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清小說的發(fā)展簡史與文化內(nèi)涵
明清小說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地位突出,其承前啟后的作用尤為重要。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的高峰,開啟了近代以來的小說風(fēng)格。其中的杰作更是對現(xiàn)代小說和當(dāng)代小說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1 明清小說的發(fā)展脈絡(luò)與輪廓勾勒
著名學(xué)者王國維(1877~1927)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蔽膶W(xué)史上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均為“一代之文學(xué)”,明清兩朝則以小說和戲曲為“一代之文學(xué)”,尤其是小說更成為文學(xué)的突出代表。從作品數(shù)量上看,明清兩朝至少產(chǎn)生了2000部小說(含短篇小說集),蔚為大觀,非常繁榮。從語言上看,明清小說可分為文言與白話小說。從篇幅上看,可分為短篇、中篇和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又可分為文言短篇(包括短篇小說集)和白話短篇,中篇小說也可分為文言中篇和白話中篇,長篇小說則主要是白話章回。從內(nèi)容性質(zhì)上看,明清小說有講史、志怪、志人、公案、神魔、世情、官場、俠義、諷刺、譴責(zé)等類別。從質(zhì)量上看,在整個明清小說發(fā)展史上,誕生了被人津津樂道的“八大小說名著”(簡稱“八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封神演義》《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它們在各自的領(lǐng)域做出了許多歷史性貢獻(xiàn),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明清白話小說形成了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志怪、世情人情“四大題材小說”。歷史演義小說形成了“二十四史”演義。英雄傳奇小說則出現(xiàn)了兩大家將系列:“說宋”系列,說楊家將的《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說岳家將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武穆精忠傳》《說岳全傳》,說呼家將的《說呼全傳》,說狄家將的《五虎平西前傳》《五虎平南后傳》《萬花樓楊包狄演義》;“說唐”系列,說薛家將的《說唐后傳》《說唐薛家府傳》《說唐三傳》《反唐演義傳》,說羅家將的《說唐小英雄傳》《粉妝樓》。清代出現(xiàn)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挑戰(zhàn)男權(quán)主義的巨著《鏡花緣》,晚清則出現(xiàn)了《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老殘游記》《孽?;ā贰八拇笞l責(zé)小說”(簡稱“四譴”)。白話短篇則有“三言二拍一型”做支柱。
文言小說則有志怪、散記、傳奇、志人、筆記小說等類別,但這種分類也不完全妥當(dāng)。志怪小說以蒲松齡《聊齋志異》為代表,散記小說以史震林《西青散記》、沈復(fù)《浮生六記》為代表,傳奇小說以瞿佑《剪燈新話》、張潮《虞初新志》、沈起鳳《諧鐸》、和邦額《夜譚隨錄》為代表,筆記小說以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為代表。明清文言小說形成了“三大系列”:其一為“剪燈系列”,如明代瞿佑《剪燈新話》、李昌祺《剪燈余話》、邵景瞻《覓燈因話》等;其二為“聊齋系列”,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沈起鳳《諧鐸》、和邦額《夜譚隨錄》、宣鼎《夜雨秋燈錄》等;其三為“閱微系列”,如清代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等。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占很大比重,清代筆記盛況空前,但筆記中并非全為小說。
要了解明清小說史概貌,不妨以時間為序,先大致梳理一下明清小說的發(fā)展脈絡(luò)(為方便讀者加深對小說的印象,本書盡量標(biāo)注小說完稿或刊印的年份、作者或編者姓名),然后簡介其形成的時代背景、歷史特色、文化內(nèi)涵、體制發(fā)展和特色成就。
明朝由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明朝滅亡,歷時276年。清朝由皇太極于1644年建立,1912年2月(農(nóng)歷算1911年)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歷時267年。
明代小說
明代初期(1368~1425)
