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回第二故鄉(xiāng)
1962年,春花爛漫、風和日麗的六月天,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所在的沈陽大帥府(張學良故居),夜晚一貫地靜悄悄,我在宿舍里安排好我不足四個月的小女兒安靜睡下。聽到窗外有輕輕的話語聲,隔窗外望,月光下似有人影晃動,我好奇地披衣下樓,徑直奔向前院,那是同省作協(xié)緊連的省圖書館的大院。院中有一圓形花壇,丁香花剛謝,波斯菊盛開,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花壇旁站著省作協(xié)主席馬加,他頭上的帽子歪斜著,外衣敞開著。我急忙走上前,見馬加同志向?qū)⒁叱龃箝T的幾個人頻頻招手,而即將邁出大門的兩位中年男女同志也轉(zhuǎn)回身向馬加招手。在朦朧的月光下,我看出那位體態(tài)標致、頗有風度的男同志好像是周恩來總理,身旁短發(fā)女同志似乎是鄧穎超大姐。未容我細辨認,他們?nèi)迦艘堰~出大門。門外車燈閃亮,汽車遠去了。我忙上前問馬加同志:“誰?好像是周總理?!?/p>
“是的,是這樣……”他轉(zhuǎn)身責問站在身后的小姜同志,“你怎么不早上樓告訴我呢?”
小姜微笑著點頭,支支吾吾地回答:“我也蒙了,我也不知道您住在哪兒呀?!?/p>
小姜是剛從遼寧大學中文系分配來的小青年,此時正沉浸在幸福中。他美滋滋地向我說:“你看我,連手都沒握上,真是樂蒙了。”他看我緊向他追問便慢慢說:“我正在收發(fā)室看報,聽到大門鈴響,看門的翟大爺沒馬上開門,問找誰。門外有人說是公安局的,讓開開門。翟大爺忙打開門,嘴里還叨咕:‘八點多鐘了,公安局?查戶口呀?’我抬頭一看,‘查戶口的人’身后,有一男一女進來了,細一看,好像是周恩來總理,我趕忙上前行個大禮。隨著,我就不由自主地跟著他們往前走,很怕離開總理一步。總理回頭問我:‘小同志,你是干什么的?’我隨口答:‘我是門衛(wèi),保衛(wèi)首長的?!偫硇χf:‘你們什么單位,還專設一個保衛(wèi)首長的?’我又改口說:‘是管來客登記的?!偫碚f:‘噢,我們還沒登記呢?!?/p>
馬加同志打斷了他的話:“你不知我住在哪里,那老翟頭兒呢?他上哪兒去啦?”
小姜答:“他回收發(fā)室看門去了?!?/p>
馬加說了一句:“好了,你們都趕緊回去睡覺吧?!彼D(zhuǎn)身向東大門作協(xié)收發(fā)室走去。
我回到房間,小女兒還在熟睡。我睡不著了,想著周總理為什么突然來到大帥府,連我們領導事先也不知道。總理是不是到距我們機關不太遠的他的母校參觀了?白天太忙,趁夜晚出來看看。是為了安全,還是怕打擾大家,臨時起意?總理真是日理萬機呀!
