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沙礫中綻放的女人花

紅軍留下的女人們 作者:卜谷 著


序: 沙礫中綻放的女人花

讀卜谷的《紅軍留下的女人》這部書稿,不時淚涌眼眶,不能自已。讀罷掩卷,心頭分外凝重。

“女人是水做的?!薄芭说拿纸腥跽摺!薄@是曾經(jīng)有過的話語。前者的意蘊是多重的,如指女性的清純、秀美等,但也有柔弱似水的含義;后者即直白女性的脆弱。在性別氣質(zhì)的劃分中,歷來有男性為陽剛、女性為陰柔之分別,而且往往把陰柔與脆弱劃等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偏見。還要說的是:相對于男性,女性在生理和社會角色等方面因其特殊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會有著別樣的、甚至是更深重的擔當。在常態(tài)的生活中是如此,在非常態(tài)中更是如此。

本書講述的正是女性在特殊際遇中怎樣擔當起坎坷與苦難的故事。

故事大都發(fā)端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朱毛”紅軍下井岡山之后,揮師轉(zhuǎn)戰(zhàn)贛南、閩西,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當年的革命如火如荼,“橫斷半壁,紅透南國”。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卻不得不撤離中央蘇區(qū),踏上艱險的長征之路,由此中央蘇區(qū)最終喪失。

紅軍主力走后,革命隊伍中卻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留了下來,留在這片即將面臨血洗、清剿的土地?!傲粝聛淼娜藗儭敝?,有不少是女性。

《紅軍留下的女人》給我們展現(xiàn)了十幾位女性在這樣的重大生活變異后的命運。她們當中,有的自身就是紅軍戰(zhàn)士,有的是紅軍的妻子,有的既是戰(zhàn)士也是妻子,還有的是尚未成人的孩子。她們中的許多人,本有著如花的青春年華,有著火熱的斗爭生活,也有美好的愛情和婚姻。紅軍主力走了,她們被留了下來,如離群的雁,如風(fēng)中飄落的葉子,生活一下子產(chǎn)生重大跌宕。她們留下后,面臨著極其艱險、極其困難、甚至是極其無奈的處境:這里有生存的困境,在卷土重來的反動武裝(如還鄉(xiāng)團、鏟共團、挨戶團、搜山隊)的“斬草除根,誅家滅族”和“屋換石頭、人要換種”的瘋狂叫囂和殘酷殺戮中,她們要活著,甚至還要繼續(xù)開展斗爭,就要歷盡常人難以體驗的艱辛:或四處轉(zhuǎn)戰(zhàn),或顛沛流離,或隱居深山,或藏身民間,或剃度為尼,更有的在斗爭中英勇獻身。這里有性與婚姻的尷尬:有的夫妻分離,長期杳無音信,當發(fā)現(xiàn)丈夫竟然活著時,自己已為他人妻,于是只能遺恨終生;有的被惡霸多次變買,淪為性商品和傳宗接代的工具;有在困境中將就的結(jié)合,給未來的生活帶來無法言說的苦澀;有的終其一生在等待,堅信丈夫會回來,而其實她所等待的丈夫數(shù)十年前就已經(jīng)犧牲。這里有復(fù)雜斗爭中產(chǎn)生的誤會,到頭來反而坐進自己人的牢獄之中,長期蒙受不白之冤。這里有骨肉之間的悲歡離合:有離散數(shù)十年后再次團聚的“悲苦的喜事”,也有依然在幻想著童年的年邁的孤女……

由水做的女人、被稱為弱者的女人,就這樣被推到最粗礪的生活中接受磨難。柔弱與粗礪、女人與苦難相互照明,那苦難就更加彰顯,那柔弱的便也呈現(xiàn)出了韌性來。柔能勝剛,在苦難面前,女性往往表現(xiàn)出比男性更大的耐受力。就像荒野中的草,能經(jīng)受連大樹也要折服的疾風(fēng)。是的,她們是生長在干涸貧瘠的沙礫中的草,生境惡劣,孤獨無依,沒有粗壯的根系、軀體和枝柯,靠什么抵擋襲來的狂暴?恰恰靠的是柔韌。而要做到這一切,卻又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和代價呀。這些女人的力量能從哪里來——是因為信念?是因為愛與癡情?抑或因為女人的天性使然?——我依然不得其解。我們?yōu)檫@些女人的命運扼腕嘆息,更為她們在苦難面前透出的精神與性情——無論是因為信念、還是愛與癡情或天性使然——而經(jīng)受心靈的震憾。

沙礫中的草,卻能開出清麗的花兒??嚯y中的女人們,以她們的堅忍、執(zhí)著、奉獻,以她們面對坎坷、磨難和無奈時的從容、無悔和淡然,而釋放出女性內(nèi)在的心靈之美:馬前托孤,身陷囹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斗爭不止的李美群;不意入庵為尼,堅信紅軍會來接她歸隊,臨終也未能如愿但仍口占一偈“生是紅軍,死也紅軍,來日轉(zhuǎn)世,法號紅軍”的“紅軍尼”弘菁;在太長的等待中,因顧慮太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如何評價而不敢在解放后與組織聯(lián)系而抑郁而死,死時還把保存多年的一枚蘇維埃紅印放在身旁的“女紅匪”廖秀姑;革命70多年,到死卻還是個臨時工,又因有一位被拉壯丁當過國民黨大兵的丈夫而累遭責(zé)難和折磨卻無怨無悔的彭國濤;苦等五十多年丈夫未歸,為延續(xù)家門的灶火,含辛茹苦將兩個殘疾人收養(yǎng)為兒子兒媳以傳宗接代的池煜華……她們的人格和品性無不讓人動容,她們是一朵朵在苦難的沙礫中綻放的女人花。

贛南是一塊歷史積淀分外厚重的紅土地,作家卜谷長期來扎根于此,在深厚的紅壤中采掘不止,并不時向世人奉獻出他的成果來。前些年他的一部長篇小說《少共國際師》,在反映嚴峻的戰(zhàn)斗生活同時,更多的是表現(xiàn)少共戰(zhàn)士的童真、童趣與童智。而在這部沉甸甸的書中,讓人感受的卻是深沉與凝重。樸實的文筆,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原生態(tài)的歷史與生活的寫實,讓深藏于贛南群山皺折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xiàn)于世,并見證苦難的凝重和承受苦難的女人們的生命力之頑強和品性之美麗,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還值得一提的是,卜谷的腿腳不太利索,直說了是有點跛,可他惦記著這些快要被人遺忘了的人和事,或被這些人和事所感動,也想讓它們感動別人,于是跛著不太利索的腿腳,踽踽奔走于贛南群山的皺折中,當然還穿州過府,去了外省和京城,歷時十幾年,去采擷這些故事的素材。他不滿足于道聽途說,非要見到主人公,主人公不在了的,也要找到見證人,務(wù)求真實,力索細微。其情其行,亦讓人感動。

感謝卜谷,將那些被遺忘的讓我們記住。

本書的編輯郁丹女士囑我為本書寫序。我在感動之際,寫下一點讀后感,可為“序”乎?

2006年1月8日于贛州

(荒坪――陸定一的外孫,現(xiàn)為江西理工大學(xué)教授、文法學(xué)院院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