這段時期最先出現(xiàn)的是《三國演義》。據(jù)多位學(xué)者考證,這時的《三國演義》可能由羅貫中(約1315~1385?)編撰而成,為原本《三國演義》,也是中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緊隨其后,施耐庵則可能編撰了另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水滸傳》。雖然這兩部小說當(dāng)時還只是手寫本,但它們在洪武初年一經(jīng)問世,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小說范本,形成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兩大高峰。它們也分別成為明清歷史演義小說和英雄傳奇小說的典范。當(dāng)然,這兩部小說都是世代累積型作品,即以歷代史書(如陳壽《三國志》、司馬光《資治通鑒》、朱熹《通鑒綱目》、脫脫《宋史》等),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國、水滸故事,以及宋元話本(如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宋元雜?。ㄈ纭叭龂鴳颉薄八疂G戲”)等為基礎(chǔ)編撰修訂而成。這兩部小說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通俗敘述形式,奠定了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基本格式的基礎(chǔ),具有明顯的中國古代風(fēng)格與中國氣派。然而自《三國演義》《水滸傳》問世后近200年,沒有形成第三座白話長篇小說高峰。
從文言小說來看,明初有瞿佑《剪燈新話》(洪武十一年,1378?),每篇都摻入詩詞,時代多反映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背景,且一半篇目敘寫男女愛情,有的還是人鬼相戀,情節(jié)曲折生動,受人喜歡。明初還有李昌祺《剪燈余話》(永樂十八年,1420)。雖然這兩部“剪燈”都屬優(yōu)秀之作,但其寫作水平并沒超越唐代文言的傳奇小說。
明代中葉(1426~1521)
該時期雖有封建統(tǒng)治者的高壓政策以及印刷技術(shù)的限制,但通俗小說和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仍較旺盛,只是這些文本后來大都亡佚了。據(jù)文獻(xiàn)資料可知,該時期有小說《金統(tǒng)南唐記》《漢小王》《蔡伯喈》《楊六使》《繼母大賢》《如意君傳》等。
明代中后期(1522~1572)
由于明代中后期印刷術(shù)的極大改進(jìn),從嘉靖開始,白話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刊刻出版進(jìn)入茂盛期。
嘉靖元年(1522)出現(xiàn)了《三國演義》刻本,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刻本。該刻本題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有張尚德的序,由朝廷司禮監(jiān)負(fù)責(zé)刊刻,屬官刻?!端疂G傳》的最早刻本由朝廷都察院刊刻,也是官刻。后來由武定侯郭勛命人刊刻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屬私家刻本,但郭本早已亡佚。官刻本和郭勛家刻本《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傳播主要在社會上層,而真正讓這兩部小說流行起來的是根據(jù)官刻本和郭本翻刻的各種版本,即民間翻刻本。正是靠著翻刻本的大量傳播,這兩部小說成為明清時期對社會影響最深遠(yuǎn)的小說,在知識分子家里,幾乎人手一部(“幾于家置一編,人懷一篋”)。
這兩部小說對后世的直接影響是,形成了小說史上歷史演義小說和英雄傳奇小說的創(chuàng)作浪潮。歷史演義小說和英雄傳奇小說雖都依據(jù)歷史,運(yùn)用史料,但各有側(cè)重。歷史演義小說是側(cè)重反映朝代更替演變的歷史小說;英雄傳奇小說則側(cè)重于以刻畫一個或一系列英雄的傳奇經(jīng)歷、塑造人物形象的傳記式小說。例如,從弘治到嘉靖末年,形成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明清長篇小說模仿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出現(xiàn)了《英烈傳》《岳武穆王精忠傳》《唐書志傳》《全漢志傳》《南北兩宋志傳》《列國志傳》等。
嘉靖十六年(1537)郭勛門客編著了《皇明開運(yùn)英武傳》(即《英烈傳》),敘朱元璋開國史。嘉靖三十一年(1552)與三十二年(1553),熊大木編撰了《岳武穆王精忠傳》(又名《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與《唐書志傳》,其后熊大木又編撰了《全漢志傳》與《南北兩宋志傳》。《岳武穆王精忠傳》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第一部以岳飛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嘉靖至隆慶年間余邵魚的《列國志傳》問世。嘉靖后期誕生了白話長篇小說巨著《封神演義》手寫本和《西游記》手寫本。隆慶三年(1569)沈孟柈的《錢塘漁隱濟(jì)顛禪師語錄》問世。