我回憶起我在北京上學時見到周總理的那次經(jīng)歷。
1954年年底,我在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簡稱文研所)學習時,隨同我的同學、軍旅作家白刃去北京飯店參加全國文聯(lián)組織的迎春聯(lián)歡舞會。舞池中間的周總理身穿筆挺的中山服,風度翩翩,正在跳華爾茲,舞步穩(wěn)健明快,一會兒旋轉(zhuǎn)如飛,一會兒輕盈悠悠,還不時同身旁過往的舞友點頭微笑打招呼。休息時,總理不斷同身旁的人交談。一次休息,白刃拉我坐到離總理較近的座位,只聽總理問剛落座的舞伴:“聽說你是美國紐約伊斯曼的研究生,那是很有名的音樂學院哩?!?/p>
“是的,我在那里畢業(yè)時已經(jīng)32歲,都有兩個孩子了,考了幾年才考上。”
總理又說:“你取得那么好的成績,還毅然回國,我們非常歡迎你?!?/p>
“很感謝總理,我回國舉辦的第一次演唱會,您就前來參加,還上臺親切接見了我。我永世不會忘記的,一定要好好為人民服務?!?/p>
這時,我認出來了,那位女士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張權,我聽過她的演唱會。接著,總理又問她孩子上學習不習慣,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困難,等等。
這一場迎春舞會,我不僅深深記住了周總理標準的舞步和舞姿,更深深記住了他對文藝工作者的真情關愛。
20世紀60年代初,我有篇散文,記敘的就是周總理以普通公民身份到鞍鋼工人模范家屬王秀蘭家中串門走訪的事。那是1956年的一天,周總理由鞍山市市長陪同突然到訪王秀蘭家??偫磉M屋時,王秀蘭的丈夫正在床上睡大覺,她忙要喊醒丈夫,總理馬上制止說:“不要喊他,工人師傅上夜班很辛苦,讓他好好休息吧,影響他睡一分鐘覺,生產(chǎn)就要受一分影響呢。”
在王秀蘭家中,總理細問了工人住的平房里有沒有自來水,家屬用的針頭線腦到哪兒去買,平時能不能看到電影,上沒上夜校,等等。他還代表鄧穎超大姐向街道婦女姐妹們問好。當總理看見窗外一群孩子趴在窗玻璃上擠著往里看時,又得知王秀蘭膝下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了,總理關切地安慰說:“秀蘭,不要難過,我們和你一樣,也沒有孩子。你看窗外這些娃娃們,多可愛呀!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中國千千萬萬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后人,我們精心把他們培養(yǎng)好、教育好,我們一生就很幸福啦!”
這一天,總理還去了鞍鋼建筑工地、高爐前、各加工廠,同工人們親切交談,任何人事先都不知道國家總理要來訪。
想起這些,第二天,我便早早起來,到作協(xié)的收發(fā)室,向看門的翟大爺打聽昨晚的情況。緊接著,小姜同志及住在作協(xié)院里的同志們都聚攏來,七嘴八舌追問昨天夜里發(fā)生的大喜事。翟大爺介紹說,總理進門以后和他老伴鄧大姐說,他小時候就在東關那兒的學校念書,常打這門前走,知道這是張大帥家的大宅門,常扒門縫往里看,門衛(wèi)還攆他。有時他撿個鐵釘,順著這個大院墻,邊劃邊繞圈走。鄧大姐還笑著說:“你看沒看那外墻上還有沒有你劃過的釘子???”
大家又質(zhì)問他們倆為什么不立即報告馬加同志。小姜歉意地說:“我就是想多陪總理走一段,一生難得,多幸福呀!后來,總理知道了作協(xié)機關在這兒辦公,便問作協(xié)領導是誰,我馬上回答是馬加同志??偫硐胂胝f,是延安來的吧。我這才想到讓翟大爺快去找領導報告?!?/p>
小姜接著向我們介紹:
