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一首
(1875—1935),湖南寧鄉(xiāng)人。中共一大代表,歷任黨內重要職務,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后留下堅持斗爭,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水口附近突圍時犧牲。
贈夏明翰同志[1]
神州遍地起風雷[2],
投身革命有作為。
家法縱嚴難鎖志[3],
天高海闊任鳥飛。
【注釋】
[1]這首詩作于1920年。夏明翰,(1900—1928),湖南衡陽縣人。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省委常委。參加組織過秋收起義,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于1928年3月20日英勇就義。
[2]風雷:這是清人龔自珍愛用的意象,表現(xiàn)他對社會的抗爭以及理想局面的追求。20世紀初無產(chǎn)階級革命興起后,用它比喻這場革命,應始于何叔衡這首詩(后來毛澤東又多次運用),成為他詩詞的中心意象。
[3]夏明翰1919年春末夏初入衡陽第三師范,正當“五四”運動爆發(fā),他成了衡陽地區(qū)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大地主家庭家長(祖父)將他關在屋內,夏明翰越窗逃出,毅然與舊家庭斷絕關系。
【說明】
何叔衡是新民學會內、中國共產(chǎn)黨內年齡最長者。夏明翰是在何叔衡引導下參加革命的,作為長者的何叔衡寫這首詩給予其鼓勵。詩寫在夏明翰逃出封建家庭之時。
首句以“風雷”比喻正在興起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顯然是運用比、興二法造句。然而,細想比句也是對革命形勢做出的客觀反映,即也是運用了賦法,如此次句所言才算有了著落。最后兩句仍是對次句旨意作進一步發(fā)揮?!坝凶鳛椤睂⑷绾慰?,又難以用直說的方式說明白,作者巧妙地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壓縮成一句詩,這又是運用比興方式造出的詩句,起到了以有限顯示無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