白話短篇小說在嘉靖年間有洪楩《六十家小說》。
晚明時期(1573~1644)
晚明前期 晚明前期指萬歷年間,這也是明代小說的鼎盛期。萬歷二十年(1592)出現(xiàn)了世德堂刻本《西游記》,這是《西游記》的第一個刊刻本。在《西游記》抄本或刻本的影響下,隆慶、萬歷年間形成了明清長篇小說模仿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高潮,即出現(xiàn)了《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新平妖傳》《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全傳》《達(dá)摩出身傳燈傳》《八仙出處東游記》《唐代呂純陽得道飛劍記》《韓湘子全傳》《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等約20部神魔小說。
萬歷年間民間書坊刊刻《三國演義》《水滸傳》已非常普遍。當(dāng)時書商余象斗就曾說道:“坊間所梓《三國》,何止數(shù)十家矣”,“《水滸》一書,坊間梓者紛紛”?,F(xiàn)存最早的《水滸傳》刻本就是那時(1589)民間書坊刻印的。
郭勛門客編著的《英烈傳》在萬歷十九年(1591)翻刻。萬歷年間,在《英烈傳》的影響下白話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熱潮:《承運(yùn)傳》、《續(xù)英烈傳》(紀(jì)振倫)、《于少保萃忠全傳》(孫高亮)、《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萬歷末年福建刻本)、《征播奏捷傳通俗演義》(棲真齋,1603)等書寫關(guān)于當(dāng)朝人物史事的小說。
其間,刊刻的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小說還有紀(jì)振倫《楊家府演義》(1606)、《兩漢開國中興傳志》(1605)、褚圣鄰《大唐秦王詞話》(1607)、酉陽野史《續(xù)三國演義》(1609)、甄偉《兩漢通俗演義》(1612)、謝詔《東漢十二帝通俗演義》、楊爾曾《東西晉演義》(1612)等。
神魔小說有余象斗《南游記》、《北游記》,吳元泰《東游記》,朱鼎臣《南海觀音全傳》,朱開泰《達(dá)摩出身傳燈傳》,朱星祚《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1604),鄧志謨《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1603),《唐鐘馗全傳》,潘鏡若《三教開迷歸正演義》,余成章《牛郎織女傳》,熊龍峰《天妃濟(jì)世出身傳》等。
公案小說有安遇時《包龍圖判百家公案》(1594),《包公演義》(1593),余象斗《皇明諸司公案》(1598),虛舟生《海剛峰先生居家公案傳》(1606)、《龍圖公案》、《龍圖神斷公案》等。
第一部個人獨(dú)創(chuàng)型白話長篇小說、人情世情小說巨著——《金瓶梅》(其抄本1596年,刻本1617年)問世,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坐標(biāo)軸式的里程碑意義。其前有呂天成的《繡榻野史》(1602),其后有續(xù)書的《玉嬌麗》(萬歷末年),但與《金瓶梅》成就相比,極為遜色。
還有文言小說,如邵景瞻《覓燈因話》(1592)、宋懋(mào)澄《九籥(yuè)別集》(1610?)、吳敬所《國色天香》(1587)、《癡婆子傳》(1612)等。
晚明末期 晚明末期指泰昌、天啟、崇禎年間(1620~1644)。雖然僅僅24年,但小說創(chuàng)作數(shù)量極多,呈現(xiàn)繁榮態(tài)勢。
這期間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有《隋煬帝艷史》(崇禎初年)、方汝浩《禪真逸史》、方汝浩《禪真后史》、《有商志傳》、《有夏志傳》、袁于令《隋史遺文》(崇禎六年,1633)、《開辟演義》(崇禎八年,1635)、《孫龐演義》(崇禎九年,1636)、《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崇禎十三年,1640)、馮夢龍《新列國志》(崇禎十一年,1638)、馮夢龍《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難錄》(崇禎年間)、托名鐘惺《盤古至唐虞傳》。
這期間還有神魔小說,如楊爾曾《韓湘子全傳》(天啟三年,1623)等。
明末還產(chǎn)生了時事小說,如《警世陰陽夢》(1628)、陸云龍《魏忠賢小說斥奸書》(1628)、陸人龍《遼海丹忠錄》(1631年前)等。
崇禎年間世情小說有《醋葫蘆》《雙姻緣》等。明末還出現(xiàn)了才子佳人小說,如《章臺柳》《山水情傳》等。才子佳人小說,多是講小說中主人公才子與品貌均優(yōu)的佳人一見鐘情,相互傾慕,詩文共勉,但往往被現(xiàn)實(shí)所阻抑,歷經(jīng)曲折,最終才子金榜題名,中得舉人,奉旨成婚,與佳人圓得洞房花燭之美夢。