總理走進了院,經(jīng)過了小青樓,陪同他的人介紹說,這是張作霖五姨太的小樓,大門外的西式二層小樓是張學良為趙四小姐建的。小青樓后西側(cè)是張學良居住、辦公的主樓大青樓,樓前有假山、花壇??偫硌鐾@中西合璧的三層高高大青樓說,這就是張學良易幟的地方吧?也是他擺鴻門宴除掉楊宇霆、常蔭槐的地方嘍,所謂‘楊(揚)常(長)而去’也。
陪同人員問:“要不要請他們打開門,您進去看看?”總理擺擺手:“不要打擾,不要打擾?!?/p>
由大青樓漫步走進西院,這里是一座紅磚到頂?shù)娜龑痈邩?,沒等張學良搬進去辦公,九一八事變就爆發(fā)了,日本關東軍將其霸占為警備區(qū)司令部?,F(xiàn)在,遼寧作協(xié)的領導、作家及部分編輯人員住于此樓(辦公在主樓)。中院的三進四合院古建筑是張作霖的舊居,現(xiàn)在是圖書館的書庫,保存有遼寧省最珍貴的文史資料。周總理在此駐足,隔門細看,說,皇姑屯事件以后,張作霖就是在這里停尸好幾天,瞞過了關東軍司令部吧?國恨又添家仇,增強了張學良的抗日決心。
就在這時,馬加同志從大紅樓匆匆趕來,同總理緊緊握手??偫碓敿殕柫瞬菝骱退那闆r。馬加同志告訴總理,草明同志在鞍山很好。他和夫人在新民縣郊區(qū)一農(nóng)村落了戶,作協(xié)機關還在那里辦了一個農(nóng)場??偫韱?,你們農(nóng)場都種了什么?馬加說,主要種白鶴苞米。總理說,這是新品種喲,長得好嗎?一畝地能打多少?馬加說,能打500多斤??偫碚f,很不錯呀,跨了“綱要”呀??偫碛謫?,農(nóng)民的莊稼怎么樣?馬加回答說,社員的莊稼比我們農(nóng)場的高一頭,深一色??偫硇α耍f,好呀,我們農(nóng)村的形勢已經(jīng)好轉(zhuǎn)了??偫碛旨殕柫宿r(nóng)村一些情況后說,你們東北作家能長期到工農(nóng)群眾中生活,很好嘛,希望能寫出好作品!
小姜同志介紹到這里說,后來總理就和馬加同志揮手告別了。有的同志還打電話問了圖書館,圖書館的人回答說,除了收發(fā)室看門(南大門)的同志,任何人都不知曉昨晚的情況,因為他們的領導和職工都不住在這個院里。大家胡猜亂想:總理是到他讀書的東關模范學校訪問,還是來沈陽開會,或者陪外賓、搞調(diào)查研究?這正是三年困難剛剛好轉(zhuǎn)的時期,總理能到哪里去訪貧問苦呢?
1976年1月8日,舉國上下?lián)]淚含悲,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時我已由插隊的農(nóng)村上調(diào)到鐵嶺地區(qū),才知道周總理是在鐵嶺的銀岡書院讀的小學。周總理和鄧大姐還曾于1962年來過鐵嶺,馬不停蹄地走訪參觀,臨走時還借去了《鐵嶺縣志》(總理于三個月后寄還,并致函道謝),總理要細細重溫少小離家就讀塞外的過往歲月。鄧大姐說過,總理生長在江淮平原,他第一次登山登的就是鐵嶺的龍首山,他第一次進新學堂進的就是鐵嶺的銀岡書院,第一次走出家門到外地就是去東北鐵嶺縣,可以說鐵嶺是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鐵嶺人民終于揚眉吐氣了,以第二故鄉(xiāng)的家鄉(xiāng)人姿態(tài)隆重舉辦了紀念周恩來總理的活動,廣泛搜集歷史資料,當年總理的同學和接待過總理的人們紛紛拿出保存的珍貴圖片和談話記錄,一位姓曹的老人獻出了當年同學周恩來送給他的硯臺。教育局將被侵占的原銀岡書院的四合院住宅一一清理,很快辦起了全區(qū)重點高中。我的小女兒因為參加全省數(shù)學競賽名列前茅,便由初二破格考入這所高中,一年后(1978年)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人們都說我的小女兒是個有福的孩子,中學在周恩來讀書的地方,大學在毛主席工作的地方。因此我對銀岡書院(后重點高中遷到新建的高樓,此處設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也有了特別的感情,常去那里參觀、走訪。
