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身行伍

鄧演達傳(雨花臺烈士傳叢書) 作者:張鵬斗 著


投身行伍

從鄧演達懂事時候起,父親鄧鏡仁就教他認字識字和背誦古文。他童年時曾在私塾中讀過幾年書,但他沒有成為一名秀才,反而成為一名素質(zhì)過硬的軍人,總共從軍時間長達18年(中間有一段時間在外考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外受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內(nèi)受清封建王朝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少年時代的鄧演達耳濡目染民生的痛苦和慘況,從小就萌生了立志學習軍事,做一個出色的軍人以報效國家為中華民族服務(wù)的愿望。

1907年,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惠州七女湖起義使他受到了更大的激勵。這次起義發(fā)生在鄧演達的家鄉(xiāng)歸善地區(qū),曾攻克泰尾、楊林、三達、柏塘等地,聲威大震。雖然后因清軍“會剿”,堅持10天后失敗,但是孫中山等革命先驅(qū)所進行的這些革命活動以及父老鄉(xiāng)親們流傳的有關(guān)孫中山等人的革命傳奇故事,卻在鄧演達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9年,14歲的鄧演達考入廣東(黃埔)陸軍小學堂,進行軍事學習,編為第四期學生。

在廣東陸軍小學堂期間,鄧演達由于年齡最小,但學習成績最好,聰穎過人,在同學中又博得“鐵漢”之稱,為校長鄧鏗所賞識,并被吸收為同盟會員,他宣誓并打上手印,成為同盟會的一分子。當時,全校同盟會的革命黨員只有20多人,與鄧演達同一時期的同盟會員有郭冠杰、肖冠英、廖尚果、陳濟棠等人。鄧演達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一次校長鄧仲元對其同鄉(xiāng)學生廖尚果說:“要多努力,爭取得個第一名,為惠州人爭光?!绷位卮鹫f:“爭取第一名自有鄧演達,輪不到我,不找這個麻煩?!眳⒓油藭螅瑢W們經(jīng)常傳閱秘密的宣傳刊物,鄧演達受到很大的教育。每逢節(jié)假日,他又經(jīng)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集結(jié)在一起,到黃埔郊外活動,議論國家大事,在革命大潮中逐步樹立起革命的人生觀。

廣東陸軍小學堂第四期學生合影

1911年鄧演達參加辛亥革命,第二年又入廣東陸軍速成學堂學習,1914年入武昌陸軍第二預(yù)備學校學習。1917年以優(yōu)等生資格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入工兵科第六期。

保定陸軍軍官軍校是中國近代軍官的搖籃。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期間,鄧演達不但刻苦學習軍事科學,還致力于政治、經(jīng)濟等社會科學的研究,并且努力學會了德文,為其以后的旅歐生涯打下了基礎(chǔ)。1918年11月,鄧演達在家鄉(xiāng)與鄭立真女士結(jié)婚。第二年春,他以優(yōu)異成績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時期的鄧演達

鄧演達和夫人

結(jié)束軍校學習生活后,鄧演達首先被派到徐樹錚的西北邊防軍中任排長。1920年春,應(yīng)粵軍參謀長鄧鏗(即鄧演達在廣東陸軍小學堂的校長鄧仲元)急召,到福建漳州援閩粵軍任憲兵連連長。8月12日,鄧演達率憲兵連隨鄧鏗指揮的左翼軍回師廣東,驅(qū)逐桂系軍閥,征途中曾任督戰(zhàn)隊隊長,多次獻出打敗敵軍的良策。此后他在粵軍中不斷發(fā)揮才干,深得師長鄧鏗和領(lǐng)袖孫中山先生的賞識。在粵軍第一師,鄧演達干得十分出色,不但能協(xié)助鄧鏗整飭軍紀、訓練軍官,而且也能帶頭擔負革命的職責,成為粵軍的模范。有人評論說:“疇昔論中山先生基本革命部隊必約粵軍,論粵軍必稱第一師,論第一師必及仲元(即鄧鏗)?!庇捎卩囇葸_在粵軍中樹立的極高威望,官兵們都把他看作是鄧鏗的繼承人?;涇姷谝粠煄熼L李濟深這樣說道:“沒有鄧仲元(即鄧鏗)師長的偉大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粵軍第一師,并成為其他部隊的模范;沒有擇生(即鄧演達)同志的忠貞和熱誠,也沒有鞏固的第一師,并堅定地為革命事業(yè)效命?!?/p>

鄧演達再次同軍校結(jié)緣,則是奉孫中山之命參與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在黃埔軍校期間,鄧演達以師長身份諄諄教育革命學生,尤重向?qū)W生宣傳革命思想,灌輸愛國主義理念和闡述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教育學生認真做好一個革命軍人。他同學生朝夕相處,同甘共苦,嚴而不苛,威而不猛,既重言教又重身教。他常常穿著一雙擦得锃亮的皮靴,走起路來挺身昂首,每當開會總是正襟危坐,在小節(jié)上也一絲不茍。鄧演達的品德、學識和風度,深受學生的敬佩和愛戴。學生們均以他的行動舉止作規(guī)范,加以效仿,由此產(chǎn)出了“鄧演達式”的學生。后來,在鄧演達被關(guān)押在南京期間,黃埔軍校歷屆畢業(yè)生們曾聯(lián)名要求蔣介石釋放他們的教育長,這讓蔣當時大為震驚,感到鄧演達對黃埔學生影響之大,足以分散黃埔力量和動搖政府根基,最終不得不將其殺害。

北伐期間,鄧演達擔任過攻打武昌城的總司令,指揮第四軍和第一軍第二師,他親臨城下,與士卒同生死,以剛毅無畏的革命精神,克復(fù)武昌。經(jīng)過40多天的艱苦奮戰(zhàn),第四軍共俘敵軍軍官1000多人、士兵20000多人,繳獲山炮10多門,機關(guān)槍100多挺,步槍15000枝,威震全國,被譽為“鐵軍”。

武漢政府時期,鄧演達集軍機政務(wù)于一身。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前,鄧演達是武漢政府的支柱。汪叛變后,鄧演達出走,終于導(dǎo)致武漢政府解體。鄧演達的軍政才能受到包惠僧的高度贊揚。包曾回憶說:“武漢政府失去了一個鄧演達就是倒了一個有力的支柱。在軍事方面,就不能掌握第四、十一軍,四軍、十一軍沒有鄧演達的領(lǐng)導(dǎo),也不能發(fā)揮什么作用。在政治方面,再沒有人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只有讓反動派抬頭,只有讓國共分家?!彼踔吝€說:“在社會方面,國民黨人沒有哪一個比鄧演達得人心,能聯(lián)系群眾?!?/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