悲哀憂戚”“郁郁不樂”了許久。其奧秘就在這里。這種感傷情緒,到征方臘時,發(fā)展到了頂點。在那過程中,義軍頭領一一傷殘,宋江每每“大憂”“大哭”“淚如雨下”“扼腕痛哭不盡”“幾番昏暈”“寢食俱廢,夢寐不安”“連心透骨苦痛”,甚至“連喪了父母,也不如此傷悼”,并親自“揚白幡,掛白袍,頂孝絹,焚香哭奠”陣亡眾將領。這種種描寫,一方面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他愛將惜才的政治風度,另一方面也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他對義軍兄弟的手足深情。在這些地方,已經很難辨識哪里是“義”,哪里是“功利”了。這是需要說明的第二點。

綜上所述,宋江形象中實實在在包含著一種崇尚功利的個性質素。這一質素,沖淡與削弱著那模式化了的、為人們所熟悉、所習慣了的“忠”與“義”的類型化性格特征,而增添了一種為當時人們所陌生的、“義利合一”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混雜色彩。由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把宋江性格與傳統(tǒng)的忠臣義士形象區(qū)別開來,在半是理性、半是人欲的人物畫廊中,為他找到一個位置。

注解:

1《水滸全傳》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回。中華書局1962年版。

2《水滸全傳》第四十一回。中華書局1962年版。

3《水滸全傳》第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回。中華書局1962年版。

4《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中華書局1962年版。

5《水滸全傳》第七十二回,中華書局1962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