周恩來總理同朝鮮族大娘親切交流
這時我才弄清,十幾年前令遼寧作協(xié)的同志們念念不忘的那個不平凡的夜晚,正是周總理鐵嶺之行的前曲。他到遼寧來是接待朝鮮貴賓的,忙里偷閑提前一天來到鐵嶺,滿足他多年縈懷童年、欲見關東父老的思鄉(xiāng)之情。
1962年6月15日早,正在鄉(xiāng)下蹲點的鐵嶺縣委書記孫蔚如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告知他有一位中央領導要來縣視察,請他速歸。他問需要準備什么,回答:只備兩輛吉普車,其他都不需要。孫蔚如火速返縣,隨同省里一位領導趕到火車站后方知迎接的是周恩來總理。他想應該先到招待所請總理喝杯茶,但是總理熱情地讓他坐到自己的吉普車上,要徑直奔縣委開座談會。吉普車繞縣城街道慢行,總理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到達縣委后,孫蔚如和縣長實話實說做了匯報??偫碛忠灰辉儐柎蠹业囊庖姟W詈?,總理說,三年困難時期總算過去了,我們都是以長征精神和打鬼子的精神把困難甩在了后邊。年初,中央把全國的縣委書記都請到北京,開了七千人大會,與會人員及黨中央和毛主席一起過春節(jié),這是前所未有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各級領導班子民主集中制問題。三年困難有自然災害原因,也有人為原因。這次會議就是要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教育全黨,以防后患,鼓干勁,大發(fā)展……說完,總理喝了兩大碗白開水,馬上就到農(nóng)村田間走訪。鄧大姐就去縣婦聯(lián)看望姐妹們。
周總理一行來到平頂堡鄉(xiāng)。孫蔚如心里直打鼓:事先沒有安排,農(nóng)家的衛(wèi)生能通過總理的審查嗎?恰巧總理進村推門進的第一戶是朝鮮族人家。孫蔚如安心了,號稱“白衣民族”的朝鮮族人是非常講衛(wèi)生的??偫磉M屋,看到油光錚亮的大炕上坐著一位白衣白裙、年近八旬的老阿媽妮,總理向她深深鞠了一躬。老人的兒子是共產(chǎn)黨員,她以很流利的漢語向總理報告了他們的生活、生產(chǎn)和民族和睦情況??偫碓谖堇锛毧戳丝簧席B得整齊干凈的被格問:“您家老少三輩,被子夠蓋不?”走進廚房,總理又掀開鍋蓋,看見大鍋里正放著一小盆白米飯,總理很滿意。
走進的第二家是漢族人家,炕上坐著兩個小姑娘正在寫作業(yè),大一點兒的女孩一眼便認出周恩來總理,下地行禮問好,而小女孩卻躲到門后不敢見面,總理一把將她抱起,用帶胡楂的臉腮親她,問:“叫什么名字?上學沒有?”
小女孩小聲答:“我叫李紹華,我姐叫李紹霞。剛上小學?!?/p>
總理大聲說:“啊,小學生了,我叫你小華吧!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了到北京,到我家去串門?!?/p>
“真的?”小華樂得從總理懷里跳下地,趕忙拿出自己嶄新的書本給總理看??偫砜戳T還要看姐姐的課本。姐姐忙打開書包,拿出書本遞給總理,說:“這是我五年級的課本和作業(yè)本?!?/p>
總理認真翻閱,并提一些問題。而后問她們的爸爸現(xiàn)在的生活、生產(chǎn)怎么樣,糧食夠吃不,等等。
這位農(nóng)民如實說:“現(xiàn)在能吃飽飯了,就是布票少,過年不能人人換上新衣服。女孩子們總得穿件花衣裳??!”
總理笑笑說:“對,對。我們國家要發(fā)展化纖工業(yè)了,以后要保證孩子們過年穿新衣喲?!?/p>
總理從李家走出時,左鄰右舍的鄰居都聞訊趕過來,包圍了這位“不速之客”。一個挎著菜筐的大眼睛小男孩從圍著的人群中鉆進去,仰臉望望這位客人,大聲說:“周恩來,你是周恩來!”
周恩來總理翻閱李紹霞的課本
總理哈哈大笑:“對,我就是周恩來。你叫什么名字?”