明末也出現(xiàn)了許多白話短篇小說集,如馮夢龍《喻世明言》(1621?)、《警世通言》(1624)、《醒世恒言》(1627),俗稱“三言”;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1628)、《二刻拍案驚奇》(1632),俗稱“二拍”;陸人龍《型世言》(1631~1633);周清原《西湖二集》。此外,還有佚名的《石點(diǎn)頭》《鼓掌絕塵》《歡喜冤家》等。
明代文言小說至少有700種,如王世貞《艷異編》(1618)、馮夢龍《情史》(崇禎初年)等。
明代小說還以評點(diǎn)本的形式獲得巨大發(fā)展,如:華陽洞天主人會評本《西游記》(1592),余象斗評點(diǎn)的《列國志傳》、《三國演義》、《水滸傳》(萬歷二十二年,1594),李卓吾評點(diǎn)本《水滸傳》(1592后),葉晝托名李卓吾評點(diǎn)的《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容與堂本,萬歷三十八年,1610),楊東來評點(diǎn)本《西游記》(萬歷四十二年,1614)、《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崇禎初年),金圣嘆評改本《水滸傳》(崇禎十四年,1641)等。其中,金圣嘆本《水滸傳》是清代最流行的《水滸傳》版本,他對《水滸傳》進(jìn)行了系統(tǒng)評點(diǎn)與刪改,其小說評點(diǎn)體例(有序、總評、回評、夾批、旁批、眉批等)被后人所看重和繼承;而葉晝的評點(diǎn)模式為金圣嘆小說評點(diǎn)體系的完善奠定了堅實(shí)的基礎(chǔ)。
清代小說
清初近八十年(1644~1722)
清初白話小說以才子佳人小說盛行,文言則以《聊齋志異》為巔峰。
清初也有時事小說,如:《新編剿闖小說》(順治二年,1645,寫李自成事)、《順治皇帝過江傳》(順治八年,1651)、陸應(yīng)旸(yánɡ)《樵史通俗演義》(順治八年,1651年后,寫明末最后25年事)、李清《梼(táo)杌(wù)閑評》(寫魏忠賢事)、無名氏《鐵冠圖》(寫李自成起義)、《海角遺編》。其中《樵史通俗演義》和《梼杌閑評》是明末清初寫得最好的時事小說。
順治時期產(chǎn)生了英雄傳奇小說,如青蓮室主人編《后水滸傳》、徐震《樂田演義》等;神魔小說有董說《西游補(bǔ)》、徐道《歷代神仙通鑒》等;人情世情小說則有丁耀亢《續(xù)金瓶梅》(1660)、西周生《醒世姻緣傳》(1661)等。
順治年間還有白話短篇小說集李漁《十二樓》(1651~1661)和《無聲戲》(1654~1657,又名《連城璧》)、艾衲居士《豆棚閑話》、古狂生《醉醒石》、徐震《照世杯》、吳拱宸《鴛鴦針》、托名陸云龍《清夜鐘》《一片情》《八段錦》等。其中,《十二樓》《無聲戲》《豆棚閑話》屬上乘之作。文言小說有侯方域《李姬傳》、張明弼《冒姬董小宛傳》等。
順治時期才子佳人小說盛行。奠基之作是張勻所編的《玉嬌梨》(1658)和《平山冷燕》,后有《好逑傳》《吳江雪》《春柳鶯》等。張勻還編有《人間樂》《玉支璣》《兩交婚》《金云翹傳》《幻中真》《錦疑團(tuán)》《飛花詠》《麟兒報》《畫圖緣》《定情人》《賽紅絲》等才子佳人小說。
至康熙時,才子佳人小說作品劇增,風(fēng)行一時,如徐震《鴛鴦配》、《合浦珠》、《珍珠舶》、《燈月緣》、《夢月樓》、《桃花影》,左臣《女開科傳》,白云道人《賽花鈴》等。
康熙年間還有世情小說《林蘭香》《隔簾花影》等。《林蘭香》上承《金瓶梅》,下啟《紅樓夢》,在明清世情小說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橋梁作用。
康熙年間產(chǎn)生了不少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如陳忱《水滸后傳》(康熙三年,1664,《水滸傳》續(xù)書中成就最高者)、錢彩《說岳全傳》(康熙九年,1670)、張勻《梁武帝西來演義》(康熙十二年,1673)、褚人獲《隋唐演義》(1695年前)、《臺灣外志》(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春夢》(敘劉進(jìn)忠、鄭成功事)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隋唐演義》。
康熙年間神魔小說則有汪象旭《呂祖全傳》(康熙元年,1662),王夢吉《濟(jì)顛大師全傳》(康熙七年,1668),張勻《醉菩提全傳》,劉璋《鐘馗斬鬼傳》(康熙四十年,1701),呂熊《女仙外史》(康熙四十三年,1704)、《后西游記》等。
康熙年間評點(diǎn)體小說則以毛綸、毛宗崗評點(diǎn)本《三國演義》(康熙十八年,1679)和張竹坡評點(diǎn)本《金瓶梅》(康熙三十四年,1695)水平最高。這兩部小說分別是清代《三國演義》《金瓶梅》最流行的版本。另外,還有汪象旭、黃周星評點(diǎn)本《西游證道書》(康熙二年,1663),陳士斌評本《西游真詮》(康熙三十五年,1696)。
康熙年間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有《西湖佳話》(康熙十二年,1673)等。文言小說集有蒲松齡《聊齋志異》(康熙四十六年,1707,其代表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徐震《女才子書》、黃周星《補(bǔ)張靈崔瑩合傳》、張潮《虞初新志》(康熙年間)等。
清中葉近一百二十年(1723~1839)
清中葉出現(xiàn)了清代小說成就最高的經(jīng)典力作《紅樓夢》和《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