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談到中國人,我們通常想到的符號是老子莊子、秦皇漢武、蔡倫張衡、李白杜甫。作者們在這里給我們展示的不是符號化的中國人,而是用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中那樣的筆觸呈現(xiàn)的四個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凝練一方水土的普通中國人。
中國人就是由一個個華縣的呂崇德、衢州的程宵春、榆林的高喜業(yè)、贊皇的池素英們組成的整體。他們生活在黃河、長江邊上,延續(xù)著幾千年承傳的民俗,在可以自給自足又不斷地嘗試與外界融合的過程中,堅持著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的循環(huán)。
在照相般寫實的筆觸中,我們看到了光影中的深深皺紋、紙漿中的厚厚老繭、喜曲中的絲絲心酸、鼓詞中的段段情懷;而透過細節(jié)和色彩,我們又分明看到了崇德演皮影的沉浸、宵春打紙簾的專注、喜業(yè)唱酸曲的投入、素英跳扇鼓的愜意。
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人們可能關注的是江河倒流、天地色變、叱咤風云、偉人英雄。然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真正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是細節(jié),是平淡,是滴水穿石,然后才是滄海桑田。
物質生活可以豐富,活動空間可以拓展,生產方式可以提升,但人性、人情、人心的呈現(xiàn)是不變的。傳播決定傳承。謝謝建軍、君健、瑞青三位青年學者,用細致的觀察、樸實的語言,在當今嘈雜的氛圍當中,給我們帶來了對中國人本質的冷靜思考。
希望讀者們從這四個普通的中國人中讀出鄉(xiāng)土,讀出民俗,讀出社會,讀出人心。
是為序。
熊澄宇
201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