“報告總理,我叫于洪秋?!?/p>
“好勇敢的小朋友,來,握握手?!笨偫砩斐鲇沂?,而小洪秋伸出手后馬上又縮回去,他的手沾滿了泥土,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蹭??偫砻氖志o握著說:“你這是勞動的手,讓我也沾點兒勞動的氣息?!庇謫?,“幾歲了?”
“12歲?!毙『榍锎?。
“哦!”總理沉思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他來鐵嶺上學時正是這個年齡??偫砺崞鹚牟丝穑哉Z似的說:“好沉啊。喂豬菜?”
“嗯哪。放晌學回來,一會兒就挖一筐,夠吃兩天的?!?/p>
“好啊,孩子?!笨偫碛H切地拍拍他的肩頭,“小小年紀就能幫助家里勞動,長大一定是個好農(nóng)民!還要好好學習,當個有文化的農(nóng)民,科學種田,改變家鄉(xiāng)面貌?!?/p>
大家高興地隨著小洪秋一起鼓掌。
于洪秋當天記下的日歷
小洪秋回家,沒顧上洗手,舉著那只泥手跑向?qū)W校,向同學們大聲炫耀,同學們都搶著同他握手,手上的泥土全被大家摸光了。這天放學回家,小洪秋在6月15日的臺歷上規(guī)規(guī)矩矩地寫下“難忘的一天”,想想又寫下“最幸福的一天”。爸爸一看,高興地告訴他,這頁日歷要好好保存。他把日歷撕下來夾在自己最心愛的本子里,又在日歷的眉頭加寫一句“毛主席萬歲”。大概只有這樣才能表達盡他激動、幸福的心情。
這頁日歷現(xiàn)已保存在鐵嶺銀岡書院周總理紀念館。周總理第二故鄉(xiāng)的人們永遠記著這個日子。
周總理一行從農(nóng)家來到田間,婦女們正在田地里薅草。身穿褪色布衣的總理蹲下身與大家一起拔草,邊干邊談,同時還不斷囑咐隨行人員腳下留情,不要踩著小苗。干到地頭,總理席地而坐,請二三十名農(nóng)民、干部聚集到地頭座談,聽群眾意見。有的農(nóng)民說,現(xiàn)在優(yōu)良種子不好買,有的農(nóng)民說水田鞋、鐵鍬等農(nóng)具質(zhì)量不好……總理一一記下,又與農(nóng)民共同探討如何科學種田、創(chuàng)高產(chǎn)……最后,總理對在場的干部們說:“你們遼寧工業(yè)有基礎,搞得好,糧食也應該撒歡攆上來,不能端著金碗要飯吃呀。前兩年有困難,是自然災害,也有人為因素。我是國務院總理,全國性問題我是有責任的。我們的干部、農(nóng)民都是忠于共產(chǎn)黨的。只要我們實事求是、埋頭苦干,一定能打好翻身仗……”
總理一席真情話,說得大伙兒心窩暖洋洋。一位年輕的婦女干部不由高喊:“人民總理愛人民!”大家起身同總理合影留念。
太陽偏西,已過午飯時間,縣委書記要請總理回縣吃個便飯??偫頂[手拒絕,說:“下車前用餐了。晚飯前要趕到沈陽,還要更衣、修面,宴請外賓呀。親不親,家鄉(xiāng)人,來到這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就想多走走、多看看,要爭分奪秒?!笨偫硪恍杏竹R不停蹄地登上了遼北著名的龍首山。在山腰的慈清寺前,有一位白發(fā)老人正帶領小武術班的孩子們練功夫。看過孩子們的功夫表演,總理興奮地說:“好!我小時也學過武術,就是像這些孩子這么大年齡來到鐵嶺,登上龍首山的,我在家鄉(xiāng)沒見過這么高、這么美的山。那時我的身體很瘦弱,剛到嚴寒的東北,風吹、沙打、雪花飄,很不適應。但是,我的伯父和同學們帶我堅持登山鍛煉,經(jīng)歷了塞北的風雪嚴寒,吃了三年多高粱米、玉米餅子,還有大蔥蘸大醬,長高了,長壯了,也長出了一個好身板。今年我64歲了,還登山不喘,咱們一口氣登上龍首山的最高峰!”
