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彷徨三家 道歸孔孟

張橫渠傳 作者:馬蘇彬



【三】彷徨三家 道歸孔孟

1040—1054年(21~35歲)

讀罷《中庸》問成敗,狗茍何以宋土失?

又閱《春秋》知國事,歲幣豈滿狼子心?

消極避讓疆域喪,迂腐懦弱民生苦。

四書五經(jīng)通覽畢,不能填平胸中惑。


于是遍讀佛老學,妄求從中得天理。

玄想虛空為釋家,清談無為是道論。

城頭變換大王旗,兩派心法輪坐莊。

愚民教化千年多,國亂民苦怎救世?


翻來覆去儒釋道,究竟哪家為道統(tǒng)?

釋老知天不?知人,舊儒知人不知天。

茫茫太虛有生氣,天人合一應為理。

篤定孔孟新儒學,誓言從中出真知。


此時范公御隴東,對夏用兵有斬獲。

慶陽筑起大順城,請來張載撰紀文。

保兵儲糧做連壁,避敵徐圖為久計。

江湖相望一世歸,道濟天下兩大家。


先生家風學本源,以禮為教樹榜樣。

賢弟張戩先及第,藍田大忠同登科。

新儒雖絕難解讀,昏塞寂寥無有和。

三呂大鈞拜首徒,橫渠門戶從此開。


潞公留駐京兆府,聽聞橫渠有盛名。

束帛延聘賢者禮,長安學宮士子矝。

自是張載聲量高,四方慟起識關學。

孔孟之后有新儒,義理之學漸興起。


【釋義】

回到橫渠的張載經(jīng)過一番思索后,開始攻讀《中庸》《論語》等書,一段時間后,感到不滿意,又轉讀佛學、道家之書,幾年后又覺得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xiàn)自己濟世救民、報效國家的宏偉抱負,遂又回到儒家學說的研究上來。張載的為學思想之所以舉棋不定,是因自東漢以來直到隋唐五代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思想教育及政治體系基本都在佛、老思想輪回或交織的狀態(tài)下反復循回。佛、老兩派倡導“知天不知人”的思想觀,兩者同屬具有愚民性質(zhì)的思想論理范疇,這樣一來,就成了封建帝王及其統(tǒng)治階層用來維護其政權穩(wěn)固、盤剝?nèi)嗣竦墓芾砉ぞ撸斐蓢冶锥藱M生,整個社會處在混亂不堪、民不聊生的境況之中。而舊的儒家思想則提倡“知人不知天”的保守狹隘論,“忍讓”“畏縮”成為民眾的習慣性動作。所以,宋初以開明皇帝趙匡胤為主導,誕生了一大批諸如孫復、石介、胡媛及文彥博、范仲淹等具有客觀現(xiàn)實積極傾向的思想家,他們也影響著青年張載的思想觀。究竟從佛、老、儒三派之說中學習哪家之長,才能找到“為生民立命”的思想道統(tǒng)觀,實現(xiàn)自己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夙愿?這是該時期張載輾轉躊躇的癥結所在。

終于,在多年學習和反復思辨后,張載從多家學說中確立了以孔、孟儒學為主,以佛、老之學為輔的“天人合一”新儒學思想體系(理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