鄧大姐坐在龍首山的半壁涼亭里,望著周總理繼續(xù)穿過郁郁蔥蔥的蒼松翠柏,向龍尾峰方向攀登。她向陪同的人們介紹說:“總理當年在鐵嶺學習、生活雖然只有半年多,但他對這里的一切記得很清晰,常常向我叨念,像眷戀他的家鄉(xiāng)一樣眷戀著鐵嶺的風物人情。也可能是在來這里之前,他在淮安家鄉(xiāng)正處于孤獨悲苦之中,這里給了他一個新的環(huán)境、新的世界。”
周恩來總理曾向美國記者表述過,他有三個母親,“生母慈祥、溫柔,但文化不高……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寬容、大度的性格……我與世無爭。我的嗣母才學出眾,她的父母很開明,她教我熱愛知識、學會動腦筋。我的奶媽把我?guī)У酱筮\河邊她自己的家里,我從她那里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無私?!?/p>
鐵嶺市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
因為他的生母大度,將不滿1歲的長子周恩來過繼給生肺病的小叔(周家父輩四兄弟,生父為老二)“沖喜”。兩個月后,21歲的小叔病故,不足20歲的嬸母為其養(yǎng)母,將其視為掌上明珠。4歲教他認字、讀書,6歲讓他背古詩詞,7歲進家塾。9歲(1907年)時,生母萬氏病故。不足一年,養(yǎng)母陳氏又病故(1908年)。不滿10歲,承載著繼興祖業(yè)的周家長孫、長子周恩來,接連兩次身著潔白重孝,扶柩送靈,失去母愛,只能跟隨奶媽蔣氏去農(nóng)村苦度日月。在這孤苦之際,在東北奉天(今沈陽)謀職的四伯父周貽賡來函,要接他去東北讀書。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隨同曾在鐵嶺任稅務局局長的三伯父周貽謙,由大運河乘船北上經(jīng)天津跨入遼河,于鐵嶺碼頭登岸。
鐵嶺銀岡書院是一位于官場不得志、被發(fā)配塞外的清朝官吏郝浴于順治年間建的家塾??滴跏哪辏?675年),郝浴重返官場,將家宅十余間、土地200余畝捐做學堂。因“屋后一岡,隱然龍臥,所謂銀岡者也”,故定為銀岡書院。日俄戰(zhàn)爭時,遼河岸邊成為兩寇爭奪戰(zhàn)場,書院曾遭戰(zhàn)火。后由該書院學子曾憲文聯(lián)合有志之士集資獻力,將書院按新學派思維重新建設,設小學四年、高小三年,另有“勸學所”。周家伯父攜周恩來到此,交上作文和大楷,便被編入小學三年甲班。這里不同淮安的家塾,教室寬敞,課桌排排,還有可運動的操場、教學唱歌的風琴和藏很多新書的書庫,周恩來感到一切都耳目一新。
在這里,曾憲文等老師不僅像他養(yǎng)母陳氏那樣有聲有色地講生于淮安的韓信、梁紅玉等英雄的故事,講從銀岡書院走出的鎮(zhèn)守山海關、被譽為“塞外高松”的左懋泰及曾冒死執(zhí)刀怒斥貪官暴行的戴國士的英雄事跡,更講日俄戰(zhàn)爭時這里的人民如何遭涂炭,大連、山東如何被強占。在這里,周恩來學到的第一首歌是《何日醒》。
……
遼東半島風云緊,強俄未撤兵。嗚呼東三省……戶無雞犬寧。日本三島頓起雄心,新仇舊恨并。艦隊連檣進,黃金山外炮聲聲。俄敗何喜,日勝何欣?同胞何日醒?
這里的老師教他描紅寫大楷的歌詞《快猛醒》:
……弱肉強食之日,優(yōu)勝劣敗之秋。勸同胞,快猛醒,莫學睡獅高枕無憂。固衛(wèi)我山河,保守我神州,勿令他人侵犯我自由?!?/p>
13歲的周恩來帶著這樣的楷書,唱著這樣的歌曲,眷戀著龍首山的青松、春花、紅葉,離開鐵嶺,由四伯父陪同走進奉天(即沈陽)剛建起的東關模范學校,插入高等丁班。
這所學校建立在奉天秀麗的萬泉河岸邊,兩棟青磚綠柱新式樓房,寬敞的走廊和新式禮堂,還有亮堂堂的實驗室和各種儀器,真像四伯父所說“校舍之宏,人才之盛”全省可數(shù),使13歲的周恩來更耳目一新了。使他更為欣喜的是,這里的校長和教歷史課的高亦吾老師都是反帝反清的愛國派。高老師在課堂上講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的滔天罪行,講孫中山、鄒容和林則徐,還常常借給周恩來《民報》《革命軍》《警世鐘》閱讀。在高老師的修身課上,小小周恩來發(fā)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高老師曾向校長稱贊“周恩來這孩子,勇敢而不粗心,聰明而不顯露,大方而不驕傲,沉靜而不呆板,剛毅之性,迥乎常人”。在這里,慶祝辛亥革命勝利日時,周恩來第一個上臺剪掉了辮子;在這里,周恩來以禁毒救國為題的講演震動了聽講的同學和家長;在這里,周恩來的作文《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被批為甲等優(yōu)秀作文,不僅在全省展覽,還于1913年和1914年相繼被奉天和上海大東書局編入《中學國文成績精粹》等叢書。
1913年8月,周恩來由東北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17年,周恩來由南開中學畢業(yè),東渡日本留學,路經(jīng)沈陽時特回母??赐麞|北老同學,給郭思寧等同學寫下“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志在四方”的題詞,落款為“翔宇”。自從在鐵嶺首登龍首山聽堂伯父講龍首山的神龍傳說,周恩來激起了將要似龍一樣騰飛翱翔、為民造福的志向,因此取別名為“翔宇”。
在龍首山主峰,周總理眼望逶迤不盡的山峰,向隨行人員講述他當年聽伯父講的神龍傳說。他指指慈清寺飛檐下掛的匾牌“風調(diào)雨順 國泰民安”說:“這八個大字好?。↓埵咨竭@條神龍就是要順著民意騰飛,為百姓保平安?!闭f著,他轉(zhuǎn)身俯視龍首山腳下波光粼粼、蜿蜒流淌著的河水問:“這條大河叫什么名字來著?”
有人回答:“據(jù)說從前叫麒麟河,現(xiàn)在叫柴河。”
“噢,柴河。把這條河治理一下。這里有過大旱,還發(fā)過大洪水。修個水庫,變水患為水利,不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了嘛!”
周總理、鄧大姐于下午3時許走下龍首山,戀戀不舍地向鄉(xiāng)親們告別。近6個小時不停歇地走訪參觀,只喝了鐵嶺幾大碗白開水,總理還笑著說,家鄉(xiāng)的水好甜哪!
10年后,鐵嶺人民發(fā)憤圖強,修建成了柴河水庫,鐵嶺的糧食產(chǎn)量翻了番,特致函向總理匯報,總理及時回信鼓勵。
15年后,在銀岡書院校址創(chuàng)辦的鐵嶺重點高中,95%的學生考取了大學(其中1/5考取了名牌大學),同學們分手時不少人的留言都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我的女兒至今還保存著這樣的同學留言。
今天,周總理第二故鄉(xiāng)的孩子們都深記著以“翔宇”之名留下的“志在四方”“中華騰飛”這刻骨銘心、激勵斗志的壯語,深記著當年高老師女兒到北京受到周總理熱情接待時總理說的話:“高老師的幫助對我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他是我的引路老師,良師是永遠值得尊敬的啊!”
今天,在銀岡書院附近新建的學校讀書的孩子們,常常高唱著總理當年喜歡的歌曲:
中華騰飛,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